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公报 > 内容
三门峡市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号公报
发布日期:2013-12-12 信息来源:未知

目录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九次会议(1)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城市规划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1)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规划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
告辛建仓(2)
关于三门峡市城市规划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7)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10)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专
项工作报告王耀文(12)
关于三门峡市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15)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
外事侨务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19)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外事侨务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
告张武民(20)
关于三门峡市外事侨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25)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
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作审议
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28)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
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
告(30)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
流转工作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32)
关于提请任免李永正等2位同志职务的议案赵海燕(34)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拟任命人员表态发
言摘录(35)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35)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出、缺席人员名单(36)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列席人员名单(36)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次会议(37)
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请
关于补选王小洪为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的议案(37)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出、缺席人员名单(37)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列席人员名单(38)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九次会议

    2013年10月23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会展中心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勋主持会议,副主任肖群兰、张朝红、吕均平、裴富平,秘书长杨治安及24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学习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第四章;听取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规划工作情况、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外事侨务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对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情况,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情况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书面);审议表决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商议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建议议程。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牛兰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武民,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志增,市人民检察院及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列席了会议。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规划工作
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规划工作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29人,以25票赞成、4票反对,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围绕三门峡市的发展定位,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规划,我市新区、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始起程等重要历史机遇,围绕打造“一主(三门峡中心城市)、两副(东部义马渑池、西部灵宝)、一点(卢氏县城)、一线(310国道沿线城镇群带)”的城镇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精心编制各类规划,进一步加快三门峡城镇化建设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城市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绩明显。
会议对进一步做好我市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着力提高城乡规划意识。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全社会规划法律意识。要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实行规划公示制度,扩大公众对规划的参与和监督,增强全民的规划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规划实施的氛围。
(二)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对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有超前意识,长远意识,要突出地域特色,特别是基础建设要通盘考虑。新建道路要统筹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网,把电力、通信、给排水、供暖等管线统一纳入管网布设。在城区适当增加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出行、休闲提供方便。新建住宅小区要充分考虑配套服务设施,高标准搞好规划和建设,切实完善小区居住、服务功能。
(三)要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的执法力度,逐步完善城乡规划监管机制。规划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报批,市政府和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城乡总体规划批准之后,要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不断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要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违建”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拆除”,以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能;对手续齐全的在建工程,要实施全程跟踪监督检查,确保在建项目严格执行规划;对无视城市规划、挤占道路和公共设施、随意进行开发建设的,要坚决制止,决不姑息。
(四)要进一步加大规划编制的资金投入力度和规划队伍的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城乡执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市政府要把我市城乡规划的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逐步提高规划编制资金的投入,以确保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相适应。要加强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布置工作和城乡规划档案馆的建设工作。要有计划地进行力量整合和专业人员培养工作,着力引进规划人才,充实执法人员,改善执法装备,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纪律严、作风硬、能打硬仗又受群众欢迎的规划执法队伍,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监管执法水平。
(五)要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执法的协调力度,营造齐抓共管格局。市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协调力度,规划、建设、城管、土地、房产、公安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城区办事处、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产业聚集区要鼎力配合,尽职尽责,齐抓共管。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规划联合执法,确保城乡规划落到实处。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办理情况于三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3年11月1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城市规划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 辛建仓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我市城市规划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市城市规划现状
(一)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1.《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适时编制。我市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是2004年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的近期建设目标为2010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42平方公里,但截止2010年底城市用地规模就已经突破45平方公里,并有快速发展之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及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三门峡湖滨城区建设用地已基本饱和。中部生态区由于运三高速和运十铁路的分割无法实施,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也急需在新的总规指导下协调发展,加之郑西高铁的建成通车、运三高速、三淅高速、运十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作用,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我市及时组织开展了《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工作,按照法定修编程序,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前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12年7月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实施评估报告,并通过了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论证。2013年8月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纲要成果,并通过了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论证,确定了三门峡城市性质为中原经济区西部重要的商贸、工业、旅游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黄河沿岸文化名城。划定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为1280平方公里,规划中心城区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90万人。
2.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逐步提高。目前,三门峡市中心城区共划分201个地块,面积2919公顷(43785亩),已编制完成179个地块,面积2669公顷(40035亩),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已达93.2%,实现了近期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我市委托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湖滨城区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上村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陕州大道和209国道两侧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推进全市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
3.专项规划编制相继启动。先后组织编制完成了《三门峡沿黄生态旅游经济带概念性规划》、《三门峡职教园区总体规划》、《湖滨城区城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停车设施专项规划》、《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三门峡市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湖滨城区用地承载力研究等20余项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规划领域大幅拓展,专项研究不断深化。
4.村镇规划编制稳步推进。不断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以来,全市范围县(市、区)村镇体系规划或村庄布局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全市需独立编制的49个乡镇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全市13个中心镇除卢氏县官道口镇因总体规划调整的原因暂未编制外,其余镇区主要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全市184个中心村规划全面编制完成;全市815个基层村规划已编制完成554个,约占应编制总数的70%,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编制目标。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全市暂定的351个新型农村社区中,已有21个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通过了评审。同时,根据省住建厅的要求,我市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2012年灵宝函谷关镇、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村等4镇村获省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二)城市规划执行情况
1.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我市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是2004年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05年6月23日经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查通过,同年11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区总面积为438.5平方公里,城市定位为豫晋陕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能源、重化基础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城市规模方面,规划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48.28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为6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66.85平方公里,远景城市人口规模按80万人控制。我市城市总体布局的方针是优化完善湖滨城区布局,大力拓展陕县城区,控制建设中部绿心生态组团,形成以快速交通相联系、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绿色自然生态区为依托的“一心两翼”组团式城市总体格局。
2.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自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规划,我市新区、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始起程等重要历史机遇,围绕打造“一主(三门峡中心城市)、两副(东部义马渑池、西部灵宝)、一点(卢氏县城)、一线(310国道沿线城镇群带)”的城镇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快三门峡城镇化建设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城市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目标(2010年)已基本实现,我市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近50平方公里(含湖滨城区、陕县城区及工业园区),人口达到45万人,自然山水生态宜居城市风貌不断得到体现,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三)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工作开展情况
1.增强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城乡规划法宣传力度。《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我市大力开展《城乡规划法》宣传活动,编印、发放《规划服务宣传册》5000份,购买《城乡规划法》单行本、《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及其它辅导材料2000多套赠送各县(市、区)、乡镇、村庄。全市规划城管系统干部多人多次参加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举办的学习班,聘请城乡规划专家向全市规划城管系统有关领导、业务骨干、规划管理人员授课。每年都组织规划相关业务知识考试,有效地提高了城乡规划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还通过会议、讲话、现场咨询、公众问答、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广泛宣传《城乡规划法》,有力增强了广大干部、市民群众的城乡规划法律意识,提高和规范了我市城市规划管理。
2.规划管理有效加强,规划效能不断提高。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划编制程序体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实行招投标公开竞争,将重要规划编制全部委托一流规划编制队伍承担,2011年以来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实现了市场公开招投标,择优确定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全国一流设计单位参与我市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完善制度,高效管理,逐步提高规划服务水平。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规定》、《三门峡市建设工程放线验线管理暂行规定》、《三门峡市湖滨城区建筑退让主要道路管理规定》、《三门峡市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定》(试行)等10余项规划管理制度,严格了规划管理标准,细化了相关技术指标参数。2012年8月,我市自行研制开发的《三门峡市规划服务管理系统V2012》和《日照分析与建设工程技术指标管理系统》经科技鉴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定期筹备召开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会议,对涉及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认真审查,层层把关,保证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三是科学管理,严格审批。2011年以来,共完成各项规划审批共698项,其中用地条件136项,选址意见书86项,用地规划许可85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68项,临时规划许可20项,零星批件34项,规划核实17项,夜间施工审批249项。近三年来,全市重点项目联审联批规划项目共计2220项,完成2220项,完成率达100%;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项目规划审批任务,累计完成保障房项目审批21项,规划许可保障性住房9036套。
(四)城乡规划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1.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区进行规划行政执法授权委托。在市规划城管执法局内部健全规划执法巡查管辖区域分片包干和干部轮换管理制度,完善规划城管政策法规定期培训、学习、考核制度,严格执法标准,规范执法流程,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一律实行集体会审、限时办结、结果公开,不断规范规划执法人员的工作行为,极大提高了行政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
2.严查违法建设。对违法建设争取早发现,早处理,把违法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规划审批项目巡查检查,以及建设工程放线、验线、批后监督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不留漏洞。面向社会公开24小时投诉举报电话和网上投诉机制,及时受理解决群众来电来访反映的违章建设,通过网站和新闻媒体及时发布违法建设查处动态,对情节恶劣、危害公共利益的重大违法建设项目进行公开曝光,一查到底,极大减少了因违法建设而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2011年以来,我市共立案查处违法建设案件47起,查封违法建设施工地6处,收缴罚款1010余万元,整治私搭乱建234处,拆除违法建筑21823平方米,有效维护了城市建设正常秩序。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政府在城市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市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投入不足。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规划资金的足量投入是保障城市规划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虽然我们每年都加大规划编制管理经费,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需要来说,城市规划编制经费仍有不足,导致一些专业规划和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不能正常开展。
(二)高素质规划专业人员缺乏。城乡规划对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目前现有的机构编制远远无法满足当前新形势下工作开展的需要,可以说是人员少,任务重,难以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
(三)城市规划行政执法难。虽然在《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中都有违法建设处理的相关规定,但在实际处理中,法律法规中几乎都没有赋予规划部门强制执行的权力,行政执法手段不够。还有一些违规开发商往往在规划审批手续办理后进行违规操作,擅自加长、加宽、加层、增加面积、占压规划绿化带、占压道路红线等,并形成既成事实,由于此类建筑不属于完全违规,在实际处理中多采用延期验收、罚款等形式对开发商进行处罚,但当前相关法律中对于违规开发商的处罚额度与开发商违规开发所获得的高额利润相比,反差强烈,根本无法制约开发商,导致规划执法难,违法建设短期内难以彻底根治。
(四)规划执法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规划执法是一项刚性强、矛盾多、难度大的工作,近年来,我市虽然加大了城乡规划执法力度,严查违法建设现象,但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市民群众反映问题较多,加之部分规划城管执法人员素质不够高,工作效率不高,服务质量欠佳,业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既懂技术又懂专业的规划人员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管理和执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市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民规划意识。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定进一步被社会各界认识、接受、理解,着力增强各级领导、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遵守规划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规划管理氛围。
(二)整合规划资源,不断加大规划人员、经费投入。针对当前规划管理人员少,经费不足等问题,我市将有计划的进行人力整合,加大规划专业人员培养力度,引进高素质规划人才,充实执法人员,改善执法装备,积极创造条件,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工作。建立城乡规划编制经费的长效机制,从财政预算、土地出让金、违法建设罚没收入以及规划调整补缴规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设立城乡规划编制专项基金,为规划编制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确保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快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度,加快村镇规划编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围绕“三大战略定位”和“四大一高”建设的目标,争取在年底前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省政府审批。根据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分步启动城市交通、排水、燃气、供热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出台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相关文件,理顺乡镇规划管理体制,加速推进村镇规划编制的步伐,积极申报第六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组织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特色宜居的豫西美丽村镇。
(四)完善审批管理,不断提高规划服务效能。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制定出台城乡规划管理规范性文件,严格建设工程“一书两证”审批,加快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注重规划成果运用和资源共享,建立全市规划信息数据库。继续实施阳光规划,加大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布力度,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健全规划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按批准的规划严格实施。
(五)严格规划执法,着力构建公正廉洁执法体系。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坚决遏制违法建设蔓延势头。本着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城规划城管与国土、住建、公安等部门的协作,整合执法力量,建立拆违长效机制和规划实时动态监督机制,对违法审批、违法建设等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加大对违法建设的防控力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力争将违法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
(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升规划城管执法队伍形象。加强规划城管人员业务培训,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规划城管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开展规划理论研究,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对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勤政廉政教育,进一步增强履职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规划管理和服务水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城乡规划的执行实施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科学规划、依法管理、热情服务,切实把我们的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城市规划工作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26至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均平带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首先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其次听取了市规划城管局和陕县政府的工作汇报,召开了由市发改委、国土局、住建局、教育局、交通局、体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座谈会,又重点实地察看了市实验中学、传媒大厦、文博城(规划展览馆址)、黄河公园、商务中心区、桥头新农村住宅社区、陕县城区等城市规划建设情况。通过调研比较全面了解了近几年来我市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对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市规划工作基本情况
(一)城市总体规划适时修编。我市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是2004年编制的《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05年6月23日经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查通过,同年11月16日经省政府批准开始组织实施。总体规划面积为438.5平方公里,规划近期建设目标为2010年城市用地规模达4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万,城市定位为豫晋陕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能源、重化基础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总体布局的方针是优化完善湖滨区布局,大力拓展陕县城区,控制建设中部绿心生态组团,形成以快速交通相连、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绿色自然生态区为依托“一心两翼”的组团式城市总体格局,此轮规划对我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同时湖滨区建设用地已基本饱和,中部生态区由于运三高速和运十铁路的分割无法实施,新区、产业聚集区、商务中心区也急需要在新的总规划指导下协调发展,城市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总体规划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市政府从2011年6月开始组织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纲要成果并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三门峡的城市性质为中原经济区西部重要商贸、工业、旅游和综合交通枢纽,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黄河沿岸文化名城,规划中心区域128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到2030年人口达到90万人。
在进行总体规划修编的同时,提高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数量和质量,目前中心城区共划分201个地块,已编制完成179个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已达93.2%,近期又编制完成了湖滨区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上村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陕州大道和209国道两侧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专项规划编制和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为了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市政府先后组织完成了三门峡沿黄生态旅游经济带概念性规划、三门峡职教园区总体规划、湖滨区城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停车设施专项规划、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三门峡市7个省级产业聚集区的总体规划等20余项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在村镇规划方面,全市范围县(市、区)村镇体系规划或村庄布局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全市需独立编制的49个乡镇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全市184个中心村规划全面编制完成,815个基层村规划以编制完成554个,占应编制总数的70%;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2年灵宝市函谷关镇、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村获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相关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
(三)规划管理与效率得到加强和提高。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实行招投标公开竞争,将重要规划全部委托一流规划编制队伍承担。健全完善城乡规划、建设设计专家人才库,全面落实规划设计方案比选制度,严格规划设计方案提交规划委员会审议前的专家技术审查制度。在规划管理中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大力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制度,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规定》、《三门峡市湖滨区城区建筑退让主要道路管理规定》等10余项管理制度,严格了规划管理标准,细化了相关技术指标参数。在规划审批中,认真做好城市规划区内“一书二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工作,以及重点建设项目联审联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项目的规划手续办理。2011年以来来共完成各项规划审批698项,全市重点建设项目联审联批规划项目2220项,完成保障房项目审批21项,规划许可保障性住房9036套。
(四)规划执法水平提高,建设秩序规范。为了加强对商务中心区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管理,由市委、市政府发文,对商务中心区、产业聚集区进行规划许可行政执法授权委托。在执法人员内部健全规划执法巡查管辖区域分片包干和干部轮换管理制度,严格执法标准,规范执法流程,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一律实行集体会审,限时办结,结果公开。建立健全规划审批项目巡查检查以及建设工程放线、验线、批后监督管理制度,对已经规划许可的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监督服务,减少建设单位不按工程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的可能性。对违法建设实施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2011年以来,共立案查处违法建设案件47起,查封违法建设工地6处,收缴罚款1010余万元,整治私搭乱建234处,拆除违法建筑21823平方米,有效维护了城市建设正常秩序。
2011年以来,我市城市规划工作和执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全年被省住建厅表彰为“全省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村镇规划建设先进单位”、“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依法行政先进单位”,2012年三门峡市被省住建厅表彰为“河南省精细化管理先进城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规划相对滞后。一是城市建筑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文化品味和现代气息,我市的历史文化、山水特色没有很好地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出来;二是城市公用设施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特别是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太少,滞后于城市发展,影响城市功能的提升。三是管网的铺设缺乏统筹规划。
(二)规划执行不够严肃。一是对城市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个别开发商违反项目规划,擅自调整。一些已批准规划的项目,存在开发商擅自调整规划,改变用地性质,增加商业面积,减少公益面积,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三是个别村民违反建房规划,私搭乱建。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城中村改造的力度,一些村民为了获得拆迁补偿,私自抢建、乱建、搭建现象时有发生。
(三)投入不足,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规划资金的足量投入是保障城市规划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目前我市规划资金的投入相对不足,致使一些专业规划和中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难以正常开展。规划编制专业技术要求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目前专业规划管理人员还相对缺乏,部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乡(镇)村懂规划管理的人员就更少,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规划执法是一项法律性强,矛盾多,难度大的工作,我市部分规划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对专业技术懂得不多,服务质量欠佳,在执法中存在执法难、难执法现象,执法不规范、查处不力,随意性强,办案水平较低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执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着力提高城乡规划意识。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规划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不仅对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包括开发商、市民、农民等群体,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执法部门、广大群众的城乡规划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规划意识,使关注、执行、维护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切实加快城区路网建设,形成纵横贯通的交通网络。新建道路要统筹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网,把电力、电信、给排水、供暖等管线统一纳入管网布设。在城区适当增加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出行、休闲提供方便。新建住宅小区要充分考虑配套服务设施,高标准搞好规划和建设,切实完善小区居住、服务功能。
(三)要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的执法力度,逐步完善城乡规划监管机制。市政府和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城乡总体规划批准之后,要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不断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要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违建”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拆除”,以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能;对手续齐全的在建工程,要实施全程跟踪监督检查,确保在建项目严格执行规划;对无视城市规划、挤占道路和公共设施、随意进行开发建设的,要坚决遏止,决不姑息。
(四)要进一步加大规划编制的资金投入力度和规划队伍的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城乡执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市政府要把我市城乡规划的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逐步提高规划编制资金的投入,以确保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相适应。要加强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布置工作和城乡规划档案馆的建设工作。要有计划地进行力量整合和专业人员培养工作,着力引进规划人才,充实执法人员,改善执法装备,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纪律严、作风硬、能打硬仗又受群众欢迎的规划执法队伍,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监管执法水平。
(五)要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执法的协调力度,营造齐抓共管格局。市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协调力度,规划、建设、城管、土地、房产、公安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城区办事处、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产业聚集区要鼎力配合,尽职尽责,齐抓共管。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规划联合执法,确保城乡规划落到实处。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
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2013年10月23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29人,以27票赞成、1票反对、1票未按键表决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调结构、抓重点、转方式、增收入”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调大调强调优果品产业,果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果品质量稳步提高,配套体系日益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比较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市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会议认为,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产业规模仍不够大,产品生产总量还较小。我市林果业的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优势明显。目前,适度规模经营范围较小,专业基地数量较少,单位面积产量、产值低,零星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不够高,产品生产总量还不够大。这也导致新品种统一引进和规模发展进度慢,实施统一生产管理措施难度大,创建统一品牌合力及开拓市场能力差,不能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流通主体,难以实现与市场直接对接。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具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辐射面不广,主要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管理形式,缺乏现代组织管理及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管理意识,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销售、加工和增效还比较滞后。
(三)科技应用不广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研发培训投入资金不足。分散经营、管理粗放、果品质量不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推广应用不够广泛,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四)服务支撑力度不够,技术人才匮乏。随着我市果品业的日益发展,全市果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体系建设、果品加工、贮藏与包装等产业管理方面力量不足,影响了水果的生产管理,造成工作力度不够、技术推广难、果园效益差、果农增收慢的被动局面。
(五)技术外流较普遍,市场影响较大。我市的果品技术人员外出务工,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家庭收入,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外流,也给我市的林果业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造成了冲击,使本来属于我们的客户流向被输出地,减少了我市林果业在市场的占有份额。
(六)资金投入不足,水果业发展缺乏支持。我省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国家在水果产业方面的支持有限,水果业发展只能靠地方财政予以支持。但市、县两级财政都比较紧张,与邻近的山西、陕西省相比,各级财政用于水果业发展的资金差距比较大,引资机制不完善,社会资金向林果业投资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会议建议:
(一)确立主导产业地位,尽快扩大果品业规模。要尽快摸清果品业的现状,进一步完善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发展重点,立足各地自然及基础优势,依托当地气候、土地等特点及特色果品资源和品牌优势,积极稳妥地发展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特色果品基地,使我市的果品生产基地建设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规模效益取得显著的效果。根据我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及基础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是必由之路。其中,苹果产业具有独特的巨大优势。在今后农业发展中,全市范围内,只要是适宜苹果生产的地方,都应把苹果作为主打产品,其他地方确立一项能形成较大规模和影响的主打产品,集中精力发展一种主导产业,各种资源向主导产业倾斜,搞好规划,强力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具有全国甚至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二)加快土地流转,发展林果业等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是农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更是科技推广、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吸引社会资金向农业投资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土地流转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有效改变土地资源配置效益,进一步激活社会资金向农业流入,促进科技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林果业等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我市农业现代化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积极培育龙头,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林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经营公司、家庭农场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拉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推进优势资源向企业基地、农场集中,打造优势群体和产业集群,带动全市果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四)强化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含量。组织进行果品加工和保鲜贮藏等应用技术的攻关研究和引进,推广一批技术成熟的实用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各种经济林嫁接技术及育苗、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推广先进适用的加工技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技术输出管理,壮大科技人员队伍。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调研,摸清我市技术输出情况。同时,借鉴外地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技术输出管理办法,使我市的技术输出成为促进提高我市果农增收和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手段。各级果品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引进各类高素质的水果专业人才,挖掘、培养一批乡土技术人才、科研人才,壮大科技人员队伍,为全市林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的支撑。
(六)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市、县两级应成立专门负责果品产业的管理机构,市政府可考虑在现有的市园艺工作总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顺上下关系,赋予其一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对果品业的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七)加大推销力度,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举办具有全国性的果品博览会(如2013年中国苹果年会暨三门峡灵宝苹果博览会),提高三门峡果品在全国的知名度。要整合果品资源,做好、做强、做大三门峡果品品牌。特别是我市具有巨大优势的苹果产业,要加大在大中城市的推销力度,扩大产品知名度,提高品牌效应,使果品业这一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加强与全国果品生产经营销售相关企业、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经营商的合作,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于三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3年11月1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农业局局长 王耀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作关于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发展现状
   三门峡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是世界苹果最佳适生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业带重点发展区域。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调结构、抓重点、转方式、增收入”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调大调强调优果品产业,果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果品质量稳步提高,配套体系日益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比较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市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2012年,全市果品种植面积344万亩,总产值5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2%。果品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为1512.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1%。主要呈现以下七个特点:一是规模大。目前,全市果品种植面积371万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255万亩,苹果面积160万亩,桃、梨、葡萄等特色水果面积95万亩;干果面积116万亩,主要是核桃,面积为80万亩,居全省首位,大枣、花椒、板栗等面积36万亩。灵宝市水果面积达到137.7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果品基地县。二是品种全。全市形成规模种植的有苹果、桃、梨、葡萄、柿子、杏、大枣、樱桃、石榴、猕猴桃、核桃、板栗等30余个树种,是我国种植果树品种最多的地级市之一。三是质量优。三门峡市所产水果色泽艳、含糖高、风味浓、品质佳、耐贮运。灵宝“寺河山”、陕县“二仙坡”苹果分别获得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产品称号。卢氏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灵宝市朱阳镇被确定为“无公害核桃生产基地”,该镇“陕核5号”核桃在首届中国核桃节上获金奖。四是效益高。据调查,乔化富士苹果单株产值为276.8元,折合亩产值15500.8元;桃单株产值为273元,折合亩产值9000元;红梨单株产值为200元,折合亩产值8400元。水果比较效益优势明显。五是创汇强。2012年,全市果汁出口4105.69万公斤,水果出口2036.8万公斤,果汁、水果创汇总计达到9095.5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90%以上。六是势头好。今年全市新发展水果面积24.63万亩,比去年增长10.7%。其中苹果栽植面积为18.5万亩,比去年增长13.1%。果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七是集群多。果品产业现有阿姆斯、缘份、二仙坡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占我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的二分之一;有市级产业化集群8家,占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将近三分之一。
二、主要做法
(一)制定实施意见。制定实施意见是明确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方向和目标。为加快我市由果品生产大市向果品强市的跨越,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实施意见》(三政〔2013〕40号)。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果品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发展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果品总面积发展到500万亩,总产量达到30亿公斤以上,总产值实现17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二)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思路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重要方法。为推动果品产业转型升级,从果品生产特性出发,由点到面,精细管理,我们提出了“三管一做”的工作思路:即管成精品果—向每个果子要效益,管成精品树—向每棵果树要效益,管成精品园—向每片果园要效益,做强果品业—向整个果业要效益。制定了“三管一做”的具体内容,编印了3万份的《果品“三管一做”技术手册》,发放到果农手中,深入开展“三管一做”活动,努力促进果品产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三)狠抓结构调整。狠抓结构调整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主攻方向。在区域布局上,对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建设精品苹果生产基地40万亩;对海拔500—800米的塬区,建设优质高产苹果生产基地70万亩;对海拔500米以下的310国道沿线、黄河和洛河沿岸的川区,建设鲜食与加工兼用型苹果生产基地50万亩。在树种结构上,按照“一村一品”、“一片一特”的原则,重点发展苹果,兼顾发展桃、葡萄等特色水果,进一步优化水果种植结构。在品种结构上,引进发展嘎啦、夏丽、红露等优良早中熟苹果品种,将苹果早中晚品种比例调整到5%、15%、80%,使苹果品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在栽培模式上,大力推广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的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截止目前,全市已发展苹果矮化密植栽培13.5万亩。
(四)突出基地规模。突出基地规模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市已建成160万亩不同类型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其中高山精品果基地40万亩,塬区优质果基地70万亩,川区鲜食与加工兼用果基地50万亩;建成了桃、葡萄等特色水果基地9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基地数量20个。在优质果品基地认定方面,有70万亩基地被认定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3000亩基地被认定为绿色水果基地,2000亩基地被认定为有机水果基地。在果品出口基地认证方面,全市有120万亩基地被确定为水果出口基地,灵宝市、陕县也成为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今年,灵宝市、陕县共有6000亩苹果生产基地通过了GAP认证,并接受加拿大和智利两国官方注册认证,为我市苹果出口国际高端市场打开了通道。
(五)开展标准生产。标准化生产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质量环节。我们积极引导果农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田间管理措施。近年来,先后改良了苹果品种43万亩,使90%以上的苹果园实现了良种化栽培;改造了苹果树形70万亩,使80%以上的苹果园实现了标准化树形;推广了果实套袋技术,2013年完成苹果套袋75.88亿只,使80%以上的苹果数量实现了套袋管理。全市有7个果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标准果园”。陕县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有3000亩苹果基地,取得欧盟良好农业国际GAP认证,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拿到欧盟市场通行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六)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提高原产地知名度的同时,下大力气实施精品品牌战略,积极扶持引导产销大户、中介组织等,催生、培育、叫响果品品牌。目前,全市已创建、注册了“灵宝苹果”、“寺河山”、“二仙坡”、“陕州桃王”、“陕州红梨”等30余个果品品牌。灵宝市的苹果、大枣,渑池县的仰韶杏、牛心柿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灵宝苹果成为全国唯一的苹果原产地保护品牌,并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称号,品牌价值达到44.11亿元,名列全国县级水果品牌价值第一位。果品品牌效应正在逐步凸显。
(七)加强果品促销。加强果品促销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重要保障。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多途径、多形式宣传推介三门峡果品,确保全市果品销的快、销的好、收入多。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南宁、厦门、杭州等重点城市,举办三门峡优质果品大型推介会10多次。同时还邀请全国各地果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负责人,到灵宝市、陕县举办果品贸易洽谈会。组织果品营销企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鉴评会,宣传展示我市优质果品。组织果品出口企业,到满洲里、绥芬河、东宁等主要果品出口口岸,开展市场考察和贸易洽谈,促进果品出口贸易。积极开展了果品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直销窗口等“十佳”评选活动,以奖代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八)健全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重要支撑。全市已建成年交易量万吨以上的水果市场21个,形成了以灵宝市苹果批发市场为中心,以209和310国道水果销售长廊为纽带,以水果主产乡(镇)市场为骨干,以水果大村产地市场和2万名水果经纪人为基础的市场服务网络,并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设立了300多个水果直销门店。同时还建成水果机械冷藏库150余座,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缓解了阶段性水果销售压力,实现了季产年销、周年上市。
(九)培育经营主体。培育经营主体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重要抓手。全市共培育生产服务型、流通合作型、信息共享型等水果专业合作社100多个,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有11家,带动果园面积13万亩,涉及20余个乡(镇)100余个村,带动会员(社员)3.5万人。市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即灵宝阿姆斯果汁有限公司;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分别是:灵宝市的鑫源果业、永辉果业、远村食品,陕县的缘份果业、金秋果业,卢氏县的华阳食品、龙泉食品,湖滨区的百佳工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各类经营主体的壮大和发展,形成了鲜果销售、鲜果加工、浓缩果汁、果汁饮料等产品齐备的完整产业链条,有力地推动了果品产业化的发展。全市果制品综合加工能力接近60万吨,占全国加工能力的1/6,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苹果浓缩汁生产基地。
三、存在问题
(一)管理力量薄弱。果品产业多年来一直是全市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是我市特色农业的代表。而管理部门市园艺工作总站成立以来一直是副县级事业单位,且仅有编制10人,管理职能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而邻近的运城、渭南等地(市)都是正县级果业局。
(二)产销连接不紧密。产业链条中市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产销连接不够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稳定市场和有信誉、长期合作的稳定客户。
(三)高端市场开拓不够。我市水果销售国内市场主要集中在两广两湖,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占有率偏低,且供给批发市场多,超市直供少,网上销售更少。国际市场直接出口数量少、档次低,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俄罗斯、非洲等中低端市场,欧美高端市场正在开拓之中。
四、下步打算
(一)抓调整,在产业规模上求跨越。大力发展苹果生产基地,全市新发展苹果面积40万亩,使苹果总面积达到200万亩。稳妥发展经济效益好的葡萄、樱桃、梨、大枣、仰韶杏、牛心柿、石榴等特色果品基地,使特色水果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形成结构合理、品种丰富的生产新格局。
(二)抓标准,在质量安全上求跨越。按照“三管一做”的工作思路和“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集中项目、集约资源、集成技术,立足高标准建园、现代化装备、高水平管理,在全市建成10个国家级标准果园,20个省级标准果园,50个市级标准果园,全面推进果品标准化生产,带动果园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果品质量的提升。
(三)抓品牌,在市场开拓上求跨越。要重点培育“灵宝”、“寺河山”、“崤山红”、“二仙坡”等果品品牌,使其成为三门峡果品产业“拳头”品牌。要采取“走出去”举办果品推介会、“请进来”举办果品贸易洽谈会的方法,积极开展果品宣传推介活动,提高三门峡果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要充分发挥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三门峡海关的支持、引导作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市果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四)抓集群,在产业化经营上求跨越。要培育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果业龙头企业,按照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果品产业化集群的运行机制,以各类果品经营组织为主体,以果品龙头企业为支撑,以果品加工产业为核心,不断延伸完善果品产业链条,提升果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抓销售,在加快增加收入上求跨越。要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在抓好果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配送系统等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直销窗口等营销方式,特别要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扩大网上销售农产品渠道,加大果品销售力度,确保果品丰收增收,不断持续加快增加农民收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市果品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和各位人大代表的监督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在此,特别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和各位人大代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实现果业大市向果业强市的跨越,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恳请市人大常委会和各位人大代表继续对果品产业发展给予监督和支持,推动我市果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一高两化”的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此,9月17日至1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朝红带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卢氏县官道口镇岭南苹果生产基地、华阳食品有限公司、范里镇大原核桃基地、横涧乡营子村核桃育苗基地,灵宝市寺河乡窝头村和姚院村苹果示范园、灵宝市试验场无毒苗木组培中心、焦村镇南安头村万亩红提葡萄基地、鑫源果业、灵宝苹果展览馆等地,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市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果园管理、技术培训、品牌打造、产业规划等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苹果为主的三门峡果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果品质量逐步提高,配套体系日益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比较效益稳步增长,是全市农村受益面最大、农民增收最稳定、农业增效最具潜力的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也是我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跨越的主导产业,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全省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一)规模发展大,品种繁多。目前,全市果品面积371万亩。干果面积116万亩,其中核桃面积80万亩;水果面积255万亩,其中苹果面积160万亩,特色水果95万亩(桃10.19万亩、梨7.41万亩、葡萄4.08万亩、杏7.1万亩、柿子11.29万亩、李子2.04万亩、石榴0.98万亩、樱桃3.29万亩、大枣10.38万亩、猕猴桃20.9万亩、草莓及其它水果17.38万亩)。灵宝水果面积达到137.7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果品基地县。
(二)基地建设稳,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关于果品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加强优质水果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全市已建成70余万亩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3000亩绿色水果基地、2000亩有机水果基地。二是建成了120万亩水果出口基地,灵宝市、陕县成为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今年,灵宝、陕县6000亩苹果已通过GAP认证,9月底10月初,分别接受加拿大和智利共和国官方注册认证,为我市苹果出口国际高端市场打开通道。三是建成了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建成了160万亩不同类型的优质苹果基地,其中高山精品果基地40万亩、塬区优质果基地70万亩、川区鲜食与加工兼用果基地50万亩。卢氏县在文峪乡、范里镇建设核桃示范基地2000亩,陕县、义马等县建设核桃示范基地各1000亩。四是建成特色水果基地9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基地近20个。五是建成设施水果棚(室)总数近1000个,涉及桃、李、杏、梨、葡萄、草莓、樱桃等7个树种,年产量2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以上。
(三)品牌效益好,影响面大。目前,全市创建、注册果品品牌30余个,“灵宝苹果”、“寺河山”牌苹果、“二仙坡”牌苹果、“陕州桃王”、“陕州红梨”等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陕县5号”核桃在首届中国核桃节上获得金奖,“冠云核桃”获优秀奖,“燕居核桃酒”受到各方关注,品牌效应逐步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果品销售市场的拓展。灵宝的苹果、大枣,渑池的仰韶杏、牛心柿等获世界地理保护产品。灵宝苹果成为全国唯一的苹果原产地保护品牌,并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称号,品牌价值达到44.11亿元,名列全国县级水果品牌价值第一位。
(四)科技支撑强,成绩明显。全市大力开展“三管一做”活动,编印“三管一做”宣传彩页3000份,张贴到重点产果乡(镇)、重点村和示范园,编印《果品“三管一做”技术手册》3万份,发放到各县(市)区果农手中。市、县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组织大型科技下乡活动100余次,培训林果农3.5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体系、新制度、新技术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优质水果生产,先后取得苹果、大枣、杜仲等17个省标准化农产品证书,58个农业地方标准被提升为省地方标准,全市有7个果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标准果园”,51万亩苹果、2000亩大樱桃、2000亩仰韶黄杏、5000亩仰韶牛心柿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陕县二仙坡绿色果业山庄的3000亩苹果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获欧盟良好农业国际GAP认证,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拿到欧盟市场通行证的标准化基地。
(五)加工企业多,带动性强。全市规模以上果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年加工能力60万吨,其中苹果浓缩汁生产能力达到33万吨。全市果品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有国家、省、市重点龙头企业14家,建成生产服务型、流通合作型、信息共享型水果专业合作社100多个,形成了以二仙坡果业、寺河山、信达果业等为龙头的精品果生产(基地)企业群,特别是二仙坡果业全部实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强有力地带动着当地水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以金秋果业、永辉果业为龙头的鲜果销售、出口企业群,用果品出口的市场效应,引领全市水果业生产与国际生产标准接轨。这些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连万家、建基地、拓市场,以水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11个不同类型的果品产业化集群,其中陕县缘份、二仙坡和灵宝景源产业化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化集群。
(六)体系建设全,服务完善。围绕水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我市初步形成了技术推广、农资供应、贮藏保鲜、市场营销、信息网络、质量检测等六大服务体系,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水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建成了以“黄河农网”和“优质果品信息网”为核心的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水果产供销的全程信息服务。二是建成三门峡优质农产品(水果)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的水果质量安全监控检测体系。三是在全市建成年交易量万吨以上水果市场21个,形成以灵宝苹果批发市场为中心,以209和310国道水果销售长廊为纽带,以水果主产乡(镇)市场为骨干,以水果大村村头市场和2万名水果经纪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设立水果直销门店300多个。四是建成水果机械冷藏库150余座、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缓解了阶段性水果销售压力,初步实现了季产年销、周年上市。五是建成了农资供应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确保了农药、肥料、果袋、包装等生产资料及时、优质、优价供应到果农手中,确保了水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六是全市建成生产服务型、流通合作型、信息共享型水果专业合作社100多个,带动果园面积13万亩,涉及20余个乡(镇)100余个村,带动会员(社员)3.5万人,果农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水果产业服务体系进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规模不大,产品生产总量较小。我市林果业的生产发展没有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基地规模数量较少,单位面积产量、产值低,经济效益不高,产品生产总量还比较小。这也导致新品种统一引进和规模发展进度慢,实施统一生产管理措施难度大,创建统一品牌合力开拓市场能力差,不能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流通主体,难以实现与市场有效接轨。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具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辐射面不广,主要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管理形式,缺乏现代组织管理及园林化、标准化的管理意识,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销售、加工和增效还比较滞后。
(三)科技应用不广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研发培训投入资金不足。管理粗放、果品质量不高,新品种、新成果推广应用不够广泛,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四)服务支撑力度不够,技术人才匮乏。随着我市果品业的日益发展,全市果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体系建设、果品加工、贮藏与包装等产业管理方面力量不足,影响了水果的生产管理,造成工作无人管、技术推广难、果园效益差、果农增收慢的被动局面。同时,我市园艺系统近年来新接收果树专业毕业生少,技术人员存在严重的脱档断代问题。
(五)技术外流较普遍,市场影响较大。我市的劳务输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提高了被输出地的林果业生产管理技术,带动了被输出地的林果业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我市的林果业市场造成了冲击,使本来属于我们的客户流向被输出地,减少了我市林果业在市场的占有份额。
(六)财政投入不足,水果业发展缺乏支持。我省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国家在水果产业方面的支持有限,水果业发展只能靠地方财政予以支持。但市、县两级财政都比较紧张,与邻近的山西、陕西省相比,各级财政用于水果业发展的资金差距还很大。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基地规划,稳步扩大产业规模。要尽快摸清各产业的现状,进一步完善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发展重点,立足各地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特色果品资源和品牌优势,积极稳妥发展市场形势好,经济效益好的特色果品基地,使我市的果品生产基地建设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规模效益取得显著的效果。
(二)培育专业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林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合作社,拉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优势企业群体和产业集群,带动全市果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三)强化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含量。组织进行果品加工和保鲜贮藏等应用技术的攻关研究,引进和推广一批技术成熟的实用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各种经济林嫁接技术及育苗、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推广先进适用的加工技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各级果品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要设置足够的人员编制和岗位,积极引进各类高素质的水果专业人才,挖掘、培养一批乡土技术人才、科研人才,不断提升水果产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全市水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队伍支撑。
(五)加强劳动输出管理,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调研,摸清我市劳务输出情况,同时,借鉴外地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劳务输出管理办法,使我市的劳务输出成为促进提高我市果农增收和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手段。
(六)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市、县两级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在乡镇设立果业管理站,负责生产、技术、加工、销售等整个水果业发展的管理与服务;同时,各级果业管理部门要理顺关系、配足人员、配足经费,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在省人代会上,可以将此事项作为代表议案、意见或建议提出,取得上级的支持。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外事侨务工作
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外事侨务工作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29人,以27票赞成、1票反对、1票未按键,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市外事侨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外交方针政策和侨务法律法规,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依法保护侨胞、港澳同胞合法权益,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引智新平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外交流深度广度还不够;二是侨情资源掌握不够;三是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侨(港澳台)资企业少、规模小,利用外资的重点和规模不够;四是外侨部门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
   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外事侨务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对外务实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外事工作,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扩大三门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三门峡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市产业方面的优势,寻求与我市经济关联度高的友好城市进行深化合作,促进我市对外产业对接、出口、高新技术引进、旅游、文化等方面合作,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着力走好“请进来、走出去”两步棋,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提高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二)搞好侨法宣传侨情普查,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做好侨务工作,有利于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借侨引资引智发展经济,有利于在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侨务工作不但是一种资源,而且还是一种力量,要树立“大侨务”观念,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搞好侨务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在对归侨侨眷法律法规的宣传、侨情的普查掌握上下功夫。多宣传和落实好法律法规对归侨侨眷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出境、社保、因难救助、子女升学加分等;认真做好侨情普查,要注重发挥县级政府的作用,把我市侨情分布情况、人数等方面信息统计好,建立信息平台,进一步涵养侨务资源,把归侨侨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
(三)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解决好侨资企业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如台资企业丹尼斯百货停车位问题。针对我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侨资企业现状,要加强对外联络,加大外资招商引资力度,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与我市有联系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地区上。要按照下步工作打算,在加快侨商产业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上求突破;围绕商务中心区建设,整合涉外资源,突出重点招商,力争在涉外城市综合体建设上求突破。
(四)加强外事侨务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新水平。随着我市“四大一高”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涉外活动的逐步增多,全市外事侨务工作量不断增加,自身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针对各县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县级外事侨务机构,配优人员,建立完善的侨务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积极筹备成立市友协、市海外交流协会、市翻译协会,建立翻译人才库,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开创我市外事侨务工作新局面。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办理情况于三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3年10月30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外事侨务工作情况的
专项工作报告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政府副秘书长、外侨办主任 张武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作外事侨务工作情况报告,请予审议。
一、市政府外事侨务基本情况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外侨办)是在2010年1月市政府机构改革中分设新组建的政府机构,同时挂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牌子,并负责管理三门峡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下简称市友协),是我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单位,共核定10名编制(含事业和工勤人员),内设综合科、外事科、出国(境)管理科、侨务科4个科和市友协,主要职能包括外事、侨务、港澳、友城四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共有侨务工作对象10000余人,其中海外华人华侨5000余人,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印尼、巴西、新加坡和香港、澳门等3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归侨侨眷5600余人,其中老归侨有35户、36人,留学归国人员近200人。我市正式缔结的国际友好城市5个(日本北上市、韩国东豆川市、匈牙利索尔诺克市、克罗地亚萨柏克市、英国圣海伦斯市);建立友好城市(地区)关系3个(法国普瓦捷市、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市、塞拉利昂科诺酋长区);与20余个海外华人华侨社团、7个慈善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定位”和“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外事工作大局,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立足“外事、侨务、港澳、友城”四位一体职能,强化外事管理,抓好为侨服务,着力走好“请进来、走出去”两步棋,搭建招商引资引智新平台,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新渠道,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把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摆上首要位置,国际友城和民间交往得到进一步深化。地方外事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现国家外交各项任务、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事侨务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外交方针、政策,专门聘请中国驻巴基斯坦、匈牙利原大使张春祥为市政府外事工作顾问,为我市外事侨务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市主要领导对重要外宾、侨领来访都亲自会见、会谈,签署重要合作文件,率团出访择机拜访使领馆领导、外方政要,宣传国家对外政策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发布有关招商引资引智信息。我们始终牢记“外事无小事”,自觉服从服务中央对外战略部署,充分利用我市重大节会的有利时机,协同做好重要外事活动。2011年第十七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以下简称旅游节暨投洽会)期间,我们邀请俄罗斯、美国、巴西等八个世界主要河流流域所在国驻华使节和世界旅游组织驻华代表等20多位政要出席“全球十大著名河流对话黄河”这一国际性论坛。积极通过海外华人华侨和驻外中资企业代表的联络,先后邀请了塞拉利昂总统顾问和驻华大使、克罗地亚驻华大使、苏丹驻华大使和商务参赞访问我市,努力把地方外事侨务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国家外交资源,有力地服务国家对外关系大局,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和民间交往互动进一步深化。自1985年我市与日本北上市建立第一个友好城市以来,近年来又新增4个友好城市和3个友好关系城市,其中与日本北上市建立的教育、文化、农业合作,与韩国东豆川市建立的青少年文化交流和4对姊妹学校已经成为全省深化友城合作的典范。我们主动与世界各地海外华人华侨社团、慈善机构、知名人士建立了广泛联系,构建了我市与“驻华使领馆+国际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关系)+国外民间团体”协同联络的对外关系格局,全方位推进我市与国外重要城市在经贸、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
(二)认真组织重大涉外活动,我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近几年,我们紧紧围绕全市对外开放工作部署,利用小机构,建立大平台,抓住组团出访有利时机,按照出访计划,及早谋划,认真对接,精心组织我市代表团参加第十六届中日韩友城大会和第六届“北京-东京”论坛,时任市长杨树平在论坛上以卢氏洪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案例作了题为《加强交流合作 携手应对自然灾害》的主题演讲;去年市委书记杨树平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蒙林分别率团出访欧洲,成功举办了“仰韶文化欧洲行”大型系列推广活动,在欧洲文化的中心城市巴黎、伦敦产生了强烈反响;市长赵海燕率团出访瑞典时,专程到东方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考察,全面了解了瑞典文化界和有关文化学者对仰韶文化的研究情况,促成了瑞方学者来我市进行仰韶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举办专题报告会,进一步扩大了东方文明瑰宝仰韶文化在欧洲的影响力。在接待重要外事侨务团组时,突出经贸合作内容,先后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重大对外活动,举办了中国(三门峡市)·克罗地亚(萨柏克市)经贸合作交流会、三门峡走进非洲经贸合作恳谈会、中缅企业家合作交流座谈会、海外知名华商走进三门峡等重大活动,与我市重点企业、经贸界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洽谈,为中外企业合作创造了条件。充分利用民间交往渠道,连续两次组织我市青少年赴韩国参加韩国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并开展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增进了文化认同,扩大了教育、文化合作;抓住与美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董荣璨先生率美国(犹他谷)大学生访华交流的机会,在三门峡大剧院举办了中美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演唱会,著名钢琴家董荣璨先生和犹他谷大学生合唱团与我市大、中学生同台表演,进行互动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我市的对外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三)严格因公出国(境)管理,团组出访成效逐步显现。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办发〔2013〕16号文件精神,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因公出国管理,认真做好出国计划申报、出访活动安排、行前教育、团组出访报告上报、出访成果督促检查等工作,在整个出国管理服务中创新机制,抓好规范服务和跟踪落实,有力地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市委书记杨树平率团出访欧洲期间,代表我市与克罗地亚萨柏克市签署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书,促成河南骏通车辆公司引进英国多轮驱动公司先进技术;市长赵海燕访问瑞典,双方就推动仰韶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和促进中瑞文化交流达成共识,瑞典民间友好人士特意向仰韶文化博物馆赠送了一批百年前反映中瑞文化交流的珍贵历史资料;市长赵海燕和时任副市长张建峰先后访问俄罗斯,重点促成了农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对我市优质苹果出口俄罗斯、进入高端市场已经开始了实质性运作。
(四)全方位服务“两大节会”,有力地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旅游节暨投洽会和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特博会”)是我市转型发展、提升形象的“两大节会”活动。我们发挥优势,主动作为,连续两届旅游节暨投洽会期间,邀请韩国东豆川市风物表演团、克罗地亚萨柏克市演奏乐团在第十八届旅游节暨投洽会开幕式上表演,瑞典歌唱家在今年“百花电影情系三门峡”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演唱原创歌曲《梦影仰韶》;先后共邀请了美国、俄罗斯、韩国、瑞典、克罗地亚、澳大利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的友好、经贸、教育、文化方面14个访问团组共100余名海外经贸、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海外华商侨领,前来我市进行文化、教育、经贸、高新技术等领域实地考察、交流合作、投资洽谈。去年特博会期间,邀请服务上级部门领导、外宾、海外华商、商贸采购团组共6批、45人,其中有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苏丹等国大使馆参赞、外商、侨商,分批参加了产品展览、合作论坛、采购洽谈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通过广泛邀请外宾华商参会,充分展现和提升了“两大节会”活动的国际化和开放度。
(五)依法贯彻实施“一法一办法”,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我们始终围绕依法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这一主题,切实抓好舆论宣传、执法监督、服务保障等环节,确保“一法一办法”顺利实施。及时把“一法一办法”纳入“六五”普法规划,作为各级政府和涉侨部门法制宣传的重要内容,列入干部培训计划,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侨法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树立依法护侨意识,为实施“一法一办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市区康乐瑞景小区(困难归侨经适房小区)设立侨法宣传角,制作了“一法一办法”墙体喷绘,印制《涉侨法规政策选编》1000册,免费向归侨侨眷、社区群众发放,购置涉侨书籍、光盘,配备4台电脑,供小区归侨侨眷浏览侨网、查阅资料,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该小区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我市外侨、教育、人社、公安、财政、税务等部门协同配合,全面落实归侨侨眷子女接受教育、就业、社会保险、税收优惠和华侨回国定居、出入境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和惠侨政策,将河南恒翔律师事务所确定为“归侨侨眷法律维权服务中心”,免费为归侨侨眷提供法律援助,提高归侨侨眷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了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六)进一步加强海外交流与联络,对外交往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充分利用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平台,连续多年分11批向日本北上市选派研修生进修学习,学成归国25人,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去年和韩国东豆川市签订了互派研修生合作协议,纳入外交部交流计划,我市选派的人员已完成交流研修任务回国;促成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与韩国东豆川市青少年培育协会跆拳道培训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积极与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塞拉利昂、南非、巴西、印尼、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20余个华人华侨社团和中资企业建立定期联络制度,随时为海外华人华侨“两栖创业”创造机会和条件,目前已在矿产开采、农产品出口、商贸合作、文化交流、合作办学、人才培训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我们严格按照规定和协议管理海外慈善机构、华人华侨社团的捐赠资金,积极与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加拿大河南同乡会、巴西河南同乡会、新西兰河南商会等慈善机构和社团开展友好往来,巩固了稳定的互信关系,建立了长期引资助教合作机制。三年多来,已确定在卢氏、灵宝、陕县、渑池4县(市)的山区捐资支持农村中小学(14所)、卫生院(1所)基础设施建设,共接受捐赠人民币320万元,加快了教学医疗条件改善步伐,为我市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七)大力实施归侨侨眷关爱工程,困难归侨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我们把关爱归侨侨眷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如一对这一群体给予特殊照顾。坚持每年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不定期去看望特困、生病老归侨,对病故归侨和侨眷的亲属送上慰问。积极做好归侨、侨眷下岗人员再就业工作,我市每年从归侨侨眷中挑选2名参加省组织的“归侨侨眷下岗再就业培训班”,实行学费、餐费、住宿费和教材费全免,全市共有12名归侨侨眷先后参加了培训,顺利实现了再就业。我们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将市中医院命名为“三门峡市归侨定点医院”,为归侨侨眷就医开辟“绿色通道”,制作了《归侨侨眷就医诊疗卡》,医院对持卡人就医给予减免费用优惠,解决了归侨侨眷的“看病难”问题。2011年春节前夕,省、市领导慰问老归侨时,看到市区大多老归侨家里还是两三代人居住一套破旧的小房子,生活非常困难又无力购买新房,市政府主管领导及时把这一情况进行了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市政府外侨办与市住房城建局认真研究经济适用房的有关政策,本着为归侨办实事、办好事和特事特办的原则,制定针对性措施,尽快解决老归侨的住房困难。市住房城建局与市政府外侨办通过自愿报名、严格筛查,在2010年度建设的经济适用房中挤出21套房源提供给了老归侨,一次性集中解决老归侨的住房困难,让归侨能够老有所居、安享晚年,省政府外侨办将这一经验在全省推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上多次点名表扬三门峡的做法。目前,这批归侨已经办完手续,年内全部入住后,全市归侨的住房条件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由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省政府外侨办及时给予了具体指导,市政府外事侨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外事侨务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由于我市是侨务资源小市,侨务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利用侨务资源招商引资引智工作比较滞后,侨资企业少,吸引海外高层人才少;港澳事务和友协工作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机构和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外事侨务系统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服务质量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努力,尽快加以解决。
四、今后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对外事侨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从国家战略高度把握和看待外事侨务工作,按照全市总体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实施“四大一高”战略,突出“开放、转型、合作、实干”,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外侨工作,切实抓好“两大服务”,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严格执行规定,确保中办发〔2013〕16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全省进一步规范外事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牢记“外事无小事”,严格按照“六对”(对事、对口、对点、对路、对数、对规)的要求,规范外事管理工作,切实控制出访总量,提高出访质量和实效,做到务实节俭,通过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制度、切实有效的问责制度、合理的公示制度、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把因公出国管理和服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二)站位工作全局,在抓好“两大服务”上下功夫。必须坚持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稳妥处置各种涉外事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服从服务好国家整体利益和外交全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从服务市领导出访到接待外侨团组,从友城交往到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络,都要与全市重大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三)围绕全市中心,在服务重点工作上求突破。要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结合外事侨务工作实际,认真谋划新举措、新办法,务求在重点工作中取得新突破。继续做好服务“两大节会”活动,落实总体方案,丰富活动内容,努力在国际化上求突破;积极联合黄河金三角地区三省四市外事侨务部门,抢抓海外华人华侨“两栖创业”新机遇,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切实在招商引资引智上求突破;充分利用国家级(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全国友协主办)、省级(省政府外侨办、省友协主办)活动平台,依托五大产业集群,支持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加快侨商产业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上求突破;围绕商务中心区建设,整合涉外资源,突出重点招商,力争在涉外城市综合体建设上求突破。
(四)深化交流合作,努力扩大三门峡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发展友城关系,通过多渠道开展友城间的经贸往来、教育合作、青少年互动体验、文化交流、姊妹学校等活动,扩大三门峡在友城所在国的影响力;积极发挥国外民间机构和华人华侨社团的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我市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切实提高全市社会各界的开放度。配合市委宣传部,加快建设三门峡外宣英文网站,打开一个让世界了解三门峡、让三门峡走向世界的新窗口。
(五)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好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一法一办法”宣传力度,强化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和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全社会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自觉性。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一办法”,全面落实法律、法规中对归侨侨眷享有的优惠和照顾,切实帮助解决归侨侨眷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依法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四侨联席会议制度”,分析研究侨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视涵养侨务资源,不断强化联谊、服务、引导功能,汇集侨智,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切实把他们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
(六)加强自身建设,为做好外事侨务工作提供保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与全市开展的“三治三促”活动相结合,认真查摆和解决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完善县级外事侨务工作机构,调整充实力量,配备软硬件设施;积极筹备成立市友协、市海外交流协会、市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市翻译协会,发挥政府外事侨务工作机构与涉外侨界社团组织的联动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意识,规范管理程序,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全市外事侨务队伍的整体层次和工作水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近几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市政府外事侨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今年9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专题调研和实地视察,对外事侨务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今天,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又专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外事侨务工作情况报告,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诚恳听取各位委员的审议意见,认真进行梳理,制定整改方案,尽快落实到位,努力开创外事侨务工作新局面,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阅件]

关于三门峡市外事侨务工作开展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

   根据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和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安排,我们组织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的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郑泽中的带领下,于9月3日至4日先后深入开发区龙来纺织器材厂(台资)、市区康乐瑞景困难归侨经济适用房小区、丹尼斯百货(台资)、蓝雪集团(港资),渑池县洪阳镇初级中学和崤店小学港胞资助学校等地,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现场咨询、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比较全面了解了我市外事侨务工作实际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外事侨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外事侨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外交方针政策和侨务法律法规,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依法保护侨胞、港澳同胞合法权益,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引智新平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外事工作开展情况
1、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做好涉外服务。一是把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摆上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坚决贯彻中央外交方针、政策,自觉服从服务中央对外战略部署。2011年旅游节期间,我市举办的“全球十大著名河流对话黄河”国际论坛,邀请俄罗斯、美国、巴西等八个世界主要流域所在国驻华使节和世界旅游组织驻华代表等20多位政要出席;积极通过海外华人华侨和驻外中资企业联络,先后邀请了塞拉利昂、克罗地亚、苏丹等国驻华大使和政要访问我市,努力把地方外事侨务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国家外交资源,有力地服务国家对外关系大局。二是聘请外事顾问。市政府高度重视外侨工作,专门聘请中国驻巴基斯坦、匈牙利原大使张春祥为外事工作顾问,为我市外侨工作提供咨询服务。三是强化因公出国(境)管理。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因公出国管理与服务,认真做好出国计划申报、出访活动安排、行前教育、团组出访报告上报、出访成果督促检查等工作,抓好规范服务和跟踪落实。
2、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涉外活动。一是利用“两大节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近两届我市国际黄河旅游节,先后邀请了美国、俄罗斯、韩国、瑞典等14个访问团(组),共100余名海外经贸文化界知名人士和华商侨领,前来我市进行文化、教育、经贸、高新技术等领域交流合作、实地考察、投资洽谈。去年特博会期间,邀请有关国家大使馆参赞、外商、侨商,共6批45人,参加了产品展览、合作论坛、采购洽谈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节会活动,充分展现和提升了我市的国际化开放程度,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二是利用出访时机,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先后组团参加第十六届中日韩友城大会和第六届“北京—东京”论坛;成功举办了“仰韶文化欧洲行”大型系列推广活动,在欧洲文化的中心城市巴黎、伦敦等地产生了强烈反响。我市与克罗地亚萨柏克市签署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书,促成河南骏通车辆公司引进英国多轮驱动公司先进技术;出访瑞典,双方就推动仰韶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和促进中瑞文化交流达成共识,瑞典友好人士特意向仰韶文化博物馆赠送了一批百年前反映中瑞文化交流的珍贵历史资料;出访俄罗斯,促成了农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我市优质苹果出口俄罗斯,打入高端市场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三是利用自身优势,突出经贸合作,搭建对外招商引资引智新平台。在接待重要外事侨务团组时,突出经贸合作内容,先后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重大对外活动,举办了我市与克罗地亚萨柏克市经贸合作交流会、三门峡“走进非洲”经贸合作恳谈会、中缅企业家合作交流座谈会、海外知名华商走进三门峡等重大活动,与我市重点企业、经贸界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洽谈,为中外企业合作创造了条件。
3、进一步加强海外联络,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和民间交往互动进一步深化。一是全方位推进我市与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我市先后与国外建立5个友好城市和3个友好关系城市。其中与日本北上市建立了教育、文化、农业合作,连续多年分11批向日本北上市选派研修生进修学习,学成归国25人,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与韩国东豆川市建立的青少年文化交流和4对姊妹学校已经成为全省深化友城合作的典范。去年又和韩国东豆川市签订了互派研修生合作协议,并纳入外交部交流计划,目前我市选派的人员正在进修之中。二是不断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的联系。积极与英国、南非、巴西、新西兰等国家20余个华人华侨社团建立定期联络制度,随时为海外华人华侨“两栖创业”创造机会和条件,目前已在矿产开采、农产品出口、商贸合作、文化交流、合作办学、人才培训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三是严格按规定和协议管理海外捐赠资金。积极与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和福慧慈善基金会、加拿大和巴西河南同乡会、新西兰河南商会等慈善机构等社团开展友好往来,巩固了稳定的互信关系,建立长期引资助教合作机制。3年多来共捐资320万元,确定捐建农村中小学14所、卫生院1所,对改善我市农村教育卫生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侨务工作开展情况
1、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共有侨务工作对象10000余人,其中海外华人华侨5000余人,分布在法国、澳大利亚、印尼、香港等3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归侨侨眷5600余人,其中老归侨有35户36人。有侨(港澳台)资企业6家,行业主要分布在纺织器材、印刷制版包装、食品制造与深加工、百货经营等领域,其发展行业为工人密集型产业,为我市税收、工人就业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市与20余个海外华人华侨社团、7个慈善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
2、积极宣传侨务法律法规,营造知法守法浓厚氛围。坚持把侨务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规划,作为各级政府和涉侨部门法制宣传的重要内容,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普法教育,树立依法护侨意识,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在康乐瑞景小区(困难归侨经适房小区)设立侨法宣传角,制作了侨务法律法规墙体喷绘;印制《涉侨法规政策选编》1000册、购置涉侨书籍、光盘,免费向归侨侨眷和社区群众发放。
3、认真落实侨务法律法规,保障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在保障好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上,市政府外侨、商务、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财政、税务等部门,全面落实归侨侨眷在投资办企业、教育、就业、社会保险、税收和华侨回国定居、出入境等优惠政策和规定;市司法行政部门将河南恒翔律师事务所确定为“归侨侨眷法律服务维权服务中心”,免费为归侨侨眷提供法律援助。
4、大力实施关爱帮扶工程,改善困难归侨侨眷生活。一是解决生活补助。针对我市老归侨生活比较困难的现状,市政府按照有关规定落实了11名困难归侨生活补助,每年发放生活补助8万元。坚持每年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经常看望特困、生病老归侨,对病故归侨和侨眷的亲属送上慰问;二是解决医保难题。2009年针对个别老归侨医保无着落,按照规定为10名困难企业老归侨一次性缴纳了10年医疗保险金,彻底解决了老归侨的医保难题,并将市中医院命名为“三门峡市归侨定点医院”,开辟“绿色通道”,解决归侨侨眷“看病难”问题;三是解决住房问题。针对老归侨生活困难,许多家庭还是两三代人居住一套房子,又无力购买新房的情况,根据经济适用房的有关政策,在市区康乐瑞景经济适用房小区挤出21套房源一次性集中解决全市老归侨的住房问题。还在小区内配备4台电脑,供小区归侨侨眷浏览侨网、查阅资料,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批归侨年内有望全部入住。省政府外侨办将这一经验在全省推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多次表扬宣传三门峡的经验,该小区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市政府及外侨部门通过努力,我市外事侨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我市外侨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对外交流深度广度还不够。目前我市对外交流力度和水平跟以前相比虽然有很大的提升,但交流深度广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外产业对接、出口、高新技术引进、旅游等方面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外国友好城市建立的相对较少。
(二)侨情资源掌握不够。目前我市掌握比较清楚的归侨侨眷是1968年12月31日以前老归侨,新形势下由于侨情变化快,信息资源掌握还不够全面。
(三)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这次调研中发现,台资企业丹尼斯百货入驻三门峡以来,一直受到停车问题的困扰,大中海承诺的地下400个停车位,迟迟未施工;店前广场太小,非机动车无法停放,占据道路,造成交通拥堵;与城管部门收取的店前停车费纠缠不清,这就影响了丹尼斯百货正常经营环境。另外,侨(港澳台)资企业少、规模小,利用外资的重点和规模不够。
(四)外侨部门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市级外侨部门人员偏少,县级外事侨务工作机构不够完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服务质量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对外务实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外事工作,有利用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扩大三门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三门峡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市产业方面的优势,寻求与我市经济关联度高的友好城市进行深化合作,促进我市对外产业对接、出口、高新技术引进、旅游、文化等方面合作,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着力走好“请进来、走出去”两步棋,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提高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二)搞好侨法宣传侨情普查,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做好侨务工作,有利于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借侨引资引智发展经济,有利于在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搞好侨务工作。在对归侨侨眷法律法规的宣传、侨情的普查下功夫。多宣传和落实好归侨侨眷法律法规对归侨侨眷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出境、社保、因难救助、子女升学加分等;认真做好侨情普查,要注重发挥县级政府的作用,把我市侨情分布情况、人数等方面信息统计好,建立信息平台,进一步涵养侨务资源,把归侨侨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
(三)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尽快解决好台资企业丹尼斯百货经营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针对我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侨资企业现状,要按照下步工作打算,在加快侨商产业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上求突破;围绕商务中心区建设,整合涉外资源,突出重点招商,力争在涉外城市综合体建设上求突破。要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与我市有联系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地区上。
(四)加强外事侨务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新水平。随着我市“四大一高”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涉外活动的逐步增多,全市外事侨务工作量不断增加,自身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针对各县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县级外事侨务机构,配优人员,建立完善的侨务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积极筹备成立市友协、市海外交流协会、市翻译协会,建立翻译人才库,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开创我市外事侨务工作新局面。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产业转型
升级、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作
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情况的工作报告,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市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制定整改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一高两化”为方向,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努力推动各个产业“链条式”纵向拉到终端、“集群式”横向拓到最宽。坚持围绕黄金及有色金属加工、铝工业、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科技创新转变。着力抓好中原黄金冶炼厂整体搬迁升级改造等33个项目,提升黄金工业科技含量,增强我市黄金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抓好戴卡公司年产400万只汽车轮毂、同人铝业年产30万吨铝合金铸造及深加工、河南煤化集团铝合金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华晟铝业年产6000万件高档炊具等32个铝精深加工项目,不断拉长我市铝产业链条,推动氧化铝、电解铝就地转化;着力抓好开祥化工9万吨1,4-丁二醇和10万吨PBT、义煤综能1000万方煤制气和30万吨乙二醇等项目,继续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
(二)加快推动高新产业规模化。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在壮大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积极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量、扩大规模。近一个时期,将加快实施速达纯电动汽车、骏通年产5万辆专用车、中原量仪年产2万套冰箱智能测控仪器等6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27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有效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式发展;努力抓好金源朝辉铜业年产10000吨压延铜箔、康平光电年产1600万片多层膜系导电玻璃、鸿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00万平方米环保型覆铜板等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的新材料等18个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使我市新材料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有力推动我市高新产业的规模化进程。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一)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市政府将进一步明确工业和信息化建设方向,坚持工业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重点放在促进工业现代化发展、推广普及各类信息化应用,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坚持统筹规划和部门协调运作,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工业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导扶持,注重实效,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和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对信息化工作宣传培训力度。拓展培训渠道,依托协会、电信运营商、软件运营商,抓好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宣传工作。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多层次、多领域宣传信息化工作,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营造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立政府与市民网上互动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务效能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三)强力抓好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打造了一批领军企业和示范点。三门峡缘份果业有限公司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确定为第一批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河南省企业信息化水平二级企业。下一步,我们将在铝、黄金、能源、煤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速推进“两化”融合,积极探索企业“两化”融合新模式。抓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重点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研发、内部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等,为各行业企业提供标杆、示范和样板。根据不同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发展层次和路径流程,探索精细、精准、深度融合的企业“两化”融合模式,推进信息化在行业的深度应用,打造不同行业“两化”融合领军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快信息化的集成与协同。同时,加快数字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确定三门峡产业集聚区为信息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园区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使产业集聚尽快达到创建省级数字化示范产业集聚区要求。
(四)认真执行落实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为加快我市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转化,提高信息化竞争力,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市政府将进一步落实好上级的有关政策,研究制定我市扶持和鼓励“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在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支持;加强协调,力争早日设立我市“两化”融合专项扶持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力度,选准切入点,与其他措施相配合,扎实有力地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推进方式,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三、建立健全工作措施,为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易操作的激励政策。出台了《三门峡市工业十快企业评选及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工业增长速度;出台了《三门峡市工业十大技改项目评选及奖励办法》,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出台了《鼓励工业企业优先使用本地产品的奖励办法》,引导企业使用本地产品,增强工业增长动力;出台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切实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市财政将安排资金800万元,用于奖励高成长性企业和重大技改项目。
(二)完善工作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推动企业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银企对接机制,定期开展对接活动,投资50万元建设我市金融机构与企业互动的融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政企联动、银企联手、银担合作与小贷互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开展产销对接,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困难行业解困和畅销产品扩产。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把改进服务、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扶持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创造公正的执法环境,对企业和客商反映的乱作为、不作为等问题严肃查处;创造高效的办事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办事规程,限时办结、按时答复,对一些部门不按规定办理的,严厉追究部门领导的责任;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为企业创造宁静工作日制度。
总之,我们将以此次市人大审议为契机,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进一步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作出更大的贡献。
特此报告。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审议意见办理
情况的报告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我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工作报告,对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落实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工作改进。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工作认识的建议
把科技创新意识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科技创新亮点,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和信息渠道进行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科技工作的认识和对“一高两化”发展的关注支持。
(一)宣传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积极组织动员全市科技系统学习全省科技创新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积极筹备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了全市科技局长座谈会,研究安排R&D投入、高企培育、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一高两化”等重点工作。
(二)贯彻宣传培训科技政策。组织知识产权、农业科技、创新方法等各类培训班十余次,培训各类科技人员2000人次。多次参加市广播电台节目,宣传科技政策,普及科技知识。
(三)重奖科技工程。各县(市、区)相继召开科技大会,出台加快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三门峡市财政拿出100万元设立“白天鹅”奖,将在全市科技大会上对科技领军人物和企业家进行重奖。
二、关于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坚持抓平台、抓载体、抓服务体系,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在高成长性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筛选推荐了义腾科技、新大牧业、金地杜仲等6家企业申报省级工程中心,力争今年新建省级中心2-3家,全市达到23家。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以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实施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推进工程,优先在集聚区布局工程中心、实施重大项目,不断提升集聚区产业总体创新水平和竞争力。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已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和渑池产业集聚区已成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义马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
(三)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正在积极筹建三门峡科技大市场建设,努力打造辐射黄河金三角地区集资源整合、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支持、合作交流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今年全市共有8家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了22家,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实现翻一番的目标。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到29.3%,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出近20个百分点。
三、关于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提供自主创新保障的建议
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有效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科技投入,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快增长。
(一)加大财政投入。今年在控制各类财政预算支出零增长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较上年增加预算34%,力争到2015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省定2%的标准。
(二)引导企业投入。今年以来,争取上级各类科技经费3500万元,落实高新企业税收优惠、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国家科技优惠政策和《十条意见》提出的发展措施,认定19个企业100多个科技研发项目,加计扣除资金1.2亿元左右,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三)开展银企合作。征集24个企业共5.6亿元的科技融资需求项目,推荐进入省科技厅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项目库,与河南宝信民营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浦发银行郑州支行合作,开展民营科技企业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目前已确定首批融资意向4500万元,位居全省第一位。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落实政策,引导各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快新上高新技术项目,强化科技研发投入,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达到1.6%省定标准。
四、关于加强科技开放,壮大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议
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开放合作工程,着重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不断壮大自主创新型人才队伍。
(一)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以组织实施好日本花甲项目为依托,今年以来先后邀请小林良次、小林敏、佐佐木省、塩崎三郎等4位日本专家来三门峡,在蔬菜、果树、花卉等产业方面进行技术指导交流,并达成了长期合作交流协议,为三门峡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搭建了新的科技合作平台,得到了科技部有关领导的肯定。
(二)稳步推进院士工作站认定。积极组织申报河南省化工设备院士工作站和河南省地质勘查院士工作站,为引进高端智力资源、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构建了新的有效载体。
(三)不断丰富科技合作模式。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推动有关项目的产业化,促进关联产业的集群发展。近期我市将组织赴外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生物工程产业园建设经验,加强与其他地市的科技交流合作。
(四)加强科技引智工作。以“崤函人才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组织实施好国际合作、科技特派员、科普传播工程项目等人才合作项目,引导支持企业人才引进;组织好科技招商,通过招商项目载体,做好引智工作。目前,我市已与117个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技术合作,引进中高级人员535人次,实施科技项目148项,解决技术难题446个,转化科技成果116项,开发新产品206个,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1099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以人大审议为契机,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抓好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推动“一高两化”发展,为全面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作出更大的贡献。
特此报告。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农民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
工作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审议意见书第13号)收悉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明确由市农业局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建议逐条落实,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
(一)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市、县两级政府积极出台政策,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近三年来,全市各级财政直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共600余万元,市金融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各类贷款累计2.8亿元,市工商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开辟了“绿色通道”,市税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的农产品和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等免征增值税。
(二)强化典型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已报批国家级示范社1家、对省级示范社14家进行动态监测,实行优胜劣汰,已淘汰2家。全市已形成以灵宝宝地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灵宝五道源果树专业合作社、渑池仁村坻坞贡米专业合作社、陕县龙跃农民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卢氏惠农桑蚕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示范典型。
(三)健全管理机构。市政府成立了三门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农办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今年以来,市、县分别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财会人员等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得到受训人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关于家庭农场方面
(一)合理确定家庭农场规模。结合我市“五山四岭一分川”的特殊地貌和特色农业占比较大的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家庭农场的合理规模,即每户家庭农场面积应在50亩以上。
(二)研究制定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农业局与市工商局通过认真研究,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确定了我市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的条件、程序、优惠政策等,有力地促进和规范了全市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发展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以来,全市家庭农场发展态势良好,截止9月底,已登记注册60家,初步涌现出以陕县张茅乡西坡脑村庞振杰烟叶农场、义马市东区办事处孙忠贵凤凰山家庭农场、渑池县英豪镇英西村仰韶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一批家庭农场示范典型。
三、关于扩大规模经营方面
(一)产业发展坚持高标准、高档次、高水平的原则,采取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方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标准果园、养殖小区、设施农业等特色精品农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新格局,促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二)产业化经营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按照“专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和“集聚、集约、集群”的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以“一高一低一分红”为核心,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按照“七个基本条件”,加快家庭农场的培育和认定。
四、关于土地流转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目前,已建立县有土地流转指导中心、乡有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有土地流转服务站(信息员)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二)规范流转合同。目前,除个别零散户在土地流转中存在口头协议、简要协议外,全市5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都已基本签订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
(三)培育典型推广经验。目前各县(市、区)均有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典型,如河南省雏鹰农牧公司、灵宝市五亩乡的金源烟叶合作社、义马凤凰山家庭农场等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研究制定实施办法。为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市政府出台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三政〔2012〕76号),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构建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已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情况,加快研究有关政策措施,完善农民的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向经营主体集中。
五、关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方面
下一步,将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发展以下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310国道沿线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带。310国道横贯我市市区及义马市、渑池县、陕县、灵宝市城区,该区域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利设施完备,自然光热资源充足,市场需求旺盛,宜重点发展高档日光温室和中小拱棚设施,围绕城市供应,以生产无公害蔬菜、瓜果、花卉等为主。同时大力开发设施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
(二)南部浅山区越夏设施蔬菜产业带。该区域海拔高度在800—1200米,小气候条件优越,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远离城区,宜重点发展大棚越夏设施蔬菜,生产7—11月份淡季西红柿、甜椒等蔬菜品种,供应南方市场。
(三)设施食用菌鲜品生产区。主要在陕县张村、菜园、张汴等乡镇和湖滨区会兴、交口等乡镇,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各种设施,丰富食用菌栽培品种,搞好市区供应。2013年全市要建成10个百亩以上的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园,2015年建成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园20个以上。
总之,我们将以此次人大审议为契机,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为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作出更大贡献。
特此报告。

关于提请任免李永正等2位同志职务的议案

——2013年10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四十四条和《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第十三条之规定,现提请:
免去李永正同志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职务;
任命吴金鹏同志为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请予审议。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赵海燕  
2013年10月21日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
拟任命人员表态发言摘录

吴金鹏

    今天,我作为市政府金融办主任的拟任人选,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感到由衷的感激和荣幸。两个月前,我通过公选到三门峡市工作,是组织关怀和人民信任的结果。如果这次提名能够获得通过,我将以此为起点,以此为动力,进一步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力争履行好各个方面的工作职责。
(一)始终坚持学习,提高履职能力。我将把学习当作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坚持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努力提升把握全局、审视度势、遵循规律、谋划长远的能力。自觉把金融办的工作放置于全市的大局中来认识、来思考、来运作,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和支撑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尽到更多的责任。
(二)扎实开展工作,做好金融服务。我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经济金融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扎实做好金融服务。围绕全市经济工作重点,着力引进金融机构、繁荣金融主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服务创新、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着力发挥沟通协调作用,扩大金融规模,增加金融供给。着力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优化金融生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坚持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形象。我将按照组织的要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之风,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清正做人、拼命做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创造良好业绩,树立良好形象,以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
(四)自觉接受监督,提升服务效能。新的岗位上,我将按照法律法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思想,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指导,加强与代表的沟通联系,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建议。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己任,切实转变作风,切实改进工作,切实优化服务,切实提高效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各位领导,无论这次提名能否通过,我都将一如既往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加倍努力、干好工作。最后,对各位领导的信任和支持再次表示衷心地感谢。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

(2013年10月23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决定免去:
李永正同志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职务。
决定任命:
吴金鹏同志为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
出、缺席人员名单

出席人员
主 任:王建勋
副主任:肖群兰  张朝红  吕均平  裴富平
秘书长:杨治安
委 员:上官卿  王永利  王永胜  卢夏慧  庆志英  严汉英  杜宗文  李怀国
             李述勇  杨岱平  杨绍华  宋中魁  宋海军  张    劲  张志鹏  张高山
             张淑敏  张鹏飞  武跃峰  尚    正  赵节跃  赵跃进  钱随章  靳跃军
缺席人员
副主任:孙宗会  李宝洲
委 员:张廷善  张桂珠  陈治华  钭正刚  高九思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
列席人员名单

牛兰英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武民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
张建军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辛建仓 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
李志增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栓军 义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鸿杰 渑池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郭永和 湖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金庄 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世强 灵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贵生 卢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赵 勇 市人大代表
尚 捷 市人大代表
王明让 市人大代表
马福珍 市人大代表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干部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次会议

   2013年11月1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会展中心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勋主持会议,副主任孙宗会、肖群兰、张朝红、吕均平、裴富平,秘书长杨治安及23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听取表决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请关于补选王小洪同志为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议案。
正市长级干部、市公安局局长崔保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鹏,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志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邱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表列席了会议。

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会议提请关于补选王小洪为河南省
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议案

——2013年11月1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按照省人大豫人常选〔2013〕9号文件《关于补选王小洪同志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的通知》精神,经主任会议研究,提名补选省政府省长助理、党组成员,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王小洪为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占用省直出缺名额),请予审议。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2013年10月31日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出、缺席人员名单

出席人员
主 任:王建勋
副主任:孙宗会  肖群兰  张朝红  吕均平  裴富平
秘书长:杨治安
委    员:王永利  王永胜  卢夏慧  庆志英  严汉英  杜宗文  李述勇  杨岱平
                杨绍华  宋中魁  宋海军  张    劲  张志鹏  张淑敏  张桂珠  武跃峰
                尚    正  陈治华  赵节跃  赵跃进  钱随章  靳跃军  高九思
缺席人员
副主任:李宝洲

委    员:上官卿  李怀国  张廷善  张鹏飞  钭正刚  张高山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列席人员名单

崔保连 正市长级干部、市公安局局长
陈 鹏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志增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邱 恺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干部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