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公报 > 内容
三门峡市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号公报
发布日期:2013-08-20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目录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七次会议(1)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
  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1)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
  化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孙天成(3)
关于三门峡市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
  合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6)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8)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专项
  工作报告卢群召(9)
关于三门峡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12)
关于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14)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
  流转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18)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
  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王耀文(21)
关于三门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
  营、土地流转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25)
关于提请任免曹海生等7位同志职务的议案赵海燕(29)
关于提请任免张春生等4位同志职务的议案李志增(30)
关于提请任免张阳等15位同志职务的议案邱 恺(30)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拟任命人员表态发言
  摘录(31)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33)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出、缺席人员名单(34)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列席人员名单(34)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七次会议

2013年6月14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三门峡举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勋主持会议,副主任孙宗会、肖群兰、张朝红、李宝洲、吕均平、裴富平,秘书长杨治安及25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五至六章;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审议表决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商议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建议议程。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松勤,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志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匡江丽,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列席了会议。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
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的
审 议 意 见

市人民政府:
2013年6月14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32人,以30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四大一高”战略和“一高两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好的发展态势。
会议认为,当前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作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经过近几年工业结构的调整,我市的工业转型升级已取得较大成绩,但从工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资源型、传统型占比较高,高科技、竞争力强的占比相对较低;工业产业链还不够长、不够宽,终端产品少、附加值低;高新产业规模较小、发展不够稳定,对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质量效益还不够显著。
二、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
虽然我市在“两化融合”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对“两化融合”的认识还不到位,信息化意识还比较淡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两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动性还不够强;二是“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资金投入、工作力量还有待加强。各级工信部门在职能定位、工作重心、人员安排等方面还有待重新认识和加强。《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要设立市级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将其列为考核的目标,并设置权重5%,我市到目前为止还尚未设置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三是企业实现“两化融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发展模式、人才、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两化融合”的难度还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会议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我市的工业基础主要是传统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坚持“一高两化”的方向,做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规划,高新产业发展有目标,新上项目有方向,集聚发展有特色。要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人才引进等举措来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转型升级;要继续推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作,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严把项目准入关,新兴产业一开始就要注重“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发展。
二、加大宣传、深化认识、准确定位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的明确要求,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通过“两化融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宣传,深化认识;各级政府要转变领导方式,将“两化融合”工作列入政府指导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工作力量和工作力度。
三、搞好规划、加强指导、强力推进
要根据工信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企业现状,就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加快实现两化融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措施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有计划的支持、引导企业逐步实现自身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同时严格检查、严格考核,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目标任务的落实。
四、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夯实“两化融合”的基础
促进“两化融合”要认真落实好上级的有关政策,对“两化融合”企业做好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研究制定我市扶持和鼓励“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设立“两化融合”专项扶持资金;加强信息化工作力量,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服务渠道,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两化融合”。
五、抓好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对那些“两化融合”度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要注意总结经验、扩大宣传,树立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不断总结推广其经验和做法,进而带动全市其他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和应用。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办理情况于三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3年6月28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孙天成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就我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情况向人大常委会作以汇报,请予审议。
一、发展现状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成立于2010年,主要职责为研究拟订、组织实施全市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全市工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监测分析全市工业运行态势;推进全市工业健康、快速、稳步发展。成立3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坚持“一高两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工业转型,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使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态势。2012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7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增长,达到674.8亿元。
(一)产业转型升级情况
1、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结合我市工业现状,先后编制了铝工业、黄金工业、煤化工、食品工业、能源工业五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重点围绕五大支柱产业,着力在延环拓链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煤化工、铝工业、黄金三大产业集群,其中,市产业集聚区被授予“国家新型产业化工业示范基地”,义马市产业集聚区被授予“省级新型产业化工业示范基地”。戴卡轮毂年产300万只汽车轮毂、黄河铝业年产10万吨铝板、华晟铝业年产6000万件高档炊具等一批铝精深加工项目成为铝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手;开祥化工9万吨1.4-丁二醇和10万吨PBT、义煤综能500万方煤制气和30万吨乙二醇等项目成为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2、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举措,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24.1%的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9.1个百分点。灵宝华鑫铜箔、金源压延铜箔、灵宝鸿宇公司、义腾公司、恒生科技等一批新材料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高新产业的规模化进程。
3、重大项目建设助推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2013年共确定省、市工业重点项目113个,总投资规划达1079.13亿元,其中年度计划投资196.85亿元。今年重点抓好总投资138亿元的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总投资90亿元的同人铝业30万吨高档铝合金板带、戴卡公司二期400万只旋压轮毂、骏通公司5万辆专用车、义煤集团二期500万标方煤制气及20万吨甲醇蛋白等龙头项目,这些项目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又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的重要标志,将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4、努力打造智能手机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结合省委省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我市也把加快发展以手机配套产品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引导区域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至今年底,我市将形成2.5万吨铜箔、150万平米电子覆铜板、1.5万吨高精度铝箔、9000万平方米锂电池离子膜、500万片ITO显示屏、800万片电容式触摸屏、50吨电子镀金清洁材料的生产能力,产业规模可达130亿元,必将成为手机等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材料基地。
(二)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情况.信息化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实现了工业设计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截至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应用率达到60%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55%以上,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1、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融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加速融入企业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优化了研发设计手段。思睿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研发设计信息化,研发出高清晰度的电子打印设备,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融合,实现了科学组织和安全管理。企业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和统一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义煤集团的瓦斯监控短信报警系统,可在瓦斯浓度、温度等监测数值超过限值时,自动将超限数据以短信形式发至各级责任人的手机上,为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安全事故提供迅速、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
3、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融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办公自动化(OA)、企业资源计划 (ER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信息技术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信息技术运用在人员配置、产品销售、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企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中原量仪打造的ERP系统提高了产品开发能力,减少了储备资金,缩短了资金周转周期,降低了运营成本;缘份果业在生产经营及管理中运行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
4、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工业融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物联网技术,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通过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尚正公司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打造“牛肉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查询系统”和“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远程高清系统”,实现了总部与养殖基地、餐饮连锁、区域直营店的互联网通信,为公司办公效率的提升、生产经营信息的快速共享和资源的高效调度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经过近几年工业结构的调整,我市的工业转型升级已取得较大成绩,但从工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二产结构仍不够合理。我市工业中高技术、消费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所占比重还相对较小,与先进地市有一定差距;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完整。我市的工业产业链不够长、不够宽,终端产品仅占19.7%,而80.3%的为中间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向宽度、深度延伸;三是产业集聚区相关产业关联度不高。一些产业集聚区主业还不突出,尚未形成集群效应。
(二)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虽然两化融合各个主要环节都不乏亮点,但受发展模式、资金、技术、意识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我市众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推进工作难度较大,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企业信息化意识淡薄。多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知程度低,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无深刻认识,缺乏主动性;二是信息化建设政策落实不到位。河南省信息化条例自2008年10年1日起实施,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信息化发展资金,用于推动和引导信息化建设,并将其列为考核的目标,而我市至今未设置此专项资金;三是工作措施不够得力。由于受信息化意识不强和工作力量薄弱等影响,我市信息化应用还处于较低水平,表现为组织实施重大信息化项目不理想,信息化服务体系薄弱,信息推进力度不大等方面。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调整结构,加速转型。以“一高两化”为方向,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高成长和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链条式”纵向拉长(拉到终端产品)、“集群式”横向拓宽(拓到最宽),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支柱产业高端化。依托黄金、铝、能源及煤化工等传统产业,打造三个完整的产业链,把原有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转换成工业消耗品和大众消费品等终端产品,送到企业和老百姓手中;二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高新产业规模。引导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改革创新、扩大产能等手段,不断壮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手机及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三是着力发展医药、食品等消费品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品牌化。加强市场开发和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工业品牌,让更多的企业和产品成为三门峡的名片。通过以上主要手段,全力改造我市工业结构中消费品少、工业品多,终端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的不利局面。
(二)加强合作,跨越发展。认真总结工业领域与央企及大型企业集团合作的经验,摒弃单打独斗和小富即满思想,牢固树立合作共赢意识,从我市优势产业着手,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手机及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以及医药、食品等消费品工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的对接,积极寻求央企和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力争融入国内外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和销售链,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实现借力发展、跨越发展。
(三)强化主导,集聚发展。目前,我市的部分产业集聚区园区特色不够鲜明,主导产业不够完善,有的甚至是企业和项目的大杂烩,规模和效益难以显现。在今后的发展中,每个园区要明确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并围绕产业的上下游重点发展、扎堆引进。通过有目的的选择企业和项目来推动园区形成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条,最终实现集聚效应,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市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四)促进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应用到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使其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一要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向中小企业广泛宣传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推广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重点支持各产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层次两化融合工作,使其在信息化建设上有大幅度提升,进而带动全市其他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二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技术、资金的支持,制定我市扶持和鼓励两化融合的政策,设立两化融合专项扶持资金,配强信息化工作力量,加大对企业两化融合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三要加强信息化的普及、整合和提升。充分发挥信息化精准、高效的服务功能,不断普及信息化在一、二、三产业及社会管理中的应用,按功能性质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不同类别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同享,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强信息化新技术的研发;四要加快数字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要站位高远,顶层设计,超前谋划,及早树立信息化园区意识,建设园区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使产业集聚区达到创建省级数字化示范产业集聚区要求。
以上汇报,请予以审议。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计划,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要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为了解我市该项工作开展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为审议报告作好准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裴富平带领调研组于6月4-5日深入义马和产业集聚区,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召开企业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情况。调研之后,调研组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四大一高”战略和“一高两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各级政府不断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先后编制了推进铝工业、黄金工业、煤化工、食品工业、能源工业五个传统产业专项规划,重点围绕五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在延环拓链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能源、煤化工、黄金三个省级产业集群,以及全国铝及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果蔬食品加工三大产业基地。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经济发展正由传统资源型的“傻、大、笨、粗”向“高、精、特、优”转变,效果初显,态势良好。
(二)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有序推进。目前,我市信息化发展稳定,在工业经济领域工业设计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不断推进,规模以上企业100%接入了互联网,50%的企业建设了商务网站、企业局域网和OA办公系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应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55%以上,煤矿、重点非煤矿山井采系统基本实现了井下无线通信、人员定位、视频监控、安全生产调度等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经过近几年工业结构的调整,我市的工业转型升级已取得较大成绩,但从工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资源型、重工业比重比较高,高技术、消费品工业比重相对较低;工业产业链还不够长、不够宽,终端产品少、附加值低;高新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的稳定性不足,对工业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远远不够;质量效益还不够显著。全市规模大、效益好、技术水平高,能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还太少。
(二)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虽然我市在“两化融合”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对“两化融合”的认识还不到位,信息化意识还比较淡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两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动性还不够强;二是“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资金投入、工作力量还有待加强。各级工信部门在职能定位、工作重心、人员安排等方面还有待重新认识和加强。《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要设立市级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将其列为考核的目标,并设置权重5%,我市到目前为止还尚未设置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三是企业实现“两化融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发展模式、人才、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两化融合”的难度还较大。
三、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我市的工业基础主要是传统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坚持“一高两化”的方向,做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规划,高新产业发展有目标,新上项目有方向,集聚发展有特色。要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人才引进等举措来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转型升级;要继续推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作,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严把项目准入关,新兴产业一开始就要注重“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发展。
(二)加大宣传、深化认识、准确定位。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的明确要求,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通过“两化融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宣传,深化认识;各级政府要转变领导方式,将“两化融合”工作列入政府指导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工作力量和工作力度。
(三)搞好规划、加强指导、强力推进。要根据工信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企业现状,就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加快实现两化融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措施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有计划的支持、引导企业逐步实现自身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同时严格检查、严格考核,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目标任务的落实。
(四)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夯实“两化融合”的基础。促进“两化融合”要认真落实好上级的有关政策,对“两化融合”企业做好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研究制定我市扶持和鼓励“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设立“两化融合”专项扶持资金;加强信息化工作力量,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服务渠道,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两化融合”。
(五)抓好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那些“两化融合”度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要注意总结经验、扩大宣传,树立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不断总结推广其经验和做法,进而带动全市其他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和应用。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工作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32人,以27票赞成、5票反对,表决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和科技行政部门能够紧紧围绕“四大一高”战略,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定位”,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色,以“一高两化”为核心,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活力,自主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全市自主创新工作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会议指出,当前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大型企业少,技术含量不高
从我市企业的现状看,资源型、原材料型、初级加工的小企业占工业企业的70%,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0%。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不多、技术含量不高,知识产权和专利较少。
二、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资金缺乏
我市研发投入虽有所增长,但总体投入仍然较低。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2012年排在全省第14位;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92%,低于周边一些地市,也达不到国家1.4%的考核要求;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业领域的渠道不畅,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依然存在。
三、创新人才少,合作引智机制有待完善
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少,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提供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设备及研发环境,造成我市创新领军人才少,自主创新中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人才稀缺。加强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科技人员不能真正深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制约了创新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
会议对进一步做好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认识
为了更好更快发展我市的自主创新工作,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提升我市经济实力,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认识,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浓厚的自主创新氛围和良好环境。
二、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支持企业建设各级各类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完善激励机制。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提供自主创新保障
通过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开展银企合作、增加财政投入等多种措施,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建立企业投入引导机制,抓好科技金融的结合,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四、加强科技开放,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通过合作引进人才、借力发展、借势跨越,破解人才难题,带动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加强产学研合作,认真落实“崤函人才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技术的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现将本审议意见连同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一并转给你们,对于调研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认真进行研究,制定落实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改进工作。同时将研究办理情况于三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和“执法检查组”审核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3年6月21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
专项工作报告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政协副主席 科技局局长 卢群召

尊敬的王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三门峡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四大一高”战略,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定位”,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色,以“一高两化”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深入贯彻国家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一高两化”工作大局,创新工作机制,落实科技政策、培育创新文化,相继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厅市会商会议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会,全市上下形成了高度重视科技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市人大、市政协对全市科技自主创新、“一高两化”工作进行视察调研,两院院前来考察指导,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中央媒体对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行采访报道,形成了社会各界关注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共识;国家“863”、省重大、省产业化专项等一批项目落户我市,三年来争取和投入上级科技资金2.1亿元,引导企业研发投入13.4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三门峡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关于依靠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三门峡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的出台落实,以及知识产权执法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工作的持续开展,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创新动力,形成了全市企业重视科技研发,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热潮。
(二)抓企业主体,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加大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市产业集聚区成功进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标志着我市高新产业发展实现了局部跃升。全市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11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达到71家,其中省级以上达到55家,尤其是企业建院士工作站数量位于全省前列,初步形成了省市县有效衔接的科技创新体系,整个研发推广体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技研发,转化高技术科研成果,支撑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年来,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分别达到1505件和1248件,连续六年受到省知识产权局通令嘉奖;8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两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市本级和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灵宝市、渑池县、义马市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
(三)抓各类载体,科技创新带动作用增强。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主动谋划,深入推进产业技术联盟、科技示范企业、高新企业孵化器、高新特色产业基地等各类科技自主创新载体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产业的有机联合和协调发展。制定了生物产业技术路线图,三门峡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顺利组建运行,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生物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和行业发展优势;铝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成功论证实施,推动渑池和市高新区发展成为省级铝产业特色基地;创建11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推动了绿色和低碳经济发展;灵宝农业科技示范园上升为省级园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达到26家。引进各类农业新品种80多个,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市高新区孵化器正在加紧建设,现已入驻企业14家,填补了我市没有企业孵化器的空白。
(四)抓高新项目,“一高两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氧化铝、煤化工、畜牧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大力实施科技项目,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通过推动国家863、支撑计划、省重大、产业化等项目的实施,攻克了“糖化酶”、“金属镓”、“亚熔盐”、“双面光铜箔”、“冷鲜牛肉制品”等核心技术,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仰韶生化公司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酶制剂生产企业,食品级果胶酶和木聚糖酶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东方希望赤泥提取金属镓项目,提取纯度高达99.99%,技术世界领先;亚熔盐法清洁生产新工艺的攻克,在铬盐和氧化铝生产上得到有效应用,解决了铬盐尾渣污染难题,氧化铝生产的铝硅比由6.5以上降到2.5以上,资源利用率提高两倍多,对全国低品位铝土矿的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省级自主创新专项的实施攻关,开祥化工1,4-丁二醇二期科技示范专项工程竣工,甲醇蛋白、乙二醇、PTMRG(聚四甲醚二醇)等煤化工高端产品项目填补了我省同行业产品空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2家次,带动高新领域企业达到72家,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45亿元和44.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5%、27.7%,“一高两化”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抓合作交流,科技自主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开放合作工程,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先后派驻三批共17个省级、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入驻企业和乡镇,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训新农民,大大促进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花岗要男、盐琦三郎、森崎铁兵等13位日本花甲专家培训指导技术人员1200余人次,为我市带来了世界先进技术,推动了我市果品、蔬菜、生物等优势特色农业技术发展进步,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华鑫铜箔实施的“高温高延电解铜箔”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与日本专家协作,研发出8微米铜箔,成为松下电工在国内唯一一家合格供货商;开展星火人才培训、知识产权培训、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强化科技110热线服务功能,年培训科技管理人才、农村科技人才、企业创新人才5万多人次,科普影视在线点击率突破80万人次;金源矿业被列为河南省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团队,为我市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样板。目前我市企业与117个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技术合作,引进中高级人员535人次,实施科技项目148项,解决技术难题446个,转化科技成果116项,开发新产品206个,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1099人次,实现企业新增产值44.6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创新能力总体不高。创新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而传统技术生产投入小、风险低、见效快,不少企业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小富即安思想,造成企业总体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够,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薄弱。
(二)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资金匮乏。我市研发投入近几年虽有大幅增长,但总体投入仍然较低。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012年仅为0.44%,不到全省平均水平0.98%的一半;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8%,达不到国家1.4%的有关政策要求,在全省各地市中排第14位,还赶不上一些农业地市的科技投入;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业领域的渠道不畅,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依然存在。
(三)创新人才稀缺,合作引智机制有待完善。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少,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提供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设备及研发环境,造成我市创新领军人才少,科技自主创新中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人才稀缺。加强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制约了创新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
(四)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少,技术创新总体水平不高。虽然我市创新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创新机构日益增多,但总体创新水平不高,创新层次较低,创新活力不强,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显现。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四大一高”,坚持抓好“一高两化”,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认真落实《十条意见》,全面部署创新驱动工作,加强创新主体、载体、人才建设的协调推进,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强大支撑。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支持企业建设各级各类研发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优先在特色优势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布局,有效集成各类科技计划,支持企业建设各级各类研发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二是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要按照国家、省提出的加快创新体系战略目标要求,拓展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大市场等各类创新载体。三是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围绕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建设,在煤化工、铝工业、黄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和主动谋划,积极培育重大、产业化科技项目,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支撑“一高两化”发展。四是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对知识产权和成果的保护奖励力度,激励更多的企业开展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提供科技创新保障。通过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开展银企合作、增加财政投入、筹划科技风险投资等多种措施,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建立企业投入引导机制。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国家鼓励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各项相关政策和《十条意见》提出的发展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抓好科技金融的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充分发挥市财政投资、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作用,推动各商业银行、担保公司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贷款联动机制,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引导资本要素向企业创新流动。三是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进一步落实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2%法定要求;保证财政科技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四是探索科技风险投入机制。通过本地自筹和外地引资等方式,壮大科技风险投资规模,探索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和各类投资的集成联动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增强盈利几率,强化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和“一高两化”。
(三)强化科技开放,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合作和人才引进,实现借力发展、借势跨越,破解人才难题,带动自身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投入力度,支持我市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提升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自主创新运用能力,推动创新发展。认真落实“崤函人才计划”。重点依托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和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夯实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继续开展星火人才、知识产权、科普宣教培训,积极落实《十条意见》,做好国外智力和国内优秀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好离岗创业、兼任顾问、派遣书记等政策,提供科技自主创新人才支撑。
(四)加强工作领导,统筹科技创新工作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加强领导、优化政策、转变作风、搞好宣传,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命,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加强工作领导。把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工作作为实现“三大战略定位”的关键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推动“一高两化”快速发展。落实科技政策。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强化落实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应用等配套科技政策,为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保障。强化作风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理清思路、重点突破,对牵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定职责、定期限、定标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做好科技宣传。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学习借鉴外地进经验,动员利用各方面力量整体推进各项工作。
总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注支持下,在市政协的舆论监督下,我们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抓好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推动“一高两化”发展,为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作出新的贡献!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

根据《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度工作要点》安排,5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对全市科技自主创新建设专项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自主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紧紧围绕“四大一高”战略,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定位”,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色,以“一高两化”为核心,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活力,自主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全市自主创新工作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自主创新氛围不断浓厚。我市紧紧围绕“一高两化”工作大局,创新工作机制、落实科技政策、培育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事业营造了优良环境。科技创新会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会的召开,形成了全市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中科院院士一行来我市考察指导,形成了全社会关注自主创新一致共识;“863”、省重大、产业化专项等一批项目落户我市,有力引领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市自主创新工作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的出台和落实,以及知识产权执法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工作的持续开展,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形成了全市企业重视自主创新的热潮,自主创新氛围不断浓厚。
(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市建成省级院士工作11家、去年全市新建4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达到71家,其中省级以上达到55家,尤其是企业建院士工作站数量位于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省市县有效衔接的自主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专利工作连年受到省知识产权局通令嘉奖;两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市本级和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灵宝市、渑池县、义马市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
(三)通过各类载体,自主创新带动作用增强。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主动谋划,推进建设产业技术联盟、科技示范企业、高新企业孵化器、高新特色产业基地等各类自主创新载体,促进产业的有机联合和协调发展。制定了生物产业技术路线图,组建了三门峡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顺利运行,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生物产业的协同自主创新发展;铝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成功论证实施,推动渑池和市高新区发展为省级铝产业特色基地;10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推动了绿色和低碳经济发展;灵宝农业科技示范园上升为省级园区,市级示范园区和基地达到26家,共引进各类农业新品种80多个,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市高新区孵化器正在加紧建设,现已入驻企业14家,填补了我市没有企业孵化器的空白。
(四)重视科技项目,自主创新技术实现突破。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氧化铝、煤化工、畜牧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大力实施科技项目,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863、支撑计划、省重大、产业化等项目,攻克了“糖酶制剂”、“金属镓提取”、“双面光铜箔”、“冷鲜牛肉制品”等核心技术,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开祥化工1,4-丁二醇二期科技示范专项工程竣工,甲醇蛋白、乙二醇、PTMRG(聚四甲醚二醇)等煤化工高端产品项目填补了我省同行业产品空白;速达电动汽车三大核心技术世界领先,具备整车生产能力;仰韶生化公司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酶制剂生产企业,食品级果胶酶和木聚糖酶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东方希望金属镓项目经过升级改造,目前已达到年产60吨生产能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2家次,带动高新领域企业达到72家,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2.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32.1%。
(五)注重合作交流,自主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开放合作工程,通过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人才,加快壮大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先后派驻三批共17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入驻企业和乡镇,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训新农民,大大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花岗要男等多位日本花甲专家培训技术人员1200余人次,为我市带来了世界领先技术;华鑫铜箔的 “高温高延电解铜箔”项目,与日本专家合作,研发出8微米铜箔,成为松下电工在国内唯一一家合格供货商;开展星火人才培训、知识产权培训、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强化科技110热线服务功能,年培训科技管理人才、农村科技人才、企业创新人才5万多人次;金源矿业被列为河南省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团队,为我市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样板,自主创新队伍不断壮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型企业少,技术含量不高。目前,从我市企业的现状看,资源型、原材料型、初级加工的小企业占工业企业的70%,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0%。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不多、技术含量不高,知识产权和专利较少。
(二)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资金缺乏。我市研发投入虽有所增长,但总体投入仍然较低。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2012年排在全省第14位;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92%,低于周边一些地市,也达不到国家1.4%的考核要求;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业领域的渠道不畅,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依然存在。
(三)创新人才少,合作引智机制有待完善。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少,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提供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设备及研发环境,造成我市创新领军人才少,自主创新中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人才稀缺。加强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科技人员不能真正深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制约了创新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认识。为了更好更快发展我市的自主创新工作,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提升我市经济实力,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认识,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浓厚的自主创新氛围和良好环境。
(二)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支持企业建设各级各类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完善激励机制。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提供自主创新保障。通过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开展银企合作、增加财政投入等多种措施,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建立企业投入引导机制,抓好科技金融的结合,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四)加强科技开放,壮大科技创新队伍。通过合作引进人才、借力发展、借势跨越,破解人才难题,带动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加强产学研合作,认真落实“崤函人才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

为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成立以来,我市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把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三门峡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颁布实施,成为引领全市经济转型的一个提升点和着力点,有效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势良好,前景喜人。
一、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四个显著”和“四大亮点”良好发展态势
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领域为重点,以采用高新技术为突破口,以创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实现经济转型为目标,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总结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可概括为“四个显著”和“四大特点”。
(一)四个显著
1、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显著增大。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科技重点项目110个,完成投资298亿元,完成增加值达到42.8亿元,同比增长32.1%;高新技术领域招商引资总额达到151.3亿元,新上高新项目90个,占新上项目总数264个的34.1%。
2、高新技术企业显著增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家,带动高新领域企业72家。三门峡产业聚集区进入省级高新区行列,渑池县和市产业集聚区成为省级铝冶炼及深加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原精密、恒生科技、中原量仪、河南义腾等4家企业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3、新上项目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氧化铝、煤化工、畜牧产业深加工等领域,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863、支撑计划、省重大、产业化等项目;攻克了“糖酶制剂”、“金属镓提取”、“双面光铜箔”等产业核心技术;东方希望从氧化铝赤泥中提取金属镓,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成为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义腾新能源公司锂电池隔膜项目,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仰韶生化、龙飞生物、弘奥生物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全市酶制剂年产能达到4.2万吨,居全国前列,居全省第一。
4、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院士工作站达到11家,其中,去年全市新建4家、省级工程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高新区孵化器正在加紧建设,现已入驻企业14家,填补了我市没有企业孵化器的空白。全市专利工作连年受到省知识产权局通令嘉奖,市本级和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灵宝市、渑池县、义马市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去年,仰韶酒业、三门峡供电公司、恒生科技等3项科研,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二)四大亮点
1、“两化”龙头项目实现重大突破。近年来,我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已经形成的发展优势,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和打造黄金、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势头正盛,风鹏正举,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如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总投资320多亿的合作开发建设,给三门峡黄金产业基地,注入无限活力,插上腾飞的翅膀。位于义马东部的煤化工产业集群,吸引德国鲁奇、荷兰壳牌、美国U-GAS三大煤化技术等全部“落户”,已发挥效益。速达股份公司研发的发动机增压增氧节能装置项目列入省自主创新专项,速达电动汽车以三大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汽车多种燃料控制器等,在汽车节能、新能源汽车行业和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已具备整车生产能力。仰韶生化公司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酶制剂生产企业,研发的食品级果胶酶和木聚糖酶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恒生科技公司承担的清洁镀金工艺被确定为省重大科技专项,“清洁镀金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掀起清洁镀金行业新革命,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和高端电子产品等领域,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30多亿元,利税1.3多亿元。同仁铝业、中金集团、骏通公司等一批重大高新项目相继建成,对引领经济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2、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去年,全市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共建成院士工作站11家,省级工程中心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建站数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企业省市各类创新平台达到70家。2012年,全市共实施国家和省科技项目36个,重点实施了国家863、国家支撑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家,带动高新领域企业达到72家。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省、市、县有效衔接的自主创新体系。近年来,我市组织的402项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项目,有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环保部颁布的5个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门峡占据2个,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新上科技项目竞争力强,争取资金成效显著。2012年,全市科技部门从国家、省争取到各类项目到位资金达4782万元,特别是在省级15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我市争取到2个,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些资金带动全市科技总投入2.2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63%,并带动全社会投入科研经费达到5.8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我市培育和打造的“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共规划实施重大项目184个,总投资1920多亿元。近期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重大项目51个,初步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同时,三门峡产业集聚区跨入省级高新区行列,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门峡和渑池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三门峡和义马产业集聚区分别被评为全省“十强”和“十先”产业集聚区等,发挥了“龙头”和骨干效应。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强力推动“四大一高”战略,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大型新上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聚集区正在快速发展。这批新项目在1-3年内将逐步建成投产,产生效益后,我市的产业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将会顺利实现,我市的产业综合竞争力会明显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会明显增强,经济规模会明显扩大,经济实力会明显提高。
二、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三门峡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宣传贯彻不够深入。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三发〔2012〕22号文件,《三门峡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措施有力,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宣传贯彻落实还不够广泛深入,没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大型高新骨干企业还需要大力培育。目前,从我市企业的现状来看,资源型、原材料型、初级加工的小型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70%,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0%。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龙头还不多、带动能力还不强。已上马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正处在建设之中,形成生产能力还需1-2年时间,引进、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科技研发资金不足。目前,全市研发资金占GDP比重低于全省1.4%的平均水平。金融等有关部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许多高新技术项目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渠道,难于快速实现产业化,甚至失去发展机遇。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三门峡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宣传力度,建立推进发展的良好机制。为了更好更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提升我市经济实力,必须把贯彻落实《三门峡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精神作为提升点和切入点。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再掀高潮。市各大主流媒体都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转型升级作为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高新技术大家做,我为发展高新技术献计策,做贡献,争当高新技术发展的弄潮儿、排头兵。有关部门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科技研发团队,宣传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升级转型的先进典型和项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市各类企业都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形成“创新就是灵魂,创新就是生命,创新就是原动力”的理念和氛围。二是建立良好的联动协作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形成各职能部门,各相关单位积极支持,高效快捷服务,全方位构建“绿色通道”,努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新高地,使我市的《十条意见》全面落实之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腾飞之时。
(二)抓新上高、新、精、尖项目,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一是筹划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抓好“特种专用车辆”、“深冷甲烷分离技术研究”、“陶瓷涂层锂离子电池隔膜”、“黄金冶炼中氧化铁红提取”等省级重大专项的培育,特别是速达纯电动汽车和多轮驱动特种车辆项目,尽快建成整车生产线,早日投产见效。进一步推动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建设。二是筹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抓好“年产1万吨巯基乙酸异辛酯”、“年产1万吨农用微生物菌剂开发”、“废旧轮胎处理成套设备”、“年产1.5万吨水果液态果糖产业化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谋划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再上新的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项目和高级科技人才,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新上项目,必须是先进工艺和技术,力避落后产业。四是现有传统产业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力争立于不败之地。五是利用海关正式揭牌启用的大好机遇,结合大通关建设,加快申报三门峡综合保税区,支持进出口企业发展,力争使一批具有高、精、尖技术含量的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发挥效益。
(三)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强力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一是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引进力度,尽快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二是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建议新建和多建院士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尤其要做好省级黄金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和加快国家级实验室创建步伐,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夯实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带动各类企业的科技人员自主创新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三是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议应以高成长型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先导产业中的骨干企业为重点,把加强技术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统筹规划,统筹配置,信息共享,成果共有,荣誉共荣,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拥有专利特权,拥有先进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示范和带动全市企业走创新型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助推“一高两化”发展。四是加快科技大市场建设。建议依托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外的科研重地,建设和发展三门峡科技大市场,积极为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个人提供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支持、合作交流等公共平台和优质服务,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吸引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企业团队,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小群体、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
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工作
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2013年6月14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工作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32人,以29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彰显出了我市在农业发展的好形势和好趋势。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颁布实施以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支持、服务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二是家庭农场开局良好。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的要求,市政府积极实践和探索,相继出台了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三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特色明显,势头强劲,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发展稳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具有规模效益和示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四是土地流转积极稳妥,稳步推进。在我市地形地貌特殊、特色农业占比较重的情况下,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土地流转,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安排和部署,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确保了农村稳定。
会议认为,市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工作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数量少、规模小。我市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程度地存在注册资本较少,经济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组织结构松散等不足和缺陷,没有形成法律意义上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与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运作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不够健全,有的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多流于形式,缺乏民主管理和监督,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我市6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能够正常运行的有515家。
(三)缺乏专业人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和乐于奉献的带头人较少,部分社员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和责任,制约了合作社当前和长远的发展。
(四)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各级人民政府都制定了关于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办法,依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政策和措施或流于形式,或束之高阁,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
二、家庭农场
(一)缺乏对家庭农场的认识。有些种植大户已开始尝试这一经营模式,却不清楚这就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有些号称家庭农场,却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还有些人将家庭农场和休闲农业混为一谈。
(二)难以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由于家庭农场在我市是新兴事物,相应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或不完善,农民难以得到政策扶持,缺乏更新设备和改造农田的资金投入。
(三)地形地貌特殊,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发展家庭农场需要有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我市地处丘陵山区,在有些地方,农户承包地比较细碎,租用一定规模的土地存在困难,应把山林坡地纳入流转范围。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
(一)规模效益不明显。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比较少,多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效益不突出,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还不高。特别是在瓜菜、林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发展上,集中连片经营的很少。
(二)财力有限,资金短缺。我市龙头企业的原料供给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资金周转具有季节性强、流量大的特点,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各县(市)区由于财力有限,聚集使用闲散资金的机制还未形成,龙头企业融资比较困难。
(三)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连接较为松散。在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等产业链中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技术服务体系不规范、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土地流转
(一)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更加重视,加强管理服务。
(二)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农户之间只有口头协议,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土地流转自发、无序、随意、分散;即使签订了合同,有的内容也过于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承租土地上附着物处置、有关赔偿条款等缺乏明确的约定,为以后产生矛盾纠纷埋下了隐患。
(三)土地流转期受限制。根据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造成承租方在规划长远发展时有顾虑,担心到期后有的农户不再续签合同,因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敢大胆投入。
在审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希望市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逐步解决:
一是融资难的问题。我市农村在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对此做了不少研究和探讨,也提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我市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解决融资难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各种原因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未能得到较好解决,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到我市农业规模化经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是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中央有关文件多次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有关部门要运用各种技术分析方法,帮助有关经营单位测算盈亏风险,指导规模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三是土地流转的利益保障机制问题。中央提出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常常由于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和缺乏有效地保障机制,导致在转入、转出方的利益出现矛盾纠纷时,不能有效的化解。如何保障双方的利益,规范双方权利和行为,避免出现不稳定因素,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是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当前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的流转,进而制约了城镇化建设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认真加以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会议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进一步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根据这一规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依法抓好落实,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强化典型带动作用。积极培育示范社,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组或兼并运行管理不规范、规模偏小的合作社,组成规模更大、组织更健全、更有竞争力的合作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推广成功经验,引导和扶持合作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健全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合作社发展“事、权”界限,理顺运行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协调,优化内部组织机构,规范产销服务体系。
(四)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和辅导员培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宣传,教育广大农民自觉依法经营、照章办事,减少矛盾。同时,重点加强合作、市场、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和宣传,使其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增收致富合力。
二、家庭农场
要认真调查研究,探索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合理规模;研究制定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典型,做好示范,完善管理服务、金融扶持等工作,推动我市家庭农场更好更快发展,尽快催生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家庭农场。
三、扩大经营规模
(一)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集中种植区、规模养殖场(户),发展一批专业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发展拓展空间,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益。
(三)着力指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水平。通过财政扶持、项目招商、技术服务等措施,打造一批农业规模化经营示范精品,带动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高效发展。
(四)要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吸引资金投资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四、土地流转
(一)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研究发现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规范化管理,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农民权益,加大土地有序流转的力度。
(二)善于发现典型,及时推广经验。通过项目招商、财政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吸纳和引导促进社会资金向农业投资,打造一批利用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精品项目,带动全市土地规模经营和高效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要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多介绍一些省内外、市内外土地流转典型,学习外地经验,在全市形成浓厚的土地流转氛围。
(三)研究制定实施办法。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关于土地流转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宽松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尽快明确并统一农村土地流转各方面、各环节的规定,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结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构建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我市现代化农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更多农民离开土地,各级政府应引起足够重视。要积极探索土地有偿流转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构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创造稳定可靠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五)推广土地流转示范性合同的应用,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明确权利义务,减少矛盾纠纷,解决土地流转的不规范现象。
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一)加大特色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招商为抓手,通过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家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科研机构来我市投资发展,带动和培育一批优势特色农业。
(二)强化科学引导。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及“工厂化生产”等形式,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创造必要条件。要通过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形成产品规模化效益,实现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探索一条适合我市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三)加大支农惠农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人才培养。要培养一批带头人和专业户,重点培养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者。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良好氛围。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于三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3年7月10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农业局局长 王耀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做关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情况的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现状及特点。全市登记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666家,入社农户3.94万户,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农户15.3万户。其中,正常运行的有515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农户入社率达到9%以上。二是覆盖范围广。涉及果品、食用菌、养殖、中药材、蔬菜、烟叶、农资服务、农机等多个领域,服务区域从本乡本村为主转向跨乡镇、跨县域。三是服务功能全。越来越多的合作社从生产合作向流通、加工和销售等经营领域拓展。
(二)做法与成效
1、在做法上:
(1)加强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范围广、部门多,为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农办、发改、财政、农业、林业、畜牧、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组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常态协作机制。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办,负责合作社的日常工作。
(2)注重指导。市政府先后下发了《2012年三门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要点》、《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和有关规定,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章程,完善制度,培育典型,规范运作。
(3)重点扶持。市政府出台了从财政、税收、金融以及用地、用水、用电、商标注册、产品认证、人员培训等方面一系列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市、县每年选择有特色、有潜力、有活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典型,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4)规范发展。每年进行县、市、省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表彰,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获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4家、市级示范社73家。
2、在成效上:一是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柱。三是为推广农业科技提供了实施主体。四是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平台。五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存在问题。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和探索发展阶段,存在着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运行不够规范,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对家庭农场这个新型经营主体,国家有关部门尚无统一的界定和认定标准,这项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3月18日,我市首家经当地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义马凤凰山明志家庭农场宣告成立。全市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现在已达10家,其中义马市8家、湖滨区1家、卢氏县1家。
为进一步加快家庭农场的认定和注册登记,促进全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市工商局、市农业局联合印发了《三门峡市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主要从7个方面对家庭农场进行认定:一是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二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并不允许长期雇工;三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四是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要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五是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六是家庭农场经营活动要有比较完整的财务收支记录;七是对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有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对家庭农场的认定程序和扶持措施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
(一)现状及特点。截止2012年底,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82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78家,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9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5家。农业规模经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特色农业规模优势凸显。二是龙头企业持续发展。三是产业化集群稳步推进。四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二)做法与成效
1、特色产业促进规模化经营。通过“调强果品产业、调大畜牧产业、调壮食用菌产业,调优蔬菜产业、调好其它产业”,发展了果、牧、菌、菜、药、茶、蚕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由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特色农转变。2012年,全市水果面积230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0.1亿公斤,增长8.5%;其中苹果16.7亿公斤,核桃2355万公斤,总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2.7亿元,增长5%,创历年新高。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1%。
2、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规模化经营。2012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3月份,市政府办公室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认定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明确了我市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认定标准、申报程序、考核管理等办法。目前全市已申报果品、畜牧、林产品、中药材、粮食加工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的申报与认定也正在进行。集群的培育和形成,有力地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工作。陕县二仙坡果品产业化集群,自建、联建生产基地规模达到21.8万亩。2012年,集群销售收入33.55亿元,吸纳当地农民就业4544人,带动当地农户3.95万户。
3、项目建设促进规模化经营。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结构调整抓项目、围绕重点特色抓项目、围绕转变方式抓项目、围绕农民增收抓项目。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计划投资40亿元,以建设年出栏100万头生态猪养殖为核心,配套建设4个年生产20万吨的饲料厂和2个年屠宰50万头生态猪屠宰厂,计划租赁土地40万亩。到2016年项目建成后,达到年出栏生态猪100万头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40.4亿元,每年可增加税收2.9亿元,可带动约1万多农户加盟养殖业,户年均增收3-6万元。
4、品牌带动促进规模经营。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到9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农产品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地理标志产品拥有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培育的“二仙坡”绿色有机果品品牌,2008年被河南省工商局认定为“著名商标”,2009年获得“国家农博会金奖”,被命名为“中华名果”。在品牌带动下,公司已栽植果树8000亩,亩收入可达1.32万元,成为豫西地区规模最大的高山果园。2012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灵宝苹果”品牌价值达44.11亿元,居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14位、县市级苹果类第一位。
(三)存在问题。一是龙头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我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仅占全省的3.3%;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仅占全省的3.1%。二是资金短缺制约企业发展。由于龙头企业的原料供给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对资金周转具有季节性强、流量大的特点,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保证。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够紧密。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较为松散,真正实行订单的不多。在农产品市场形势好时,企业生产缺乏原料,恶性竞争,增加成本;不好时,压低价格,使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土地流转
(一)现状及特点。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1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32万亩的22%。其中:转包23.05万亩、出租23.8万亩、互换3.65万亩、其他0.50万亩。主要特点是:从流转形式看,主要以转包、出租为主;从流转去向看,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明显;从流转用途看,基本都是由单纯种粮食向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二)做法与成效
1、领导重视,积极引导。市委、市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今年即将出台《三门峡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补实施办法》。各县(市、区)相应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义马市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奖补资金兑付评审办法,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出租、互换、转包等形式依法自愿流转土地。
 2、培育主体,典型示范。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法规,引导农户正确认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破除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同时,通过税收信贷优惠、财政奖补激励等措施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亮点。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在陕县西李村乡创建的万亩畜禽养殖基地,流转土地面积目前已达2.4万亩,其中农户承包耕地面积达1.5万亩,每亩年出租收入280元,另外每个农户(夫妻二人)可雇聘为公司养殖工人,年收入可达2万至5万元。湖滨区黄龙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本村的区位优势,流转土地350亩,发展高标准、高档次设施蔬菜大棚160个,年收入600余万元,人均蔬菜收入达8670元。
3、落实制度,规范流转。我市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等规定,坚持一个原则(依法自愿有偿)、二个培育(经营主体和流转主体)、三个体系(服务体系、调处体系和奖补体系),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在土地流转中做到不强制、不限制,确保农地农业用、农地农民用。各县(市、区)建立了土地流转合同管理、登记备案、风险预防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渑池县还建立了资格审查制度,在流转时,严格审核土地转出方是否具有土地经营权证,转入方是否具备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资格,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及时通知双方当事人立即终止或变更合同。
4、健全体系,搞好服务。为搞好土地流转服务,在市农业局指导下,各县(市)区依托县农经站(股)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中心,乡镇依托农业服务中心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行政村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要求,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并对仲裁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建立健全了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市县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
主要成效: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程度有效提高,促进了单个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农业结构调整有效优化,促进了单纯种粮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转变;农民收入有效增加,农户流出土地后,纷纷选择长期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土地出租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三)存在问题。总体来看,我市土地流转形势很好,规范有序。但与省内商丘、周口、信阳等东部地区60%以上的流转率相比差距明显。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市属于丘陵山地零散不平,集中连片困难,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经营主体流入土地的意愿不强。二是我市特色农业比重较大,可以用来流转的土地有限。全市240万亩耕地,其中140万亩已是特色农业用地(蔬菜30万亩、烟叶30万亩、果品等80万亩),占比达到60%,这些土地因为特色农业效益较好,因而农户不愿意流转;可以用来流转的土地只有剩余的100万亩小麦面积。这些地因为偏僻零散干旱、留守老人恋地、政府需要保持一定粮食面积等因素,流转起来十分困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各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和各位人大代表的监督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在此,特别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和各位人大代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一高一低一分红”这个核心,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按照“七个基本条件”加快家庭农场的培育和认定;按照“专业化、市场化、资本化”、“集聚、集约、集群”的思路不断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按照“一个原则、二个培育、三个体系”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目前,我们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与市人大常委会和全市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改进,恳请市人大常委会和各位人大代表继续对我市的“三农”工作给与监督和关注,并多提宝贵意见。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农民专业合
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此,5月28日、2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朝红带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到渑池县和陕县,先后对英豪镇水源村金银花规模化经营、王都村家庭农庄示范园区、果园乡李家村李家烟叶专业合作社、城关镇尚正食品有限公司和陕县菜园乡西凡村缘份果业生态农场、西张村镇丁官营村富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具有代表性的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分别召开了由部分县、乡、村负责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家庭农场主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和六个县(市)区人大主任、主管副主任、农工委主任参加的研讨会,听取情况介绍,了解基层实情,研讨存在问题,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结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早,过去多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会等形式出现,自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登记、成员、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扶持政策、法律责任等事项做出了具体规定,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运行和管理方面从此有了法律支持和保障,一大批依法登记、管理规范、服务完善、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与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相比呈现了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管理更规范、覆盖更广泛、示范效果更明显、服务更全面的特点。截至2013年3月底,全市登记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666家,其中义马市15家,渑池县105家,陕县170家,湖滨区31家,灵宝市231家,卢氏县108家,开发区1家,产业集聚区5家。涉及果品、畜牧养殖、农业种植、农机服务、林业干果、食用菌、蔬菜、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桑蚕、烟叶种植、渔业、水利等行业。
(二)家庭农场。家庭农场通常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中央层面尚未对家庭农场作统一定义,我市对家庭农场如何界定、如何扶持、如何引入登记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尚在实践和探索之中,截止目前,全市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仅有10家,其中义马市8家、湖滨区1家、卢氏县1家。据了解,市工商局、市农业局近期将联合出台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指通过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农产品平均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种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以农业规模化为前提,因此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是我市各级政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我市在农业规模化经营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特色农业规模优势凸显、产业化集群发展较快、龙头企业发展稳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的特点。截止2012年底,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0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5家,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9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78家。
(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是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是自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主要方式有代耕代种、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流转。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变土地资源配置效益,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和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的有关规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市土地流转工作会议,近期还将出台《三门峡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三门峡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补实施办法》等,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安排和部署。截止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1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32万亩的22%,总体来看,我市的土地流转进程在不断加快,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比较明显,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得到推广,土地流转行为逐步趋于规范,呈现健康有序发展的势头。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彰显出了好的形势和好的趋势。一是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合作社近几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完成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家庭农场开局良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刚刚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3月份,全市首个家庭农场即宣告成立,市工商局、市农业局即将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三是农业规模经营特色明显,势头强劲,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涌现出果品、食用菌等产业集群和尚正、二仙坡果业等知名企业。四是土地流转积极稳妥,稳步推进。在我市地形地貌特殊、特色农业占比较重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克服困难,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土地流转,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确保了农村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1、数量少、规模小。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较发展初期数量有大幅增加,但不同程度地存在注册资本较少,经济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组织结构松散等不足和缺陷,没有形成法律意义上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运作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不够健全,有的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多流于形式,缺乏民主管理和监督,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我市6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能够正常运行的只有515家。
3、缺乏专业人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和乐于奉献的带头人较少,部分社员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意识和责任,制约了合作社当前和长远的发展。
4、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各级人民政府都制定了关于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办法,依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政策和措施或脱离实际,或流于形式,或束之高阁,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
(二)家庭农场
1、对家庭农场缺乏清晰的定义。有些种植大户已开始尝试这一经营模式,却不清楚这就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有些号称家庭农场,却不以家庭成员为组成或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还有些人将家庭农场和休闲农业混为一谈。
2、难以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由于家庭农场在我市是新兴事物,相应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或不完善,农民难以得到政策扶持,缺乏更新设备和改造农田的资金投入。
3、地形地貌特殊,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发展家庭农场需要有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我市地处丘陵山区,在有些地方,农户承包地比较细碎,很难租到集中连片的耕地。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
1、规模效益不明显。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比较少,多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效益不突出,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还不高。特别是在瓜菜、林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发展上,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经营的较少。
2、财力有限,资金短缺。我市龙头企业的原料供给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资金周转具有季节性强、流量大的特点,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各县(市)区由于财力有限,聚集使用闲散资金的机制也还未形成,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3、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连接较为松散。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技术服务体系不规范、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土地流转
1、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和服务,但是,现有的管理机构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应对当前土地流转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
2、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农户之间只有口头协议,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土地流转自发、无序、随意、分散;即使签订了合同,其内容也过于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承租土地上附作物处置、有关赔偿条款等缺乏明确的约定,为以后产生矛盾纠纷埋下了隐患。
3、土地流转期受限制。根据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造成承租方在规划长远发展时顾虑重重,担心到期后有的农户不再续签合同,因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敢大胆投入。
在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还提出一些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有必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在工作中加以研究,逐步解决:
一是融资难的问题。我市农村在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对此做了不少研究和探讨,也提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我市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解决融资难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各种原因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到我市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是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中央有关文件多次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但究竟这个“适度”如何把握,需要有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有关部门要运用各种技术分析方法,来测算盈亏风险和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合理规模,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切不可盲目更不能强制推进大规模土地流转。
三是土地流转的利益保障机制问题。中央提出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常常由于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和缺乏有效地保障机制,导致在转入、转出方的利益出现矛盾纠纷时,不能有效的化解。如何保障双方的利益,特别是保障做为弱势一方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害,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是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当前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的流转,进而制约了城镇化建设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认真加以研究。
三、几点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1、进一步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根据这一规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依法抓好落实。
2、强化典型带动作用。积极培育省、市、县示范社,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组或兼并运行管理不规范、规模偏小的合作社,组成规模更大、组织更健全、更有竞争力的合作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推广成功经验,引导和扶持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3、健全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合作社发展“事、权”界限,理顺运行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协调,优化内部组织机构,规范产销服务体系。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意见,“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落实、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4、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和辅导员培训。重点加强合作、市场、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增收致富合力。
(二)家庭农场
要认真调查研究,探索和确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合理规模;研究制定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示范筛选、注册、金融扶持等工作,推动我市家庭农场更好更快发展。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
1、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千亩以上集中种植区,发展一批专业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扶持力度,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发展拓展空间,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益。
3、着力指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水平,通过财政扶持、项目招商、技术服务措施,打造一批农业规模化经营示范精品,带动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高效发展。
4、要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吸引规模经营主体投资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四)土地流转
1、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研究发现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规范化管理,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农民权益。
2、善于发现典型,及时推广经验。通过财政扶持、项目招商、技术服务等措施,打造一批利用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精品项目,从而带动全市土地规模经营和高效农业发展。同时,要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多介绍一些省内外、市内外土地流转典型,在全市形成浓厚的土地流转氛围。
3、研究制定实施办法。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土地流转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尽快明确并统一农村土地流转各方面、各环节的规定,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4、构建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我市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更多的耕地被流转占用,对这些失地农民,各级政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业保险力度,以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5、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条件。

关于提请任免曹海生等7位同志职务的议案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四十四条和《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第十三条之规定,现提请:
免去曹海生同志三门峡市坏境保护局局长职务;
免去李平宣同志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职务;
免去李炼志同志三门峡市商务局局长职务;
免去齐秋安同志三门峡市卫生局局长职务;
任命杨少敏同志为三门峡市坏境保护局局长;
任命曹海生同志为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任命张翼飞同志为三门峡市商务局局长;
任命梁智斌同志为三门峡市卫生局局长。
请予审议。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 赵海燕  
二○一三年六月八日    

关于提请任免张春生等4位同志职务的议案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审判工作需要,现提请免去:
张春生同志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
李振国同志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周英武同志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提请任命:
茹东亮同志为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
请予审议。
院长:李志增    
二○一三年六月三日  

关于提请任免张阳等15位同志职务的议案

——2013年6月1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十条、第十二条之规定,现提请:
免去张 阳、王 乐同志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职务;
任命郑 峰、李 敏、刘俊阳、薛黎明、张青海、郭 峰、高建刚、张立方、兰 欢、孔 迪、刘冰涛、王丽果、栾明璐同志为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请予审议。
检察长:邱 恺   
二○一三年六月四日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拟任命人员表态发言摘录

一、杨少敏
今天,我作为市环保局局长的拟任人选,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在此,我由衷地感谢党和组织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信任,由衷地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委员给予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如果这次提名能够获得通过,我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党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作为工作的动力,不辱使命,尽职尽责,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走上新的岗位后,我将按照法律法规规范要求自己,提高自己依法行政的能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决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定,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广泛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代表满意。
(二)勤学善思,着力提高自身素质。我将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精神支柱,认认真真向书本学,扎扎实实向群众学,扑下身子向基层和实践学,进一步开拓视野,提升统揽全局、抓好环保工作的能力,深刻领会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涵,真正使自己成为环保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履职尽责,认真实践为民宗旨。我将牢固树立“关注民生抓环保”的理念,以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把维护广大群众合法的环境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保护群众健康这个基本职责,严格履行环保监管职能,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正确处理好改善环境质量、服务经济建设、关心关注民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四)廉洁自律,始终保持公仆本色。我将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清白做人,踏实做事,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从严要求,慎用权力,奉公以勤,律己以俭,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以好的工作业绩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在座各位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期待。
如果这次市人大常委会没有通过我的任职提名,我将会正确对待表决,接受考验,更加努力地为党工作,以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二、曹海生
这次组织提名我为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人选,我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交通运输工作对我来说是个新的领域,也是新的挑战。如果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对我的任命,我将不辱使命、克难攻坚,全力以赴履行好职责。
(一)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精神支柱,认认真真向书本学,扎扎实实向群众学,扑下身子向基层和实践学,真正使自己早日成为交通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职履责。紧紧围绕全市“四大一高”战略部署,强力实施大交通建设,既要创新思路,积极破解资金筹措、环境保障等难题,确保大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又要着力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开创交通运输工作新局面。
(三)强化法制意识,自觉接受监督。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和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自觉依法行政、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执法为民,不断转变交通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服务水平。
(四)强化廉政意识,树立良好形象。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警钟长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抓班子,带队伍,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树立交通运输良好的社会形象。
我深知,面对新的挑战,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果这次人大常委会没有通过对我的任命,我会正确对待,继续加倍努力,按照组织安排一如既往地干好本职工作。
三、张翼飞
今天,市人大常委会任命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作为拟任市商务局局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对我本人的信任和厚爱。我将把此次任职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尽快适应角色,尽心竭力、求实求效,以良好的工作业绩回报领导和委员们的殷切期望。我向市人大常委会郑重承诺:
(一)自觉接受监督。本着对人大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真执行人大的各项决议,主动报告工作,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和沟通,落实代表的建议和意见,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各种活动,用实际行动切实维护人大权威。
(二)不断加强学习。把持之以恒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学习熟悉业务、加强修养、提升境界;通过学习强化自己驾驭全局的能力,努力推动商务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三)扎实开展工作。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对外开放”和“大商贸”建设为龙头,以务实推进开放招商和加快会展经济发展为主要抓手,力保商务局承担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做好精诚团结。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把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作为工作的一个主要方向,努力维护好领导班子团结,维护好全局的和谐稳定,带好商务局这支队伍。做到不说空话,不唱高调,真抓实干,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商务工作高效运转。
(五)落实廉洁自律。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努力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用党纪政纪和社会公德来约束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忠诚履职,克己奉公。
总之,如果人大常委会能够通过对我的任命,我一定牢记使命,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开拓创新,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决不辜负市人大常委会对我的信任。
四、梁智斌
卫生工作事关百姓身体健康,承担着为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次组织上提名我到市卫生局任职,我感到十分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如果对我的提名能够获得人大常委会通过,我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
(一)强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并贯彻到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掌握和运用涉及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掌握和运用卫生工作的规律及特点,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科学管理,以正确的决策助推全市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廉洁自律,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明明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胸怀公平正义,永葆清廉本色,努力做一名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优秀公务员。
(三)开拓创新,认真履行职责。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卫生局班子成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让医改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四)依法行政,推进全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将进一步强化人大意识,依法行政,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认真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抓好卫生应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尊敬的王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衷心的感谢人大常委会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我深知,面对新的挑战,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我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在新的岗位上的学习和工作。如果这次人大常委会没有通过对我的任命,我会正确对待,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继续加倍努力,争取早日取得人大常委会的信任和支持。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

(2013年6月14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决定免去:
曹海生同志三门峡市坏境保护局局长职务;
李平宣同志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职务;
李炼志同志三门峡市商务局局长职务;
齐秋安同志三门峡市卫生局局长职务。
免去:
张春生同志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
李振国、周英武同志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张 阳、王 乐同志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职务。
决定任命:
杨少敏同志为三门峡市坏境保护局局长;
曹海生同志为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张翼飞同志为三门峡市商务局局长;
梁智斌同志为三门峡市卫生局局长。
任命:
茹东亮同志为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
郑 峰、李 敏、刘俊阳、薛黎明、张青海、郭 峰、高建刚、张立方、兰 欢、孔 迪、刘冰涛、王丽果、栾明璐同志为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出、缺席人员名单

出席人员
主 任:王建勋
副主任:孙宗会  肖群兰  张朝红  李宝洲  吕均平  裴富平
秘书长:杨治安
委 员:上官卿  王永利  王永胜  卢夏慧  严汉英  杜宗文  李怀国  李述勇
    杨岱平  杨绍华  宋中魁  宋海军  张 劲  张廷善  张志鹏  张桂珠
    张高山  张淑敏  张鹏飞  武跃峰  尚 正  赵节跃  赵跃进  钱随章
    靳跃军
缺席人员
委 员:庆志英  陈治华  钭正刚  高九思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列席人员名单

李 琳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松勤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卢群召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孙天成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王耀文 市农业局局长
李志增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匡江丽 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邱明涛 义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范群才 渑池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贾建强 湖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介建新 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方建民 灵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郭英辉 卢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 伟 市人大代表
樊秋红 市人大代表
邢春霞 市人大代表
李少娜 市人大代表
强自艺 市人大代表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干部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