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公报 > 内容
三门峡市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号公报
发布日期:2013-05-02 信息来源:未知

2012年
第1号
(总第153号)
7月20日出版

目录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1)
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书面)杨树平(1)
不辱使命 不负重托 勤勉履职 执政为民
  ——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颁发任命证书
  仪式上的讲话王建勋(3)
依法监督 服务大局 推动“四大一高”战略顺利实施
  ——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王建勋(5)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8)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王民学(9)
关于三门峡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14)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16)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齐秋安(17)
关于三门峡市食品安全专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20)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22)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情况的报告
  段建民(24)
关于三门峡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28)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医疗保险改革情况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31)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情况的
  报告任振廷(32)
关于三门峡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35)
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强力推进“四大
  一高”战略 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38)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
  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草案)》
  的起草说明肖群兰(40)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代表
  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决定(41)
关于设立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
  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议案(41)
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武少峰辞
  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决定(42)
辞呈武少峰(42)
关于提请任免吉拴午等同志职务的议案(42)
关于提请任命刘廷福等同志职务的议案赵海燕(43)
关于提请任命杨红岩等同志职务的议案邱 恺(44)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拟任命人员表态
  发言摘录(45)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52)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人员名单(52)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列席人员名单(53)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2012年6月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在三门峡举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勋主持会议,副主任孙宗会、肖群兰、张朝红、李宝洲、吕均平、裴富平,秘书长杨治安及29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部分章节;听取审议表决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质量技术监督、食品安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医疗保险改革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作出了关于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决定和关于接受武少峰辞去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的决定;审议表决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商议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议程。
市委书记杨树平同志专门致信对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进一步做好人大工作,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为顺利实施“四大一高”战略、“三大战略定位”、“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和“十六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勋同志为任命人员颁发了任命证书,并就珍视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辜负人民重托、忠诚为民、依法履职和进一步加强常委会建设、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加强机关建设、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等发表了重要讲话。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中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曹成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邱恺,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胜利,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列席了会议。

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
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书面)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 杨树平
(2012年6月28日)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市委,对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亲切的问候!
各位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都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界优秀代表,肩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和党组织的厚望,大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这次会议,标志着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已经开始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行使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各项职权。会议要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有关专项工作报告,审议表决《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 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和人事任免事项等,内容十分重要,各界倍加关注。希望与会同志集中精力开好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特别是要确保人事安排意图的实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下面,我重点就做好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讲三点意见:
第一,要站位全局,切实激发做好人大工作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我们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瞄准“三大战略定位”和“十六字”奋斗目标,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机制,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步伐,全市上下呈现出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尤其是经济规模竞争力综合排名跃居全省第5位,极大地提升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凝聚着各级人大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心血和智慧,其中市人大常委会更是功不可没。市人大常委会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依法监督等职能,在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等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作出的《关于全民动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议》、《关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等决定,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上下思想的统一、行动的一致。市人大常委会要深入总结经验,倍加珍惜成果,充分发扬成绩,以多做新贡献为己任,以争取新荣誉为动力,全面激发出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创先争优的新热情、新干劲。
第二,要立足本职,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我们党对人大工作越来越重视,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接受。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逐步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三门峡来讲,现在我市的人大换届工作已经完成,市委将适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全市人民对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寄予了重托和期望。要深刻地认识到,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是落实“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加快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实现“三大战略定位”和“十六字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希望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组织到位的同时,切实解决好思想到位的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适应角色转换,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把市委的决定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市人民的意志,真正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赢得人大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权威。
第三,要围绕发展,努力开创人大工作的新局面。市六次党代会和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三门峡今后发展的战略方向、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推进这个发展大局,对人大工作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善于作为。为此提出“四点希望”共勉:一是要自觉接受和依靠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大工作,找准人大工作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自觉维护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要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履行职责。重点围绕加快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建设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等重要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审议决定有关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进一步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也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要充分不断探索和实践代表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切实把代表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保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四是要着力加强常委会的自身建设。这一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实了一些新同志,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团结协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能力强、创一流的人大干部队伍。
最后,预祝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圆满成功!祝与会同志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不辱使命 不负重托 勤勉履职 执政为民

——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颁发任命证书仪式上的讲话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建勋
(2012年6月28日)

各位同志: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进行完毕。本次会议学习了地方组织法和监督法部分内容,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4个专项工作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同志们对市政府的相关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议结束之后,相关工作委员会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市政府各项专项工作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书面审议意见,按照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和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的惯例,转交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会议还审议表决通过了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 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三个决定。会议经过认真审议,表决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和办事机构负责人、市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批准任命了各县(市)、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廷福等几位同志代表拟任命人员作了表态发言,表达了同志们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会议还向被任命的同志颁发了任命书。在此,我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向各位被任命的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
会议向被任命的同志颁发任命书,这就意味着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全市人民把权力授予了大家,凝聚着市人大常委会对大家的信任和全市人民的重托,希望大家能够做到不辜负党和全市人民的期望,在职责范围内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借此机会我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向被任命的同志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把权力赋予我们,就是对我们的最大信任。我们一定要向人民高度负责。不断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要始终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二,要强化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在认真学习贯彻宪法的同时,尽快熟悉掌握与履行岗位职责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提高依法办事的本领。要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强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保障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要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统一。要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率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全社会每一个成员创造一个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要强化创新意识,努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我们这一届任期,正是我市推进科学发展,实施“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我们研究解决,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要进一步解放,思路要更加开阔。离开改革开放,离开创新发展,我们的工作就难以突破,“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求转、求进、求实”的总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的旧观念、旧框框的束缚,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谋划发展、推动工作,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把改革创新真正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去,落实到发展上来,努力开创我市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第五,要加强班子建设,带好干部队伍,努力形成团结战斗的强大合力。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三门峡的事情办好,为三门峡人民谋福利。我们一定要围绕这一根本目标,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把工作做好。决不能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今天任命的各位大都是一把手,大家都有一个共同任务,就是要加强班子建设,带好自己的队伍。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充分发扬民主,努力改进作风,倾听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全体班子成员思想上要同心同德、行动上要协调一致,相处中要互讲风格,工作上要多比贡献,努力把我们每个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战斗、作风扎实、富有朝气、能打“硬仗”、成绩卓著的领导集体。
第六,要强化自律意识,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德。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微,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自己分管部门的反腐倡廉建设切实负起责任。特别是政府各部门和市县两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切实办好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和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依法监督 服务大局
推动“四大一高”战略顺利实施

——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建勋
(2012年6月2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已经开始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下面,我就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简要讲几点意见。
本届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将要召开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四大一高”为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努力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和地方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探索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我们必须坚持好,维护好这一制度。坚持和维护这一制度,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就无从谈起。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的全过程、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要通过人大工作,确保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确保市委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人大工作,无论是监督工作、人事任免工作,还是决定重大事项,都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展人民的事业。为此,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摆正位置,充分认识到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保障和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把握根本任务,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谋划好、维护好、落实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反映民声民意,切实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关心人民群众的冷暖和切身利益放到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解决和处理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大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心愿,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企盼和要求。
三、依法开展监督,推动“四大一高”战略顺利实施
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明确提出三条要求: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增强工作实效;三要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为新时期做好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结合市人大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坚决落实。为此,我们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工作定位,认真履行职责。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概括起来有三项:即重大事项的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既是法定职责和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全市人民的重托。我们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行使好权力、履行好职责,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条件。
第二,围绕中心任务,服从服务好全市的工作大局。在监督工作中,一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和全市的工作中心以及阶段性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作为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要紧紧围绕全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工作。在市六届党代会和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对今后五年和今年的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市人大常委会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任务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三,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增强实效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关键。我们无论是听取审议专项工作,还是开展执法检查,都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切实把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把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结合起来,围绕某个主题,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和方法,不断进行跟踪监督,真正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监督帮助并重,大力支持“一府两院”工作
按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是它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对同级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看其是否违法违宪,是否全面准确地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是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监督,使“一府两院”能够更好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同时,我们要通过依法监督,大力支持“一府两院”的工作,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寓监督于支持之中,正确处理支持与监督的关系,为“一府两院”大胆地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五、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常委会的自身建设
进一步加强人大常委会的自身建设,切实提高人大常委会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的作用至关重要。这里我提出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要加强学习。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一部分是新进同志,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还不太熟悉,对人大业务了解不多。因此,要做好人大工作,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即使是老同志,也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大家都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要完善制度。市六届人大常委会要在吸收五届人大常委会和历届人大常委会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现实实践中的经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以及上级的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地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完善、制定工作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人大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要改进作风。市人大常委会加强作风建设,核心是始终与党中央和地方党委保持一致,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作风正派,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善作善为,遵纪守法、照章办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做好表率、团结站斗,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做好人大常委会的各项工作。
第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生活的一项根本制度。就市人大常委会及其工作机关来说,常委会党组要服从市委的领导,常委会各个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以及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服从人大常委会党组领导,认真落实主任会议精神,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不能有任何违背组织原则的行为发生。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凡属常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都要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常委会集体决定,集体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常委会组成人员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谅解,团结战斗,顾全大局,协调一致,齐心协力把市委的意图落实好,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办好,把各项工作做好,自觉维护人大常委会的整体形象和权威,增强市人大常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在人大常委会和人大机关营造一个民主求实、富有生机、团结友爱、争创一流的政治局面。
第五,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权的基本工作方法。凡是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之前都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吃透情况,综合分析,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实反映客观实际和情况,为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第六,要严肃常委会会议纪律。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常委会会议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出席常委会会议、审议有关议案和专项工作报告,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权力和义务。我们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有专职的同志,也有兼职的同志,大家能够走到一起合作共事,是组织的安排,工作的需要,人民的重托,也是我们的缘分。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每一位同志都要珍惜自己的权力和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权和义务。要严于律己,自觉遵守会议纪律,按时出席常委会会议,没有特殊情况不准请假;确需请假的,应于会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举行全体会议及分组会议时,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长时间离席,对每项议题都要认真讨论,积极负责地发言。这虽然是一些“细节”问题,但这些“细节”关系着我们的工作作风和效率,都很重要。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权力和工作就有可能被懈怠。只有大家都能够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行为上自律,良好的议事作风才能形成,常委会的议事质量才能提高,我们大家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同志们,做好市六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起好步、开好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把新一届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要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市人大常委会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四大一高”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市六届党代会和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工作,努力把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做好,为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情况
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2012年6月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37人,以36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1票未按,表决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质监部门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和职能职责,紧紧围绕《计量法》、《标准化法》、《质量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工作,积极推进质量立市和名牌带动战略,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加强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三大安全监管,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持续加强。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会议认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还不够深入,社会大众的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还不是很强;
二、质量兴市工作还有待加强,品牌的影响力也有待提高;
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对小作坊监管还不够到位,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四、质监技术机构的技术装备相对滞后,检验能力不强,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办案质量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会议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质监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百姓关注的食品质量安全入手,切实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扩大质监工作的社会影响面。要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使社会各界和公众更加关心、了解和支持质监工作,推动质监事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培育、创建品牌的主动性,在全市营造质量兴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认真履行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四大一高”战略的工作力度,力促铝制品中心尽早投入使用,产生效益;二是加强对质量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从我市产业产品整体层次不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等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努力培育和创建企业品牌。建立名牌战略奖励、激励的相关制度,努力提高名牌效应,充分发挥品牌的示范效应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三要做好各项质监基础性服务工作;四要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理顺职责关系,真正形成监管合力。
三、加大执法力度,构筑质量安全防线。切实加大对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案件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事故隐患。严厉打击制假造劣的不法行为,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充实执法队伍力量,重视抓好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提高案件办理质量。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质监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服务和监管水平;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装备水平,完善检测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注重引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办理情况于3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王民学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三年来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关系经济转型、关系企业发展、关系社会民生。近年来,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市政府始终把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作为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的重要措施来抓。特别是2010年全面实施质量立市战略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和挑战,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引领战略,切实加大质量基础建设,充分发挥质监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推进“四大一高”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全市质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的工作方针,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质监部门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连续两年进入全市优秀位次;依法行政工作被授予全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一)立足大局促发展,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大局为己任,坚持把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放在“三大战略定位”和“十六字目标”中来谋划和推进。
一是筹建“大通关”,打造开放高地。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通关”机制建设,于2009年成立了大通关机构建设指挥部,具体由质监部门承担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三门峡海关项目的申报任务。2011年3月,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三门峡海关同时得到中编办批复,同意建设两大机构。同年5月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投入运营,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已经建成即将启用,三门峡海关项目现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大通关机制的建设和运行,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全市有40家进出口业务企业实现外贸出口13869万美元,同期增长73.7%,出口增幅居全省第三。其中出口果汁突破1亿美元,成为我省出口额最大的食品企业。2010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在质量基础项目建设、质量奖励、标准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等方面给予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是建设国家、省级质检中心,为经济发展提供质量支撑。目前,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现已具备食品、矿产品、化工、建材、轻纺、机械、仪表等51大类共531项的法定检验检测能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质量项目投资,在渑池筹建了省级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已开展检验工作。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项目,于2009年8月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特批,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字号”技术机构的空白。市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并投资4800万元,用于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建成后的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初步能够承检7大类产品,具备检测78种产品181个参数的检验能力,不仅是一个集检测、科研、仲裁和标准制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检测机构,而且还将承担全国铝及铝制品质量的监督检验、质量纠纷仲裁检验等任务,并负责制定质量标准,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产品竞争力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下一步还将规划筹建国家金银制品等贵重金属质检中心和灵宝省级有色金属质检中心、陕县省级盐煤化工质检中心,加快构建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检验检测平台体系,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三是运用质监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企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质监部门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理念,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按照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工作要求,围绕“六大板块”制定和实施了服务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30条措施,围绕经济结构转型,实施扶优限劣工程;围绕产业集聚发展,实施项目推进工程;围绕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围绕农业规模经营,实施标准示范工程;围绕企业质量提升,实施品牌带动工程;围绕平安和谐建设,实施惠民保安工程的“六个围绕”服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并建立了全市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每年坚持向各级政府上报两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政府质量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按照成熟型企业创名牌,成长型企业促认证,新兴企业强基础的思路,对服务企业工作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开展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送标准的“四送”上门服务,在产业集聚区建立质量技术服务站,在企业建立质量技术联络点,开辟服务“绿色通道”。先后组织质量专家团12个,上门为336家企业解决质量疑难问题2346个,培训质量管理人员4151人次,累计为企业减少损失1200万元,增加效益36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二)突出重点抓质量,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质量兴企业强,全市振兴才能有保障。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从宏观层面谋划质量发展、完善质量体系机制,从微观层面夯实质量基础,实施三大战略,努力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一是实施质量立市战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实施意见》、《质量立市工作实施方案》、《名牌产品发展培育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加强对质量工作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都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将质量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层层落实,一同部署、一同考核,确保了质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均建立了政府质量奖励机制,并将市长、县(区)长质量奖励资金、名牌奖励资金、食品抽查资金和检测机构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对获得市(县、区)长质量奖、国家、省名优产品以及在质量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有力地推动了质量立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市(县、区)长质量奖评选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全市有4家企业荣获年度市长质量奖,16家企业荣获县(市、区)长质量奖,奖励资金多达180多万元。
二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修订完善了《三门峡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世界品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先后引入了中金公司、中石油、中信公司、汇源果汁、东方电气等著名品牌企业落户。渑池县产业集聚区去年被省质监局评为河南省十个知名品牌示范产业集聚区之一。通过在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大力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培育和申报名优产品,催生和带动出灵宝黄金、二仙坡苹果、湖滨果汁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优产品。目前,全市的河南名牌产品数量由前三年的5家企业5个产品增加到13家企业的15个产品;优质产品数量由12家增加到15家,名牌产品对宏观质量水平提升的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全市名牌产品生产企业2011年比2010年销售额增加28.9%,总销售收入增加78.7%,总资产规模增加41.6%,工业总产值增加71.3%,工业增加值增加61.1%,纳税总额增加33.2%。
三是实施标准化战略。在工业标准化方面,全市主要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100%,有68家企业生产的84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围绕果、烟、牧等主导农产品建立农业标准体系,相继制定农业标准规范225项,其中有59项被批准发布为省地方标准,6项被批准发布为国家标准,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互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目前,全市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总数已突破120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37个,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118个、示范户320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总面积多达109万亩,其中苹果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栽植突破1亿袋。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29元,同比增长19.7%。全市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以上,农业科技的贡献率由过去的20%,达到了现在的40%。2011年,我市被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成为全国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渑池县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全国第三个循环经济示范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成效显著。卢氏连翘、卢氏木耳、卢氏鸡,灵宝苹果、灵宝杜仲、灵宝大枣,渑池仰韶酒、仰韶大杏、仰韶小米、仰韶柿饼等10个特色农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全国拥有地理标志产品最多的地级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三)尽职履责保安全,着力监管为民执法维权。质量安全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保安全始终是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市政府对质量安全工作高度重视,组织职能部门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特种设备和其他产品质量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加强食品质量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各级质监部门作为生产领域源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要求,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三年来,坚持持续摸底不间断,严格准入不折扣,强化监管不放松,层层落实部门责任和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变事后监管为事前控制,有效防止了食品质量重大事故的发生。全市共有食品生产加工单位832个,其中,获证企业142家,小作坊690家。三年来,全市质监部门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150家,有134家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16张。通过对全市食品行业的24大类、1176家(次)的2262批次的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食品2139批次,合格率从2010年的90.4%上升到2011年的93.3%。在我省大部分地市出现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严峻形势下,我市没有发生一起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事故,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确保不出重特大事故。目前我市拥有1526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市政府高度重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把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放在全市安全生产重要的位置来抓,采取多种措施,严防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每年都把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100%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率100%”两项安全指标纳入政府安全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对安全生产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对贯彻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等明确了量化指标。三年来,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特种设备作业人员3600多人(次)。每年开展“春季保安、夏季整治、秋季扫雷、冬季会战”专项行动,全力排查并整治各类设备隐患。开展了以起重机械、压力管道元件、气瓶、锅炉、电梯、游乐设施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累计检查设备13226台(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3427项,并全部进行整改,有效地保证了全市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三是加大执法打假力度,确保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打假治劣是质监部门法定的职责,各级质监部门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源头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把对人民群众安全消费危害大、影响面广的食品、农资、建材等作为重点产品,深入开展专项打假战役和专项整治,推动打假工作向纵深发展。大力推进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质监系统内部三个打假工作责任制,建立覆盖全市的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网络。通过建立打假长效机制,形成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打假格局。加快构建打假信息化网络步伐,提高打假效能,初步完善了质监与公安、工商等部门之间的联合打假、重要案件通报协查工作机制。依法行政能力和公正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质监系统和全市行政执法案卷质量评比活动中,排名持续上升,并荣获全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称号。三年来,全市质监部门相继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18次,查处质量违法案件1019起,端掉各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窝点5个,涉案货值金额1172万元,有效地震慑了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未出现区域性制假售假问题,维护了全市经济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大抽检力度,确保整体质量水平稳中有升。近年来,全市质监部门把做好质量安全作为核心职能、“看门”工程来抓,每年组织开展质量监管抽查检验和整改工作,积极筑牢质量安全防线,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度进一步扩展,强度进一步增大。三年来,全市共完成市级定检计划310家企业的358个批次产品,其中合格320个批次,合格率89%,定检计划完成率100%,企业覆盖率96%,总体产品质量三年稳中有升。在国家、省监督抽查、省定检我市企业188家188个批次产品中,合格率为93.6%,位居全省前列。五是加大宣传贯彻力度,确保全社会质量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提升。近年来,质监部门不断加大宣传质量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力度,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质量法律法规,先后对432家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训人员达27860多人(次)。还通过广播、电视、图片展、法律赶集、法制讲座以及“3·15”、“质量月”、“计量日”和质监邀您看企业、食品质量大家行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企业自觉守法,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学法,参与监督,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良好局面已基本形成,质量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三年来,在我市质监部门没有发生一起质量败诉案件。
(四)提升素质强质监,着力加强“六型质监”建设。做好质量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年来,全市质监部门按照“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和“两转两提”工作要求,相继开展了治理“庸、懒、散、软”,提质增效活动,“责随职走、心随责走”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和“强监督、保纯洁”为主题的“督廉、述廉、评廉”活动,大力加强法治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和服务质监、责任质监、活力质监“六型质监”建设,使各级质监机关工作更加高效,监管更加有力,服务更加自觉,作风更加优良,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经济发展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在作风建设上全面推行了机关标准化管理,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质监大讲堂活动,普及业务知识,营造积极学习法、全员懂法、依法用法氛围。三年来,全市质监系统实现了“零”败诉的目标。有3人获全国质检系统先进个人,9人获全省质监系统先进个人,2人荣获市级“五一”劳动奖章。渑池县质监局夺得全省基层能力提升十强县第一名。全市各级质监部门省级文明单位总数达9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达到了100%。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市的产品总体质量水平与省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物耗、能耗高的产品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1.9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实力。
(二)名牌带动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我市的名牌产品主要表现为“少、低、小、弱”:所谓“少”,是数量少,全市包括去年新认定的5个产品现在只有15个省名牌产品,占全省601个名牌产品的2.5%;所谓“低”,是技术含量低,获得名牌产品企业的总体技术含量偏低,以传统产业为主,没有高新技术产品;所谓“小”,是产值利润规模小,我市还没有中国名牌产品,也很少有可以参与省长质量奖评选的大个头企业;所谓“弱”,是带动作用弱,各个名牌产品和质量奖企业还不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
(三)监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虽然,政府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进行了初步界定,但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协作配合还不够,还有监管盲区,还没有完全实现有效监管和无缝对接监管,部门合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食品质量抽检经费投入和质量奖励费用等还不够到位,监管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还有漏洞。
(四)基层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一是质量检验检测设备还较落后。只重视了技术机构项目的硬件投入,加上现行的财力限制,在支持技术机构更新设备投入上经费较少,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基层队伍人员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针对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将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以认真的态度,务实重干的精神,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一丝不苟抓好整改,精益求精改进工作,把全市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推上一个新的水平。
(一)进一步抓好名牌战略的实施。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纲要》提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在下步全市质量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大质量立市战略的实施,立足我市的五大支柱产业和优势骨干企业,着力抓好质量品牌体系建设。市质监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将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促使更多的企业成为名牌企业,更多的产品成为名牌产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和创建省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25家,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2个。
(二)进一步加大质量保障支撑力度。去年5月,省委书记卢展工带着对质量工作的新思考作出了“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的重要论述,为做好质量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下步工作中,对符合条件的创名牌企业实行倾斜支持,充分调动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的积极性。对列入名牌产品和发展规划的企业,在技术开发、产业升级、技术引进、生产协调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流动,促进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同时,将加大食品等重点产品监管抽查经费及其他方面的投入,确保提高监管率和动态监管长效,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持续做好执法打假,严厉打击制假行为,为净化我市市场经济秩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进一步推进标准化战略。在工业方面,按照推进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要求,重点推进黄金、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推动重点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总体竞争力,引领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在农业方面,以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烟叶、果品、食用菌等农业种植标准,构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继续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30个。加强地理标志使用和管理,力争到2015年,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省级标准4项,建立10个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将地理标志产品优势转换为品牌优势,从销量和价格上实现较大突破,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四)进一步加强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尽快发挥建成后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质量服务、质量保障、质量支撑作用,促进我市铝及精深加工企业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并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做好技术支撑服务。同时,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全力做好国家金银制品等贵重金属质检中心项目申报和筹建,争取“十二五”期间再筹建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3至5个省级质检中心,打造豫西质量检测高地。
在今后工作中,各级质监部门将在市人大和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责,大力实施质量立市战略,名牌带动战略、标准化战略,确保食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三大安全,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牢牢把握求转求进求实总基调,用创新提升质量,用务实加快发展,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我市“三大战略定位”,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中奋发有为,为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情况,为常委会的审议提供更全面的资料和情况,我们组织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在裴富平副主任的带领下,于6月13-14日深入质量技术监督局和陕县、渑池县展开调研,实地查看了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三门峡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尚正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座谈了解、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抽查行政执法案卷等方式对质监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和调研。调研组对调研中以及其他途径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了专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和梳理,对调查中反映出的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业务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有待提高等有关问题和情况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了反馈,市质监局高度重视,及时研究整改。从调查问卷来看对质监部门工作的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3%,对质监部门干部形象的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2%,在其他方面的调查中,回答“满意”的选项多数也达到90%以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质监部门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和职能职责,紧紧围绕《计量法》、《标准化法》、《质量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是紧紧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我市的“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的实施,积极发挥行业职能和优势,成功申报并获批三门峡海关、检验检疫局、国家铝及铝制品监督检验中心,促进了大通关机制的建立,为打造“金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积极推进质量立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了政府质量奖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标准,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重视培育和申报名优产品,催生和带动出灵宝黄金、二仙坡苹果、湖滨果汁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优产品,为全市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全面加强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三大安全监管,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积极努力;四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持续加强。农业标准化卓有成效,成功获批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成功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拥有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7个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工业标准化持续加强,渑池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国家循环经济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也发现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主要是:
(一)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还不够深入,社会大众的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还不是很强。近几年来,全市质监部门在宣传上虽下了一些功夫,但总的来说社会关注度还不够高,人民群众对质监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尚缺少了解,不少企业对质量技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知晓不多。
(二)质量兴市工作还有待加强,品牌的影响力也有待提高。目前还没有产品获得国家名牌,省级名优产品数量还不够多,缺乏在国内外叫得响、打得出的品牌。
(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对小作坊监管还不够到位,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部门职能调整过渡期间存在监管“真空”,有些方面部门职责仍然不清,有效的协调、衔接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无证无照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
(四)质监技术机构的技术装备相对滞后,检验能力不强,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办案质量有待提高。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参与问卷的单位对质监部门当前最需要提高与改进的问题集中在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方面;从案卷抽查情况看,个别案卷案由陈述不够清楚,处罚告知书说理部分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处罚轻纠正,个别案件纠正违法流于形式等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充分发挥质监工作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质监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百姓关注的食品质量安全入手,切实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扩大质监工作的社会影响面。要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使社会各界和公众更加关心、了解和支持质监工作,推动质监事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培育、创建品牌的主动性,在全市营造质量兴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认真履行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四大一高”战略的工作力度,力促铝制品中心尽早投入使用,产生效益;二是加强对质量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教育、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创建意识,从我市产业产品整体层次不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等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努力培育和创建企业品牌。建立名牌战略奖励、激励的相关制度,努力提高名牌效应,充分发挥品牌的示范效应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层次提升;三要做好各项质监基础性服务工作;四要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理顺职责关系,真正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对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豆制品、馒头、糕点店等小作坊,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和制度。
(三)加大执法力度,构筑质量安全防线。要把关注安全作为执法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大对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案件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事故隐患。要从多个环节入手,严厉打击制假造劣的不法行为,有效维护市场秩序。要充实执法队伍力量,重视抓好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提高案件办理质量。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质监工作水平。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服务和监管水平;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装备水平,完善检测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注重引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我市“三大战略定位”,服务“四大一高”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报告的
审 议 意 见

市人民政府: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37人,以34票赞成、2票反对、1票未按表决键,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按照“统一领导,地方负责,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不断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在组织领导、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公众食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会议指出,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机制不完善,关系未理顺。部分县(市)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还不完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还未批准成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按照省人民政府要求,必须在今年6月底达到编制、人员、经费三到位。
二、监管职责不清,管理工作存在漏洞。一些从事早点、夜市和食品加工小作坊的人员,在无健康证、无许可证情况下从事餐饮和食品加工经营活动,监管力量很薄弱,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一些背街小巷的早点群、夜市排档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依法承担监督管理职责的就有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存在着“人人都有责,人人都负不了责”的现象。
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不够深入。部分群众对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知识观念淡薄,对伪劣食品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差。一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对食品安全基本要求和常识不了解,守法经营意识淡薄,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体检率低,着装戴帽不规范,食品原料不卫生等现象仍然存在。
四、基础设施简陋,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地基础设施简陋,食品生产企业重成品外观、轻生产过程,从原料采购、贮存运输到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隐患,农村、城乡结合部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会议对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食品安全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各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继续做好行政许可、行政监督、执法检查、抽验检验和应急处理等工作,确保各类食品安全。
二、进一步加大法律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业务培训,使食品卫生从业人员和广大消费者知法、懂法、守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食品经营人员的守法意识和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加大监管力度,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在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形成监管合力。同时,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加强乡镇、村级、街道办以及社区的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整合监管力量,积极推行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形成职能清晰、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执法体系,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四、建议有计划地增加食品安全监管的财政投入。政府要根据当年监管检测计划任务作出预算,采取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检测费用支出,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逐步改善食品卫生检测设备,为全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提供优质、科学服务。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办理情况于3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卫生局 齐秋安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三门峡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本次常委会报告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按照“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通过多年来的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三门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协调组织。2011年,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主任,市食品药品、农业、畜牧、质监、工商、卫生等1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行政编制11名,目前,正进行人员组建。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以常务副县(市、区)长为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市编办已批文同意各县(市、区)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二是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每年下拨专项经费用以支持工作顺利开展,并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及专项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市人大不定期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并就食品安全工作做出决议,市政协每年组织政协委员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视察调研。
三是健全工作制度。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探索,相继建立和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两个链条”、 “两种机制”、“三大体系”和“十项制度”,以确保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两个链条”,即政府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服务链条和企业从原料购进到成品输出的全程管理链条;“两种机制”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及食品安全执法联动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和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决策提供服务;“三大体系”,即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十项制度”,即会议制度、案件举报与查处制度、收集信息及发布制度、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制度、信息预警制度及责任追究等十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序有效推进。
四是创新信用建设。制定印发了《三门峡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出台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食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5个环节的《三门峡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单位检查验收标准》及《三门峡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阶段操作方案》。全市320家食品企业申报,225家达到了验收标准。
五是有效预防风险。制定了《三门峡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操作手册》、《三门峡市集体用餐安全管理办法》和《三门峡市农村家庭宴席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规定,明确了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有效预防和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提供了依据。
(二)齐抓共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一是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责任,针对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的监管职责,省人大没有明确之前,结合我市实际,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工作的意见》,使监管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积极协调农业、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商务、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依法行使职权,强化日常监督;三是先后开展了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瘦肉精”专项整治、调味面制品滥用食品添加剂及“沙琪玛”非法添加硼砂等“问题食品”专项整治、“地沟油”专项整治、酒类质量安全检查等多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查深究,严厉打击,有力遏制了制售假劣食品及各种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依法检查养殖场(户)3229个,抽检生猪尿样5210份,排查肉制品经营户3314户次,大中型商场、超市167家次,集贸市场94个次,规范指导18个兽药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暂停销售济源双汇生鲜肉245.06公斤、肉制品180.81公斤,取缔无照经营小摊贩2户,收缴、查封问题饲料775公斤,查扣了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75公斤,查处假酒69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0起,捣毁初炼地沟油窝点6个,捣毁制假窝点1个,抓获了犯罪嫌疑人1名,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6.4万元,处罚金额8.18万元。四是开展了“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于5月底召开了动员会议,对全市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五是在全市开展了食品安全“四大放心工程”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确保全市肉、菜、奶、豆制品食品安全。
(三)开拓创新,不断开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新局面。一是广泛动员,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活动。通过市、县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灵宝市、陕县、义马市先后获得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灵宝市2008年通过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评审验收。其它县(市、区)的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也正按计划有序展开。二是加强沟通,努力实现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把各有关成员单位的科室负责人作为联络人,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通报情况,安排下步工作;加强沟通,形成监督合力。通过不定期走访,调查研究,讨论磋商,达成共识,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活动,突出解决各监管环节在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近年来,先后查处了一大批重大食品安全案件,使一批影响面广、社会危害程度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有效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三是科学评估,有的放矢地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双向”评估。首先,通过食品安全预评价,开展专项整治;然后,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明确重点,开展再整治,从而确保了每一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不走过场,不流形式;建立定点督导联系责任制。由市食安办牵头,分别抽调市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主要监管部门领导和有关人员组成8个食品安全督导组,采取定期督导和包县的形式,使督导者责任与监管者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促进各项工作得到较好落实;狠抓食品案件的督查督办。建立了案件汇总上报制度及工作台帐,及时对全市各类食品案件进行登记汇总,随时掌握案件办理情况,确保案件查处工作落到实处。
(四)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浓厚氛围。一是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及学校食品安全秋季第一课活动。二是积极编发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累计编发食品安全信息100余期,并在各新闻媒体刊载信息78篇,发布食品安全预警28条。三是强化社会宣传,组织各有关部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并将食品安全“四进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不断引向深入。2011年以来累计发放宣传材料8万份,广播宣传300余次,报纸刊登10余条,接待咨询1.2万人次。举办了各层次培训班11个,培训人员1000余人。营造了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人人宣传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事件仍有发生;
(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及监管对象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知识仍然缺乏。农村、城乡结合部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三)个别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淡漠,仍需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意识、道德标准和自律意识教育。
综合以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从宏观方面看,全国、全省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奶粉、染色馒头、“地沟油”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市产生一定影响;从微观方面看,《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不到位,广大人民群众和消费者的自我防范意识,社会、企业的诚信经营意识,监管部门的依法履职的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按照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安排部署和《河南省食品安全工作要点》要求,继续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使用添加剂和滥用添加剂整治活动。把含“瘦肉精”肉、问题乳粉、染色馒头、“地沟油”作为专项整治工作重中之重,抓深抓细,严防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优秀市、示范县的创建活动。尽快启动卢氏县、渑池县的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使我市的所有县(市、区)早日全部达到河南省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检查与验收标准,促进我市率先进入省级食品安全优秀城市的行列。
(三)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防范与自我保护能力。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要继续组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广泛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知识,积极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全面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们决心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本着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克服困难,健全机制,依法行政,严格管理,真抓实干,努力为建设开放魅力、富裕和谐三门峡做出新的更大地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食品安全专项工作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

根据《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度工作要点》安排,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各县(市)、区政府及市直各有关成员单位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按照“统一领导,地方负责,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领导小组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通过多年来的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三门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一是去年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主任,市食品药品、农业、畜牧、质监、工商、卫生等1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市卫生局临时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二是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每年下拨专项经费用,并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及专项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特别是将其列入市委、市政府十项民生工程之一进行督查督办。经过不断探索,我市相继建立和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两个链条”、“两种机制”、“三大体系”和“十项制度”,确保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三是为确保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我市出台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食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5个环节的《三门峡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单位检查验收标准》及《三门峡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阶段操作方案》,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此外,我市还出台了一系列应急预案和相关管理办法,为有效预防和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提供了依据。
(二)齐抓共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作为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有效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责任,针对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的监管职责,省人大没有明确之前,结合我市实际,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工作的意见》,同时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双向”评估,狠抓食品案件的督查督办,使监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积极协调农业、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商务、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依法行使职权,强化日常监督;三是组织开展了以农村、城乡结合部、学校周边为重点区域,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及季节性消费为重点时段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查深究,严厉打击,有力遏制了制售假劣食品及各种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据统计,依法检查养殖场(户)3229个,抽检生猪尿样5210份,排查肉制品经营户3314户次,大中型商场、超市167家次,集贸市场94个次,规范指导18个兽药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暂停销售济源双汇生鲜肉245.06公斤、肉制品180.81公斤,取缔无照经营小摊贩2户,收缴、查封问题饲料775公斤,查扣了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75公斤,查处假酒69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0起,捣毁初炼地沟油窝点6个,捣毁制假窝点1个,抓获了犯罪嫌疑人1名,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6.4万元,处罚金额8.18万元。
(三)开拓创新,不断开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新局面。一是率先启动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活动。目前,灵宝市、陕县、义马市先后获得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灵宝市2008年又通过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评审验收,是全省6个国家级示范县之一。其它县(市、区)的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也正按照计划有序展开;二是加强沟通,达成共识,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作用,努力实现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积极组织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活动,突出解决各监管环节在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有效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三是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及学校食品安全秋季第一课活动。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去年以来,累计编发食品安全信息100余期,并在各新闻媒体刊载信息78篇,发布食品安全预警28条,累计发放宣传材料8万份,广播宣传300余次,报纸刊登10余条,接待咨询1.2万人次。举办了各层次培训班11个,培训人员1000余人,营造了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人人宣传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制不完善,关系未理顺。部分县市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还不完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还未批准成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按照省政府要求,必须在今年6月底达到编制、人员、经费三到位。
(二)监管职责不清,管理工作存在漏洞。一些从事早点、夜市和食品加工小作坊的人员,在无健康证、无许可证情况下从事餐饮和食品加工经营活动,监管力量很薄弱,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一些背街小巷的早点群、夜市排档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依法承担监督管理职责的就有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存在着“人人都有责,人人都负不了责”的现象。
(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不够深入。部分群众对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知识观念淡薄,对伪劣食品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差。一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对食品安全基本要求和常识不了解,守法经营意识淡薄,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体检率低,着装戴帽不规范,食品原料不卫生等现象仍然存在。
(四)基础设施简陋,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地基础设施简陋,食品生产企业重成品外观、轻生产过程,从原料采购、贮存运输到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隐患,农村、城乡结合部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三、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加快食品安全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各监管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继续做好行政许可、行政监督、执法检查、抽验检验和应急处理等工作,确保各类食品安全。
(二)进一步加大法律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业务培训,使食品卫生从业人员和广大消费者知法、懂法、守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食品经营人员的守法意识和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加大监管力度,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在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形成监管合力。同时,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加强乡镇、村级、街道办以及社区的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整合监管力量,积极推行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形成职能清晰、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执法体系,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四)建议有计划地增加食品安全监管的财政投入。政府要根据当年监管检测计划任务作出预算,采取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检测费用支出,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逐步改善食品卫生检测设备,增加设备科技含量,为全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提供优质、科学服务。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
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2012年6月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37人,以32票赞成、3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市的水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利投入连年递增,民生水利快速发展,移民工作扎实到位,水政执法有序推进,防汛抗旱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会议认为,水利工作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农田水利基础薄弱。一是我市水资源匮乏,全市266万亩耕地,只有80万亩可以灌溉,其余大部分农田耕作仍然处于“望天收”。灌区数目少,灌溉面积小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仍然没有彻底解决,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末级渠系配套“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存在。三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与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随着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水利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二、防汛抗旱任务艰巨。我市现有登记在册的各类水库87座,其中病险水库80座,目前已完成除险加固的有49座,其余31座病险水库虽已纳入除险加固规划,但尚未完成。病险水库多,河道险工险段多,防汛抗旱装备落后,预警机制不完善,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保险制度尚未建立,今后的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三、饮水安全亟需解决。我市农村部分地区饮水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饮用水氟、砷、盐含量超标;二是饮用水污染严重;三是水源保证率低、生活用水量不足、用水方便程度低。目前,全市农村仍有75.42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农业人口的44%,其中,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 23.82万人,水量不达标的人口为27.94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人口为14.29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人口为9.37万人。涉及全市6个县(市)区66个乡镇785个行政村。
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少地方存在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专业人员缺乏、工作经费紧张、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责任主体不明确、村集体农民用水组织不规范、运行管护和维修机制不健全,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强化农业水利设施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会议建议:
一、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市、县两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足额落实土地出让金10%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政策。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向中央、省争取项目和专项水利资金,加强灌区建设,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配套工程,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要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协调有序、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三、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河流流域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水源地附近要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禁止发展高污染企业,标本兼治人水和谐。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水利设施管护、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于3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水利局 段建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三门峡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市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发扬“红旗渠”精神,大干快上,兴建了一批蓄水饮水骨干水利工程,年总供水能力达到6.29亿立方米。一是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67座(登记在册87座、骨干淤地坝80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窄口水库),中型水库4座(卫家磨、西段村、涧里、沟水坡),小Ⅰ型水库45座、小Ⅱ型水库117座(含库容10万方以上的淤地坝80座),总库容4.25亿立方米;二是建成跨流域引水工程2处(卫家磨-三门峡市区、西段村-渑池-义马),年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三是建成大型提黄工程3处(槐扒、三水厂、王官),年提水能力可达1.04亿立方米。全市先后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76处,建成自流灌区102处(其中,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18处、小型灌区83处),农田灌溉机电井4366眼,泵站760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水浇地)达81.1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266.96万亩的30%,农民人均0.50亩。全市供水保障和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为“三农”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从“单一投入”到“多元治水”,水利建设资金投入连年增长。从政府单一投入,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几年来全市水利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仅“十一五”期间水利项目建设总投资已达20.8亿元,是“十五”期间2亿元的10倍之多,其中,水利行业投资近7亿元。全市争取中央和省的水利实际投资从“十一五”初期的每年不足0.4亿元,到2009年的1.35亿元,2010年达到2.65亿元。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以来,全市水利部门突出农田水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移民扶持等重点项目,精心组织,强力实施,2011年争取中央和省级水利资金达3.6亿元,连续三年年均增长1个亿,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上半年又争取中央和省级水利资金1.58亿元,为全市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从“投工投劳”到“三自一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绩显著。从最初的“投工投劳”,到后期的“自议、自收、自管、以奖代补”,“红旗渠精神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竞赛持续开展,以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灌区配套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等为主要内容,坚持“四有、四定、四把关”(即有规划、有设计、有图表、有标准;定工程技术负责人、定开工时间、定奖惩措施、定管理人员;把好规划设计关、施工监管关、工程质量关、验收移交关),呈现出规模大、质量高、效果好的发展态势,有力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稳步发展。“十一五”以来,陕县5次、渑池县3次、卢氏县1次获得省级红旗渠精神杯,其中陕县已连续14年受到省政府表彰。
(三)从“吃水解困”到“饮水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超额完成。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五个统一、四项制度、四个把关”(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招投标、统一验收;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把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质量监督关、项目竣工验收关),按照“产权明晰、市场运作、多样运营、确保供水”的思路进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与管护。2005年以来,全市投入资金27637.6万元(其中,中央15393万元、省4582.3万元),先后分12批,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76处,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1.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超额完成计划2.3万人,有效地减少了疾病发生,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减轻了农民取水的劳动强度,解放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四)从“灌区配套”到“节水改造”,灌区建设及节水灌溉扎实推进。按照“以水定区域经济布局、以水定产业发展方向、以水定种植品种结构”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形式,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水浇地面积,切实加强灌区建设。“十一五”以来,全市先后投资1.97亿元,完成了灵宝市窄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二期工程及三期第四批工程建设任务;实施了2个国家级、9个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维修改造了18处灌溉工程,新建20处抗旱应急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9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5万亩。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十一五”初期的0.45提高到2011年的0.55,年节约用水消耗0.18亿立方米,增产粮食0.8亿公斤,为我市粮食丰产丰收、农业增产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从“四荒开发”到“和谐水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亮点突出。“十一五”以来,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6平方公里,新增水平梯田16.32万亩,建设淤地坝37座,小型水保工程203处(座),累计完成投资5733.38万元,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民营水保作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先后投入资金4.2亿元,承包、租赁荒山、荒坡面积253.05万亩,参与开发治理21039户,累计治理荒山面积204.77万亩,每年减少土壤流失400万吨以上,多蓄积雨水3000多万方,产生经济效益估算超过5亿元,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山庄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我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异地”治理模式和“四荒”资源的开发成效显著,义马的城市水保经验得到全国人大和水利部的充分肯定,被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省委办公厅专门派人到三门峡调研我市的民营水保工作,形成了《昔日包袱,今日财富》的调研报告,并上报省委有关领导。与此同时,科技水保、法制水保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六)从“前期安置”到“后期扶持”,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项目实施到位。“十一五”以来,我市先后核定登记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51654户150611人,分布在全市8个县(市、区),67个乡镇(办事处),1009个行政村。移民涉及55座大中型水库,其中省内水库36座(大型14座,中型22座);外省水库19座(大型6座,中型13座)。拨付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直补资金40867.56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投资4270万元,实施项目582个,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投资1028万元,实施项目74个,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接待并妥善处理移民区群众来信来访60多人次,为农村移民区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从“三自方针”到“统筹开发”,农村小水电建设取得全新进展。全市建成农村小水电站76座,装机41340千瓦。其中,“十一五”以来,我市实际建成电站8处,总装机8380KW,总投资6680万元,另外发展建设股份制电站7处,装机10460kw,吸引社会投入资金5718万元,发电总量完成3.9亿千瓦时,完成小水电代燃料项目2个,总投资1200万元,卢氏、灵宝2个县市通过农村电气化县省级验收。小水电建设解决了农村地区群众用电难、用电贵的难题,部分程度上支持了农村公共事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八)从“工程措施”到“预警体系”,防汛抗旱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一是大力开展防汛抗洪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我市先后投入防汛抗旱资金5406万元,完成河道治理项目36项,开挖引水渠23条46.35千米,渠道延伸、疏浚93条85.23千米,完成渠系建筑物211座,建设移动泵站84处,新打机井62眼。二是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市在册的87座水库中,除卫家磨和西段村水库属在建水库、沟水坡水库作为试点先行加固、4座小型水库基本淤平外,其余的80座水库全部为病险水库。根据国家规划,我市第一轮21座病险水库(其中窄口大型水库1座,涧里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9座)从2007年开始进行除险加固,总投资2858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4262万元,省级资金6198万元,市县资金8125万元),工程于2010年底全部竣工通过验收。第二轮59座病险水库(其中小I型17座、小II型42座)于2010年开始除险加固,规划总投资18011万元,今年在建的2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0058万元,截至2012年6月20日,已累计完成投资9210万元,完成率达91%。三是有序实施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我市共有2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已有14个项目下达投资计划,其中,4个已全面完成,其余10个项目总投资21605万元,已下达投资19091万元,6个项目正在施工,2个项目招标结束即将开工,另有2个项目准备进行招标,目前已完成投资3700万元,完成率17%。四是初步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6个县(市、区)先后投入资金3308万元,初步建成全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预警体系,实现了省市与县及卢氏各乡镇视频互联互通,达到省厅验收标准。几年来,随着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步推进,全市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在应对2009年、2011年特大春旱和2010年“7.24”特大洪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我市粮食丰收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农村水利建设仍然存在历史欠账多、薄弱环节多、积累矛盾多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水利建设的滞后愈加凸显。
(一)农田水利基础薄弱,与建设现代农业不相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田水利的支撑。目前全市仍有近三分之二的耕地是“望天田”,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仍需加快实施。
(二)资金投入虽有明显增长,但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尽管中央和省级财政这些年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加大,但由于我市不是粮食核心产区,也无法享受国家重点在大西南投资水源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再加上农田水利投资渠道较为分散,地方财政资金自筹和配套能力不够,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水利的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田水利兴修组织困难。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形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妇女、儿童、老人,组织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十分困难。同时,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非农收入比重明显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低,一些地方农民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投入政策、组织方式、管理模式都面临新的挑战。
(四)农业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不高。我市农业节水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地方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差距较大。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55,远低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
(五)体制机制建设滞后,农村水利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农村改革后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积极性降低,特别是“两工”(“劳动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后,由于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未能及时跟进,使维持农田水利正常运行的设施无人修护,所需资金无处筹措,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更加薄弱。乡镇抗旱服务队、水利科技推广队伍、灌溉服务站等专业服务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缺乏必要扶持。
四、下步工作打算
根据三门峡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市拟在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安排水利重点建设项目196项,估算投资96.88亿元,着眼于逐步解决水量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问题,我们提出了建设“一体两翼”、“三纵四横”、“南水北调”、“东给西补”、“河库贯通”的水资源配置系统和防汛抗旱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最终通过5至10年的努力,破解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基本扭转我市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水土环境保护能力,充分发挥水利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灌区建设及配套力度。全面提升灌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切实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末级渠系改造步伐。“十二五”期间完成窄口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期,完成沟水坡、红线渠、涧里、仰韶等重点中型灌区,以及灵宝小河和卢氏洛北等万亩灌区节水改造任务,新发展灌溉面积25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同时要加快槐扒大型灌区、龙脖提水灌区工程建设步伐,到2020年基本完成18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针对小型灌区存在的管理不善、工程老化、渠系年久失修等突出问题,修复、新建一批小型灌区和中小泵站,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二)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面落实节水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和节水灌溉贴息政策,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喷、小管出流等技术,不断扩大节水灌溉面积。积极推进农田机井更新修复与升级改造,大力支持小水窖、小水池、小坑塘、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山区、丘陵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投资5亿元,计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涉及6个县(市、区)、45个乡(镇)、211个村。
(三)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按照“全面规划、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规模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兴建中心水厂、分散供水等形式,形成以集中水厂为骨干,单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供水网络,分期、分批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一方面注重提高供水质量,另一方面着力克服农村饮水重返不安全的困难。“十二五”计划投资3.65亿元,解决77.2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并适时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四)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巩固和完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恢复防洪库容,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提高洪水资源化水平。2012年底前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7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其它37座小(Ⅱ)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五)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力度,优先治理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2012年底前完成好阳河、弘农涧河、苍龙涧河、洪阳河、涧河等10条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任务,2015年底全面完成进入国家规划的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
(六)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健全防汛抗旱信息报送发布制度,提高雨情、汛情和旱情、墒情的预测预报水平,2013年前全面完成全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及山洪灾害预警体系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切实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队伍建设,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和调拨机制,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
(七)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强化基层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依托水利工程建管处、小水库管理中心、集中供水工程管理站,按照“三位一体”要求组建完善水利设施专业养护队、抗旱服务队、防汛抢险队。创新基层水利服务队伍组建模式,积极动员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安排,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服务工作,6月7日、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朝红带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山口水库工程,陕县菜园乡沟南节水灌溉工程、西张村镇第二水厂和水利服务中心,渑池县韩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峪峒骨干坝工程、鱼脊梁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果园集中供水工程,与工程负责人进行了认真交流,随后,在陕县、渑池县分别召开了座谈会,与两县水利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听取了陕县、渑池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情况的介绍。总的看,我市水利部门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保障有力,会干实干,注重民生,供水保障和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农村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实现“四大一高”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水资源现状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一)水资源特点。一是降水偏少,人均可利用量低。三门峡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偏少,年际变化很大,平均年降雨量550-80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4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15.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44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3.8亿立方米),亩均708立方米,人均76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三分之一、世界人均的十二分之一,其中可利用水总量8.6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量仅有380立方米,亩均可利用量322立方米。二是水资源总量少,分布不均衡。我市水资源总量少且分布极不均衡,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卢氏县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6.6%,水资源量占全市总量的43.4%,人均达2012立方米;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东北部沿黄5个县(市)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3.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市总量的56.6%,人均仅522立方米。三是水资源制约因素多,开发利用难度大。我市虽然有黄河水过境,但因其河道不稳定、水位变化大等因素,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加上我市水利基础设施整体薄弱,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短缺成为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二)水利工程现状。我市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年总供水能力达到5.58亿立方米,其中,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67座,总库容4.25亿立方米;建成大型引水工程2处,年供水能力1.32亿立方米;建成提黄工程3处(槐扒、三水厂黄河提水工程、王官提水工程),年利用黄河水1.01亿立方米。全市有效灌溉面积81.1万亩,农民人均0.5亩。已建成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18处,机电井4366眼,泵站760处。农村小水电站76座,装机41340千瓦。
(三)取得的成效。一是水利投入连年递增。“十一五”期间全市全社会水利投资累计达20.8亿元,是“十五”期间2亿元的10倍之多,其中,水利行业投资近7亿元。全市争取中央和省的水利实际投资从“十一五”初期的每年不足0.4亿元,到2009年的1.35亿元,2010年达到2.65亿元,2011年达到3.67亿元。二是民生水利快速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资金27637.6万元,建设工程676处,解决了6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是“十五”期间23.2万人的2.3倍。实施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2个、省级9个,灌区骨干工程维修建设项目11个,农业供水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4个,抗旱应急灌溉工程20处,打水窖29800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91万亩,比“十五”期间增长53.8%;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2.45万亩,比“十五”期间增长20.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5万亩,比“十五”期间增长52.9%;节水灌溉面积达46.6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十五”末的0.45提高到0.5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6平方公里,新增水平梯田16.32万亩,建设淤地坝37座,小型水保工程203处(座)。全市建成农村小水电站76座,装机41340千瓦。三是移民工作扎实到位。核定登记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5.16万户15余万人,拨付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直补资金4亿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投资4270万元,实施项目582个,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投资1028万元,实施项目74个,移民遗留问题处理投入资金1亿元,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四是水政执法有序推进。依法发放取水许可证166个,纳入计划管理用水单位435家,完成水平衡测试7家,累计关停市区自备井39眼,对124家企事业单位提出了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的明确要求和具体规范,节约水量1750万立方米,重复利用水量1.4亿立方米,有力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创建;先后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20个,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370起,其中查处河道违章案件98起,查处水保违法案件150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48起,调解水事纠纷9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千万余元。五是防汛抗旱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投资26600万元完成了21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2806万元的卢氏沙洛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10.9公里,投资1946万元累计完成36项河道堤防整治、重点岁修及险工险段修复工程,开挖引水渠23条46.35千米,渠道延伸、疏浚93条85.23千米,完成渠系建筑物211座,建设移动泵站84处,新打机井62眼,在应对2009年、2011年冬春之交特大旱灾和2007年“7.30”、2010年“7.24”特大洪灾中,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农村水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性加以解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田水利基础薄弱。一是我市水资源匮乏,全市266万亩耕地,只有80万亩可以灌溉,其余大部分农田耕作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灌区数目少,灌溉面积小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末级渠配套不全,“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普遍存在。三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与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市农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陕县的二仙坡苹果、金秋黄梨、陕州桃王、原店石榴、温塘甜瓜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水利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现有的水利设施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特色农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二)防汛抗旱任务艰巨。据了解,我市现有登记在册的各类水库87座,其中病险水库达到了80座,目前已完成除险加固的有21座,其余59座病险水库虽已纳入除险加固规划,但尚未完成。病险水库多,河道险工险段多,防汛抗旱装备落后,预警机制不完善,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保险制度尚未建立,今后的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三)饮水安全亟需解决。我市农村部分地区饮水安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饮用水氟、砷、盐含量超标;二是饮用水污染严重;三是水源保证率低、生活用水量不足、用水方便程度低。据市水利局最新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农村仍有75.42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农业人口的44%,其中,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23.82万人,水量不达标的人口为27.94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人口为14.29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人口为9.37万人。涉及全市6个县(市)区66个乡镇785个行政村。
(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少地方存在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专业人员缺乏、工作经费紧张、服务不到位的问题,造成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管护和维修机制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村集体农民用水组织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和失修等问题。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显得尤为迫切。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市、县两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向中央、省争取灌区项目和专项水利资金,加强灌区建设。完善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配套工程,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要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三)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河流流域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水源地附近要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禁止发展高污染工业,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同时,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水利设施管护、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医疗保险改革情况
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医疗保险改革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37人,以35票赞成、1票反对、1票未按表决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2009年以来,市政府把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作为改善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加快医疗保险制度和体制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医保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统筹层次由“县级统筹”提升至“市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步入了较快发展期,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会议指出,当前我市医疗保险工作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住院存在诸多不便。一是病人出院后,医保报销审批程序复杂,时间过长。二是病号转院审批程序复杂,不利于患者及时治疗。三是级别越高医院报销比例越低。有些大病,小诊所甚至市级医院都无法治疗,只能去省级以上大医院就诊,但是这些大医院医保报销比例很低。
二、大医院、社区门诊、患者之间矛盾多。一是病号都想去大医院就诊,公疗门诊、社区卫生点病号少。二是群众普遍反映住院费用高。三是医院看病程序复杂,检查项目多。现在医院一些大型检查设备都是厂家免费提供,运行收益两家分,这样导致医院增加患者不必要的检查费用。如检查发现,有些感冒、发烧以往只需要吃点药花几十元就能解决问题的很普通的疾病,现在到医院就诊,仅检查费用就要花好几百,而有些检查费用往往不属于医保范畴,需要患者自己负担。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还未能实现无缝对接。具体表现为“四难现象”:一是三项制度在待遇设计上没有进行全局统筹规划,缺乏必要的衔接性。二是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未并网,重复参保难避免。三是在三项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和经办过程中存在交叉现象,因经办机构分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管理范围、管理办法、管理程序各不相同,增加了协调难度和成本。四是经办机构分开设,资源配置难优化。
四、城镇职工门诊还没有纳入医保统筹。城镇居民有很多重症慢性病还没有列入医保范畴,而这些病往往都是最花钱的,最需要国家保障救助的。全市医保卡还未联网,不方便群众就医及信息查询。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办理情况于3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情况的报告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任振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报告我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我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先后于2000年、2008年建立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至今,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精神,严格按照“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加快医疗保险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统筹层次提升至“市级统筹”,待遇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利,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逐步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了落实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制度扩面工作,加强宣传动员,完善配套政策,优化经办管理,改进工作方法,积极引导和鼓励城镇各类居民参保缴费,逐步建立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原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各类在校学生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通过宣讲医保政策,提供便捷服务,确保各类在校学生及时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目前全市在校学生参保达19.94万人。二是解决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问题。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式的变化,及时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市本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采取只建统筹基金、不建个人账户的办法,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住院和重症慢性病医疗的费用,全市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达6808人。三是将依法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终生医疗保障。2010年底,借助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74亿元,通过财政补助、企业捐助、机关事业人员捐款的方式,将中央及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和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的3.05万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保障其终身享受基本医保待遇,彻底解决了依法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保问题。四是将领取失业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2011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三人社失业〔2011〕1号),由失业保险基金为其缴纳领取失业金期间的城镇职工医保费,这不仅有效解决了领取失业金人员在失业期间的看病就医问题,而且为其重新就业接续医疗保险关系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市共有9117名领取失业金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截至2011年底,城镇职工参保总人数达到31.88万人,城镇居民参保总人数达到32.14万人,参保率达到94%,超过省定目标4个百分点,“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积极推行城镇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医疗保险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行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是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医疗保障能力的必然发展趋势。我们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的意见》,于去年底出台了《三门峡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至此,全市7个县(市、区)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由县级统筹上升至市级统筹。一是建立医疗保险风险调剂金制度。市级调剂金从市本级及所辖县(市、区)基金中提取,提取比例按照当年实际征收的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的10%确定。市级调剂金在市本级及所辖县(市、区)当期基金支付不足、使用结余后仍出现缺口时调剂使用,确保医疗保险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政策标准,统一待遇水平,统一基金管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信息系统,确保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三是实行市级医疗费用结算周转金制度,进一步方便参保患者转院治疗,切实减轻参保患者即时结算和垫付医疗费的负担,为实现下一步参保就医“同城同待遇”,个人账户IC卡相互通用的目标奠定了制度基础。截至今年3月底,各县(市、区)医疗保险风险调剂金和结算周转金均按时足额上解市财政专户,推进市级统筹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排名全省前列。
(三)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医疗保障基金的积累,根据我市基金承受能力,考虑参保人员实际需要,逐步提高了各项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城镇职工和居民“看病贵”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一是提高了城镇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将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2000年的2.7万元提高至目前的7万元,与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合计,最高支付限额可达32万元,为当年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以上;将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2008年的2.5万元提高至目前的5万元,与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合计,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5万元,为城镇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二是降低了城镇居民的缴费标准。将18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缴费标准由2008年的70元/人,降低到2009年的50元/人,这一标准在全省18个地市中是最低的。三是提高了住院及外诊报销比例。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75%提高到8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均达到70%左右,转往统筹地区以外住院治疗的医保基金报销比例由原来相应降低10%提高到相应降低5%。四是扩大了门诊重症慢性病范围。城镇职工医保重症慢性病种类由最初的十一类扩大到十四类;城镇居民医保重症慢性病种类目前有三类,今年将扩至五类,进一步减轻了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五是提高医保住院床位费的报销标准。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床位费由15元提高到28元。六是扩大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及适用范围。将45周岁以上职工个人账户按其缴费工资的1.5%划入,比原来提高0.2个百分点;退休(退职)人员按本单位职工平均缴费工资的3.8%划入,比原来提高0.3个百分点;同时,将个人账户使用范围适度扩大,可以为其家庭成员缴纳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等,进一步发挥了医保个人账户预防保健和为家人健康服务的积极作用。七是将城镇居民门诊看病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自2011年1月1日起,将原来居民门诊报销标准由18周岁以上20元/人年、18周岁以下人员10元/人年,提高到200元/人年。至2011年底,市本级参保居民已有2211人次享受门诊医疗统筹待遇,累计报销门诊医疗费用13.4万元。
(四)强化医疗保险监管和经办能力,医疗保险基金平稳运行。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保命钱,在医保监管和经办服务工作中,严格依照“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履行职责,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自我监督,强化外部监督,打击骗保行为,确保基金安全。一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简称“三个目录”),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引导其合理检查、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对参保人员在“三个目录”规定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有效保障了参保职工基本医疗待遇的落实。二是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服务行为的监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133家,定点零售药店194家。为加强对定点医药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管,制定了定点医药机构准入标准,推行定点医药机构等级管理,积极落实协议管理,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加大年度考核力度,并对定点医药机构违规行为及时严肃处理,切实维护了参保职工权益和基金安全。三是积极探索付费新模式,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制定完善按项目付费与人均限额相结合的付费方式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按病种付费模式,先后将居民生育、单纯性阑尾炎手术、白内障切除、鼻内窥镜手术等7个病种纳入试行范围,仅居民生育费一项,人均下降近千元,切实降低了居民医疗消费支出。特别是自去年在市直两家医院试行医保付费总额控制以来,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遏制了大型医疗检查设备的滥用,制止了挂床住院等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加强监管,医保基金运行平稳,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截止2011年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55430万元,较2009年的28900万元增加了26530万元,增长了91.8%;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47842万元,较2009年的23268万元增加了24574万元,增长了105.6%。2011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24498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待遇23781万元,当期结余717万元(统筹基金累计结余39120万元);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收入7603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待遇3481万元,当期结余4122万元(累计结余8021万元)。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医疗保险在保障公平性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分属两个部门管理,各项制度的筹资标准、支付范围、服务机构等在公平性方面缺乏统筹设计,存在较大差距。
(二)城镇医疗保险的扩面征缴困难依然存在。尽管城镇医保覆盖面已经达到94%以上,但是一些参加了医保的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欠缴保费和停保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既没有生产经营、又没有资产的企业职工参保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市原7个医疗保险统筹区域现有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为多家系统运营商各自建设的封闭系统,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普遍存在设备技术陈旧、应用软件落后、整体发展滞后现象,加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各不一致,还无法实现信息互联和共享,导致全市医保费用的直接结算和对“两定单位”的实时监管无法实现,影响了医疗保险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制约着医疗保险改革的深入推进。
(四)在“两定”监管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监督管理、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还不时地出现违规问题,通过付费方式改革缓解就医负担还有一定的阻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五)在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上还不到位。新生儿童的参保就医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后统一的政策还没有执行到位,居民门诊统筹的发展还不平衡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大落实力度,切实方便人民群众就医购药,缓解他们的医疗负担。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为契机,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医疗保险改革成果。
(一)继续加大扩面参保工作力度。进一步巩固医疗保险覆盖成果,确保参保率稳定在94%以上,特别是要解决好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等弱势人员的参保问题,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医保。
(二)稳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将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0%以上,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加上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合计不低于15万元;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80%,加上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合计不低于32万元。同时,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医保重症慢性病病种,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三)不断规范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严格落实市、县两级基金收支管理责任和超收超支的奖惩措施,探索建立与市级统筹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调剂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在统筹区域内实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待遇水平、经办流程,特别是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统一建设,确保市级医疗费用结算周转平台有效运行,尽早实现全市范围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四)深入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要在各县(市、区)全面开展居民门诊统筹,切实解决发展门诊统筹不平衡的问题;同时,要在已开展门诊统筹的地方,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城镇居民到定点门诊就医,降低个人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
(五)强力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积极开展付费方式改革,将基金收支预算管理与医保费用结算管理相结合,科学确定统筹地区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切实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提升基本医疗保险保障绩效,保持基金收支平衡。
我市的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人大的监督和支持。我们将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切实履职尽责,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医疗保险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5日—6日,在肖群兰副主任带领下,我们组织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深入到灵宝、湖滨区,对我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工作开展调研。委员和代表们视察走访了医院、药店、社区等与医保关系密切的单位,听取了全市及灵宝、湖滨区工作情况汇报,又同医院、企业、社区、患者代表进行了座谈。总的看,2009年以来,市政府把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作为改善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加快医疗保险制度和体制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医保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统筹层次由“县级统筹”提升至“市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步入了较快发展期,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工作基本情况
(一)不断深化医保制度,健全完善多层次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市政府严格遵循“低水平,广覆盖”原则,把职工群众的需求作为城镇医疗保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9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等文件精神,立足市情,不断完善政策,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增加门诊,慢性病病种,建立异地安置人员的异地就医制度,扩大外转定点医院、简化结算方式等。相继出台了医疗大病救助、制定了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政策不断完善,参保群体和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底,城镇职工参保总人数达到31.88万人,城镇居民参保总人数达到32.14万人,参保率达到94%,超过省定目标4个百分点,“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强化基金征缴和参保稽核,确保基金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在保费征缴方面: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大力宣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以提高参保单位和个人的思想认识,变制度要求为大家自觉行动。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明确责任目标,强化征缴管理。三是围绕目标任务,开展扩面攻坚战。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企业进行宣传动员,现场政策咨询,当面解惑答疑。四是对困难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复退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降低缴费标准,最大限度将他们纳入医保。截止2011年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5.54亿元,较2009年的2.89亿元增加了2.65亿元,增长了91.7%。
(三)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平稳运行。一是严格基金运行监管。严格执行基金财务收支两条线制度,经常开展医疗保险基金自查活动,并充分发挥劳动保障、财政、审计部门监督作用,每年对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二是加强内控监管。严格按照医疗基金内控要求,完善业务流程和基金管理制度,形成了经办人核算,集体审核,社会化发放的运行模式。三是加强对“两定机构”的管理。规范定点医院医疗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费用等控制指标,及时制止和纠正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四是鼓励参保人员参与监督。
(四)不断调整待遇支付标准,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障水平。市政府坚持医保基金“取之于民、惠及于民”。根据我市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保障基金积累情况,充分考虑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以及基金承受能力,适时调整政策措施,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一是降低了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统筹金起付标准。二是提高了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限额。三是提高了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的标准。四是扩大了门诊重症慢性病种类。五是正在筹备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城镇职工和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五)加强城镇医保基础管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市政府坚持把为广大参保群众提供优质快捷医保服务作为医疗保险工作的根本宗旨。一是建立了医保服务大厅,并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工作前移,方便群众办事。二是严格执行“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服务机构直接结算”)的医疗服务管理政策。三是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工作人员言行,挂牌上岗,文明服务。四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了事事有制度,工作有规范,人人有职责。
二、存在问题
(一)住院存在诸多不便。一是结账程序不便于快捷操作。现有的医保出院费结算程序让操作人员无法做到快捷方便,出院病人结账有的要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二是对特殊病种病人的处理缺乏灵活性。三是病号转院审批程序复杂,不利于患者及时治疗。四是级别越高医院报销比例越低。有些大病,小诊所甚至市级医院都无法治疗,只能去省级以上大医院就诊,但是这些大医院医保报销比例很低。
(二)大医院、社区门诊、患者之间矛盾多。一是病号都想去大医院就诊,公疗门诊、社区卫生点病号少。二是医护人员与患者矛盾增加。由于医保宣传力度不够,一些患者对医保政策、医保用药不甚了解,加之对检查项目公费范围减小、自负金额增加的情况不清楚,医务人员的解释工作不到位,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三是医院看病程序复杂,检查项目多。现在医院很多大型检查设备都是厂家免费提供,运行收益两家分,这样导致厂家和医院共谋欺骗患者,增加患者不必要的检查费用。如检查发现,有很多感冒、发烧以往只需要吃点药花几十元就能解决问题的很普通的疾病,现在到医院就诊,仅检查费用就要花好几百甚至上千元,而这些检查费用往往不属于医保范畴,需要患者自己负担。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还未能实现无缝对接。具体表现为“四难现象”:一是三项制度在待遇设计上没有进行全局统筹规划,缺乏必要的衔接性。二是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未并网,重复参保难避免。三是在三项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和经办过程中存在交叉现象,因经办机构分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管理范围、管理办法、管理程序各不相同,增加了协调难度和成本。四是经办机构分开设,资源配置难优化。
(四)城镇职工门诊还没有纳入医保统筹;城镇居民有很多重症慢性病还没有列入医保范畴,而这些病往往都是最花钱的,最需要国家保障救助的。
三、建议
(一)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加大对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采取各种手段,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在基金拨付时要严格审核把关。要建全审核制度和工作程序,防止以多报人数、提高标准、虚增报销额等手段套取行为的发生。不仅要严把审核关,而且还要对己拨付资金跟踪检查,确保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二)要发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地分流医疗保障服务需求。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点的投入,完善其基础设施,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扶持民办资金注入,鼓励社区医疗点发展,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其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服务上方便快捷的特长作用,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三)市政府要尽快建立全市医保电子联网系统,实现全市市县医保卡通用,并能随时网上查询医保信息,公开政务,增加医保透明度。
(四)要按照医改“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原则,让医保尽快扩大覆盖,同时逐步提高医保水平。要进一步扩大重大疾病的医保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要逐步提高医保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同时降低住院报销起付线;逐步增加医保投入,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 加快我市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

(2012年6月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中共三门峡市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抢抓“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三门峡等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郑洛三工业走廊”的难得机遇,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把握新形势、新特点,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适时作出了“三大战略定位”即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明确写入市六次党代会报告,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了强力推进“三大战略定位”和“四大一高”战略及“求转、求进、求实”的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实施“四大一高”战略的重大意义
“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是市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客观分析、正确判断,深思熟虑,审时度势做出的科学决策,是避免“矿竭城衰”现象出现,主动转型、尽早转型、加快转型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的正确之路,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借鉴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抓住了国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抓住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动权,是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实施“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对于我市增创发展新优势,拓宽发展新空间,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更好地落实省委提出的“打开河南西大门、建好西大门、发挥好承东启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可使三门峡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对外开放空间更加扩大,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深刻认识实现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积极参与,实干求效,紧紧扭住不放松,一以贯之不懈怠,强力实施不停步,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全市人民要自觉投身于“四大一高”战略的伟大实践
“四大一高”战略是实现“三大战略定位”的重大举措,“求转、求进、求实”是实现“四大一高”战略的基本要求。“四大一高”战略涵盖了扩大开放、拉动消费、吸引投资、促进出口和产业升级换代五大经济增长要素,体现了“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的发展要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抓手,是扩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实力的强大引擎,是实现“三大战略定位”和“十六字目标”的现实途径。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都要以“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紧紧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开展工作,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努力奋斗。要大力推进“大通关”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推进通关机构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通关服务效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打造全省重要口岸作业区和黄河金三角地区外贸进出口基地。要大力推进“大交通”建设,增创区位环境新优势。围绕把三门峡打造成为豫晋陕三省交界处重要交通枢纽,着力构建“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体系,努力形成“连接金三角、融入大中原”的发展态势,优化市域路网结构,切实形成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格局,把三门峡打造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战略交通枢纽。要大力推进“大商贸”建设,引领第三产业新发展。围绕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加快发展以商务办公、金融会展、休闲购物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使三门峡真正成为金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热土。要大力推进“大旅游”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支柱。以黄河景观为主线、黄河文化为内涵、文化山水为品牌,历史文化为基础,不断创新旅游投入机制,持续提升黄河国际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策划运作水平,加快建立黄河金三角地区无障碍旅游协作区,努力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黄河旅游核心城市和全省旅游经济强市。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转型新突破。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抓手,倾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进一步壮大能源、煤化工、黄金三个省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铝及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果蔬食品加工等产业基地,进一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工业集约集聚发展。实现“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人民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战略任务,群策群力,团结奋进,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实践中去。
三、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四大一高”战略的顺利实施
加快推进“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顺利实施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一大局,把实现“四大一高”战略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深入开展依法监督和工作监督。对实施“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和重大项目落实情况,要有计划地组织人大代表进行视察、审议、调研、评议、询问和质询,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调研报告和意见、建议。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认真做好选举和任免工作,为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要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实施“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基本要求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四、全市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四大一高”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提高对推进“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严格考核奖惩,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加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始终做到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为“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市、县两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按照司法为民的要求,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推进“四大一高”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关系长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市人民要在中共三门峡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求转、求进、求实”的工作总要求,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善做善成,为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作出新贡献!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强力推进
“四大一高”战略 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发展的决定(草案)》的起草说明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肖群兰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重大事项决定权是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中共三门峡市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抢抓“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三门峡等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郑洛三工业走廊”的难得机遇,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适时作出了“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的重大决策。为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的顺利实施,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市人大常委会经深入调查研究、慎重考虑,依法作出了《关于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草案)》。
一、关于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的重要意义
“四大一高”战略是市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做出的科学决策,是避免“矿竭城衰”现象出现,主动转型、尽早转型、加快转型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的正确之路,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对于增创我市发展新优势,拓宽发展新空间,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更好地落实省委提出的“打开河南西大门、建好西大门、发挥好承东启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决定(草案)的主要内容
“四大一高”战略涵盖了扩大开放、拉动消费、吸引投资、促进出口和产业升级换代五大经济增长要素,体现了“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的发展要求,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三大战略定位”和“十六字目标”的现实途径。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市人大常委会以决定形式号召全市人民深刻认识实施“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战略和“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紧紧围绕实施“四大一高”战略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针对“四大一高”战略实施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适时作出决议、决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做好选举和任免工作,为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目标,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四大一高”战略顺利实施。市、县两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按照司法为民的要求,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推进“四大一高”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以上说明,请予审议。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市六届
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
决 定

(2012年6月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三门峡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三门峡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如下:
主 任 委 员:张朝红(兼)
副主任委员:杨治安 王永利
委   员:(以姓名笔划排序)
  上官卿  王永胜  卢夏慧  严汉英  杜宗文  李怀国  宋中魁  宋海军
  赵节跃  钱随章  靳跃军

关于设立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议案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经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0条关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提名,常务委员会议通过”的规定,6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提议:设立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建议人选是:主任委员由分管此项工作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朝红同志兼任;副主任委员由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杨治安和选任联工委主任王永利两位同志担任;委员由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王永胜、副秘书长兼信访办主任宋中魁、调研室主任上官卿、教科工委主任杜宗文、农工委主任靳跃军、内司工委主任宋海军、财经工委主任卢夏慧、环资工委主任钱随章、预算工委主任李怀国、民侨外委主任赵节跃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严汉英同志担任。
以上议案,请予审议。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接受武少峰辞去市人大
常委会委员职务的决定

(2012年6月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接受武少峰辞去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的请求,并报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辞 呈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因本人工作变动,现请求辞去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
非常感谢市人大常委会所给予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委员和工作人员的关心和帮助。
辞呈人:武少峰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关于提请任免吉拴午等同志职务的议案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委三文〔2012〕47号文件,按照《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的规定,经2012年6月18日主任会议研究,同意提请。
免去:
吉拴午的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任命:
吉拴午为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上官卿为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研究室主任; 
靳跃军为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
请予审议。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关于提请任命刘廷福等同志职务的议案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四十四条和《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第十三条之规定,现提请:
任命刘廷福为三门峡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任命刘会林为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任命武少峰为三门峡市教育局局长;
任命卢群召为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任命薛建峡为三门峡市民族宗教局局长;
任命雷建国为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任命崔保连为三门峡市公安局局长;
任命侯 鑫为三门峡市监察局局长;
任命常天朝为三门峡市民政局局长;
任命张龙治为三门峡市司法局局长;
任命宋 东为三门峡市财政局局长;
任命任振廷为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任命朱豫峰为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任命曹海生为三门峡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任命辛建仓为三门峡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
任命杨青黑为三门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任命李平宣为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任命段建民为三门峡市水利局局长;
任命王耀文为三门峡市农业局局长;
任命水贤礼为三门峡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
任命李炼志为三门峡市商务局局长;
任命张占海为三门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
任命齐秋安为三门峡市卫生局局长;
任命任晓云为三门峡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任命范社民为三门峡市审计局局长;
任命李灵法为三门峡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任命张庆云为三门峡市统计局局长;
任命刘小英为三门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任命张建存为三门峡市粮食局局长;
任命张景林为三门峡市体育局局长;
任命薛清池为三门峡市旅游局局长;
任命姚自立为三门峡市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任命崔晓战为三门峡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任命李永正为三门峡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请予审议。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 赵海燕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关于提请任命杨红岩等同志职务的议案

——2012年6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2年4月28日,灵宝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杨红岩同志为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012年4月28日,卢氏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赵荣同志为卢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012年4月28日,陕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王峰同志为卢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012年4月28日,三门峡市湖滨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杨森同志为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012年5月1日,渑池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陈三奇同志为渑池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012年4月28日,义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水宝泉同志为义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十条、第十二条之规定,现提请批准任命:
杨红岩同志为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赵 荣同志为卢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 峰同志为陕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 森同志为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三奇同志为渑池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水宝泉同志为义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请予审议。
检察长:邱 恺    
二○一二年六月五日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拟任命人员表态发言摘录

一、刘廷福
今天,市人大常委会任命政府组成人员,作为其中被任命的一员,在这里,我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我深知,这次任职不仅是对我的认同和接纳,更是对我的希望和嘱托。我将把今天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以新的姿态,尽快进入新的角色,以良好的工作业绩回报领导和委员们的殷切期望。现在,我向市人大常委会郑重承诺表态:
(一)接受监督,维护人大权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自觉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坚持认真负责地向人大报告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采取各种方式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与沟通,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用实际行动切实维护人大权威。
(二)努力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我深知,要做一个称职的、胜任政府秘书长,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我打算不论工作再忙,都力争抽出时间努力学习,学政治、学业务、学理论、学实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岗位的新要求和形势发展的新需要。
(三)敬业爱岗,做好本职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大一高”战略,站位全局,真抓实干,不说空话,不唱高调,集中精力谋大事、办实事、求实效。
(四)廉洁自律,执政为民。努力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官,勤政廉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建设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服务型政府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二、武少峰
这次组织上提名我到市教育局任职,我感到十分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教育关系国计民生,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过去长期在宣传部门工作,教育战线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面临种种新的挑战。如果对我的提名能够获得人大常委会通过,我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不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这份新的挑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和运用教育行政管理的各项业务技能,掌握和运用教育工作的规律及特点。问计于师生,问需于学校,努力做到依法行政,科学管理,以正确的决策助推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始终把师生装在心中。坚持师德教育和业务教育并重的原则,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抓好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三门峡教育。
(三)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我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和班子成员一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抓大事、谋要事,脚踏实地,积极构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人民满意”的大教育格局,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四)增强人才意识,坚持依法治教。作为一名在人大常委会工作过的成员,我将自觉强化人大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认真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推动全市教育工作在法制化轨道上开创新的局面。
(五)廉洁自律,牢记党的宗旨和为政之要。胸怀公平正义,永葆清廉本色,努力做一名让组织放心、师生满意、社会称赞的优秀公务员。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衷心的感谢人大常委会对我的教育和培养,也十分珍惜过去在人大常委会工作的这段经历,我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在新的岗位上的学习和工作。
我也深知,面对新的挑战,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课。如果这次人大常委会没有通过对我的任命,我会正确对待,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继续加倍努力,正确早日取得人大常委会的信任和支持。
三、薛建峡
非常荣幸地获得市民族宗教局局长的任命推荐,十分高兴有机会接受人民的选择。
我渴望获得正式任命。因为红红的任命书,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市民族宗教局领导班子整体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本人的鼓励。35年的工作历程,沐浴着党的阳光,深得领导培养,承蒙大家支持,我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喜得天时、地利、人和,取得了群众认可、个人欣慰的成绩。在此,我真诚地向关心、支持我成长进步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清楚地知道,薄薄的任命书,赋予的是重重的责任。全市少数民族虽然人数不多,但民族经济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我市地处三省交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日俱增,已接近常住人口,服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全市五大宗教信教人数占总人口比列全省最高,其中基督教信众,高于全国的3.77倍,依法管理宗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任务越来越重。
我深刻地理解,神圣的任命书,提出的是严肃的要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履职尽责,依法行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获得任命,我庄严地承诺:我将切实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联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向人大常委会请示汇报,严格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自觉遵守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确保民族团结发展、宗教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
如果不能获得任命,我将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新的岗位创新工作方法,锐意进取,踏实稳重,为全市四大一高战略实施增砖添瓦。
总之,不论任命与否,不论什么岗位,我都会确保晚节,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实现“十六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侯 鑫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里发言,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我感谢经市长提名,作为本届政府监察局局长人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这既是组织的重托,也是在座各位领导对我的信任与厚爱。在此,我真诚的表示感谢!
监察局长一职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岗位,它担负着高效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保证政令通畅,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职能。在监察局长的岗位上,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将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知识、经济知识和其他现代科技知识,特别是要学习履行监察局长岗位职责所必须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中心,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我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履行行政监察职能的重要原则,始终服从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把行政监察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围绕发展搞监察,惩治腐败促发展。
(三)勤奋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我将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的职能作用,做好行政监察工作,抓好政风行风建设,确保政令畅通、政风廉洁,努力把全市的行政监察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四)摆正位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我将本着对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和沟通,认真负责地落实和办理好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意见;积极参加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依靠人大的监督和支持做好工作。
(五)严于律己,注重树立良好形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决不以权谋私,以案谋利。不管何时何地,始终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友不交,心系群众、以诚待人,以良好的个人形象忠诚履职,不辱使命。
总之,我将认真负责地履行监察局长的职责,努力做好监察工作,不辜负市人大常委会对我的信任,努力为我市实施“四大一高”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段建民
首先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提名我为市水利局局长人选,我深感责任重大,如果我的提名获得通过,我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不辱使命,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勤学习,多思考,着力提升履职尽责水平。始终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为政之本、干事之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水利业务知识,虚心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不断提高做好水利工作的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和参谋能力。
(二)谋发展,抓重点,着力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省九次和市六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兴利除害为着力点,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突破口,以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盯住项目谋发展,深入基层抓落实,夯实基础求突破,重点推进见成效,切实加强水源工程、民生水利和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有效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努力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水利支撑和水务保障。
(三)严自律,受监督,着力提升队伍良好形象。始终以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清清白白从政、兢兢业业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始终坚持把团结作为一种境界和能力,自觉接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方面监督和主动执行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同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为我市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工作。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真诚感谢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对我本人和水利事业的关心支持和监督。
六、张占海
这次组织提名我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希望和重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诚惶诚恐!为担当此职,胜任工作,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懈努力:
(一)加强学习。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始终把学习作为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增长知识的立身之本;始终把学习作为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强能力的为政之本;始终把学习作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干事之本。
(二)坚持实干。围绕“四大一高”战略,抢抓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说大话、空话,不做表面文章,深入基层,扑下身子,扎扎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干事,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三)搞好团结。把团结同志作为一种境界和能力。在坚持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始终维护好班子的团结,维护好全系统的和谐稳定,维护好当前我市文化发展的大好局面,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四)廉洁为官。倍加珍惜组织和群众对自己的信任,始终以对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廉洁从政,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
今天,如果人大常委会通过对我的任命,我一定牢记使命,遵纪守法,忠诚履职,恪尽职守,积极主动地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接受人大及常委会监督,坚决执行人大常委会的决议,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各项活动,绝不辜负人大的信任、希望和重托,围绕“四大一高”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三门峡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竭尽全力。如果没有通过我的任命,我将一如既往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工作,请组织放心。
七、张庆云
根据组织安排,今天市人大常委会拟任我为市统计局局长职务,我感到非常荣幸,借此机会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我深感这是对我多年来从事统计工作的一种认可,更是对我的一份希望与重托。我深知,接受人大审议,既是对我个人是否认可的一次考验,也是对统计工作是否满意的一次考评。人大常委会表决结果,既是履行庄严的法律程序,更是代表人民在选人用人上把关。因此,今天向人大常委会供职,令我倍感神圣而自豪,也倍感压力和责任重大。我深感岗位之重要,任务之艰巨,特别是当前,全国正在进行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改革,统计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人大常委会通过对我的任命,我决辜负领导的厚望。我将倍加珍惜,倍加努力,认真学习,认真做人,认真做事,带好队伍,做好本职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及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现作如下郑重表态:
(一)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我将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认真贯彻实施《统计法》,按照统计法律法规履行职责,确保统计法律法规在三门峡的贯彻执行,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权利,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和统计数据质量。
充分认识人大监督的法律地位,维护人大权威,主动向市人大汇报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为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提供各种统计服务。
(二)坚持实事求是,确保数据真实可信。统计是进行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基础工作,统计指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实事求是统计工作的基本准则,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不出假数”、“真实可信”是统计人员的道德底线。我将按照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三个提高”的要求,努力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强力推进以“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为中心的统计改革,严守统计上“不进库不出数、未经允许不得代报、不得代为修改、不得授意企业以既定数据上报”等“四条红线”,确保源头数据来源于基层,真实可信。
(三)提升服务水平,助推经济发展。搞好统计预警、预测、分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充分利用统计部门经济社会信息资源量大、面广的优势,围绕市六次党代会确定的三门峡“三大战略定位”、“四大一高”发展战略、“十六字”发展目标,加强统计调查和分析,提供有数据、有观点、有建议的统计报告,真正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谋。
(四)坚持勤政廉政,树好统计形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廉洁自律,勤政廉政,坚决反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好统计形象。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我将坚持以感恩之心对待工作、以敬畏之心践行职业操守、以诚挚之情对待同志、以党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尊敬的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如果此次会议能够通过对我的任职,我将任其职、尽其责、求其效,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八、张建存
今天,市政府提名我为三门峡市粮食局局长人选,接受市人大常委会对我拟任职务进行审议。在此,我对组织的信任和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如果通过对我的任命,我一定会倍加珍惜,倍加努力,并以此为新起点,尽职尽责,扎实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定,坚持依法行政,主动加强与市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的联络,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涉及粮食全局的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积极主动地接受人大代表对粮食工作的评议,热情支持人大代表的视察、检查和调研活动,虚心听取批评和意见,认真做好人大建议和议案的办理;坚决执行人大的各项决议、决定,切实维护人大权威,自觉把粮食工作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
(二)认真履行职责。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的大局,自己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战略定位”和“四大一高”战略,创新思路,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把粮食流通搞活,把粮食经济做强。一定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服务城乡人民生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忠于职守,扎实苦干,坚持讲民主、讲团结、谋大事、求发展、保民生,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重要工作及时沟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调动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切实把粮食工作干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三)带头严以律己。坚持“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标准,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自觉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各项规定,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坦坦荡荡从政,绝不滥用权力,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如果本次没有通过对我的任命,说明我离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我将以积极向上的姿态,主动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变压力为动力,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为三门峡的粮食事业做出贡献。
九、薛青池
今天,市人大常委会将对我任市旅游局局长进行任命。在此,首先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多年来对我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如果今天获得任命,我将不负重托,履职尽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面对工作岗位的转换,我将尽快适应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在新的岗位上,我要把坚持学习放在首位,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经济管理、旅游业务知识,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二)善做善成,扎实开展工作。当前,三门峡旅游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将认真履行职责,以打造龙头精品旅游景区为突破口,以提升三门峡旅游整体形象为重点,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河南省旅游经济强市和黄河旅游线核心城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廉洁自律,努力做好表率。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自觉用党纪政纪和社会公德来约束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当好班长,带好队伍,做好表率。
(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任职期间,我将坚决贯彻执行上级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自觉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加强与人大机关及人大代表的联系,虚心听取、及时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人大汇报工作,自觉接受监督。
总之,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尽职尽责,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和一流工作业绩,为实现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十、姚自立
根据市委和省局党组的安排,我作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人选,提请本次人大常委会议审议。如果能够通过任命,我将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和期待,并作如下表态发言。
(一)背景。两个月前,由于特殊原因,经省局党组、三门峡市委同意,我到三门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知天命之年,从开封市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工作,我深感局促不安。但是到了这个城市之后,我立刻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美丽和热情,所以,我首先要感谢这座城市的接纳和包容,感谢市委、市人大对我的信任。
(二)现状。目前,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体制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局两制”,即:药品安全监管继续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市行使以下垂直管理。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六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职能移交,64名人员划转全部到位,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标志着全市餐饮食品监管体制调整和职能移交全面完成。加上原有的从事药品监管的210名人员,全市从事餐饮食品药品监管的人员286人。
就药品监管工作而言,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尽管“药害”事件还时有发生,但总的形势比较平稳。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都有严格的标准,经营行为相对比较规范。就餐饮食品监管而言,由于历史欠账,餐饮环节情况更复杂,主要表现为:“多、小、散、乱、差”。即:小饭店、小吃店居多,经营条件普遍较差,管理普遍较乱,第一责任人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普遍低下,因此,监管任务更加繁重。需要我们下更大的气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克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同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餐饮食品药品监管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作为食品安全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保证公众餐饮食品药品安全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三)个人表态。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工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坚持和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学与思、知与行上狠下功夫,不断开阔思维,开拓视野,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和开放的心态,深入思考餐饮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知识的力量、理论的力量支撑自己履行好新的职责。二要严格廉洁从政,保持良好形象。坚决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兢兢业业工作,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始终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事业第一、工作第一,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真心实意为保障人民群众餐饮食品药品安全办实事、办好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树立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三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监管。牢记杨树平书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的要求,一是根据市纪委提出的廉政建设建议,在民主集中制、重要人事安排、重大财务支出、重要建设项目等方面,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二是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实践要领,抓班子带队伍,稳定大局,凝聚人心,不说假大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从每一件实实在在的小事抓起,一砖一瓦的垒砌,一点一滴的汇集,说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做好,做到求真、求实、求效,踏踏实实干好每一项工作。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真正肩负起保障人民群众餐饮食品药品安全的神圣使命。三是切实加强监管工作,努力保障全市人民餐饮食品药品安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食品药品质量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餐饮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强化业务法规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队伍;要严格准入管理,切实做到标准不降,程序不减,凡是达不到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切实把好餐饮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监管。坚持集中整治与打假工作相结合;与加强企业日常监管相结合;与加强依法行政相结合;与自觉接受监督相结合。切实做到责任到位、管理规范、执法严格,努力保障全市人民群众餐饮食品药品安全。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如果通过我的任命,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恪尽职守、尽心竭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保障全市人民餐饮食品药品安全,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实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组织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

(2012年6月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免去:
吉拴午的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任命:
吉拴午为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上官卿为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研究室主任;
靳跃军为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
决定任命:
刘廷福为三门峡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刘会林为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武少峰为三门峡市教育局局长;
卢群召为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薛建峡为三门峡市民族宗教局局长;
雷建国为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崔保连为三门峡市公安局局长;
侯 鑫为三门峡市监察局局长;
常天朝为三门峡市民政局局长;
张龙治为三门峡市司法局局长;
宋 东为三门峡市财政局局长;
任振廷为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朱豫峰为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曹海生为三门峡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辛建仓为三门峡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
杨青黑为三门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李平宣为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段建民为三门峡市水利局局长;
王耀文为三门峡市农业局局长;
水贤礼为三门峡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
李炼志为三门峡市商务局局长;
张占海为三门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
齐秋安为三门峡市卫生局局长;
任晓云为三门峡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范社民为三门峡市审计局局长;
李灵法为三门峡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张庆云为三门峡市统计局局长;
刘小英为三门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张建存为三门峡市粮食局局长;
张景林为三门峡市体育局局长;
薛清池为三门峡市旅游局局长;
姚自立为三门峡市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崔晓战为三门峡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李永正为三门峡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批准任命:
杨红岩为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赵 荣为卢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 峰为陕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 森为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三奇为渑池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水宝泉为义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出席人员名单

出席人员
主 任:王建勋
副主任:孙宗会  肖群兰  张朝红  李宝洲  吕均平  裴富平
秘书长:杨治安
委 员:上官卿  王永利  王永胜  卢夏慧  庆志英  严汉英  杜宗文  李怀国
    李述勇  杨岱平  杨绍华  宋中魁  宋海军  张 劲  张廷善  张志鹏
    张晓燕  张高山  张淑敏  张鹏飞  陈治华  武少峰  武跃峰  尚 正
    赵节跃  赵跃进  钱随章  高九思  靳跃军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列席人员名单

赵中生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曹成建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邱 恺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胜利 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王民学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齐秋安 市卫生局负责人
任振廷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
段建民 市水利局负责人
李栓军 义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崔优才 渑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方留聚 湖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 蓓 陕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世强 灵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郭英辉 卢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吉拴午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张根星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王茂钦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副主任
张素玲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
彭江弘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委副主任
贾青苗 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副主任
张虎森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工委副主任
郭喜宏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杨爱琴 市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工委副主任
严 渊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室副主任
杨社军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副书记
张淑春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调研员
郑 鋆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调研员
王彦凯 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办公室副调研员
任社祥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调研员

作者: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