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公报 > 内容
三门峡市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号公报
发布日期:2015-01-29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目录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四次会议(1)
  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市人民政府儿童免疫工作情况的评议意见(1)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市人民政府儿童免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李宝洲(3)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儿童免疫工作情况的报告梁智斌(7)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10)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段建民(12)
  关于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15)
  关于提请崔保连等二位同志职务任免的议案赵海燕(18)
  关于提请任免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职务的议案邱恺(19)
  在市人大常委会上的表态发言王峰(19)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20)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出、缺席人员名单(21)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列席人员名单(21)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五次会议(22)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将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统贷统还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的决议(22)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将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统贷统还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赵海燕(23)
  关于将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统贷统还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议案有关情况的汇报宋跃(23)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的决议(25)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情况的报告王峰(26)
  关于我市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30)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经济转型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33)
  关于我市经济转型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刘会林(34)
  关于经济转型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40)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出、缺席人员名单(41)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列席人员名单(42)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四次会议
  
  2014年4月23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国际文博城会展中心举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勋主持会议,副主任孙宗会、肖群兰、张朝红、李宝洲、裴富平和秘书长杨治安及24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学习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第八至十章;对市人民政府儿童免疫工作进行了工作评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审议表决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商议通过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建议议程。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振清,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明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志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邱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列席了会议。
  
  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对市人民政府儿童免疫工作情况的评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宝洲作的《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市政府儿童免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儿童免疫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在认真评议的基础上,进行了评议表决。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31人,25票满意、4票基本满意、2票弃权,评议为满意档次。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对儿童免疫工作高度重视,措施有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儿童免疫工作力度。儿童免疫工作从手工录入、查询发展到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冷链系统逐步完善,管理规范严格,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有效控制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极大的保护了儿童身体健康,收到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干群的高度称赞。
  会议认为,市政府儿童免疫工作仍有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宣传面不够广泛深入。由于儿童免疫工作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一些群众对儿童免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在偏远乡村、人员流动频繁地区比较薄弱,主动配合意识相对较差,“重治轻防”的观念依然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免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基层防保队伍素质不高,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目前,从整体情况来看,全市儿童免疫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人员老化、待遇偏低的状况,特别是大多数村医无学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难以承担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加之他们的劳务报酬低、养老等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配套经费难以及时落实到位。预防接种是公共卫生的一项最基本的卫生服务,作为国家新医改项目免费享有。调查中发现,个别地方由于财政紧张,儿童免疫配套经费不足,上级经费没有及时下拨到位,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劳务补助未能及时兑现,一些基础设施老化和人员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影响了儿童免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是流动儿童管理难。一些家长流动性大,职业比较繁杂,住所不固定,获得信息的途径少且不准确,造成一些儿童未能及时接种或漏种。另有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长东躲西藏,隐瞒实情,致使计划外出生儿童难以摸清底子,不能及时接种,成为免疫空白。另外,地区间接种日期不统一,也影响了儿童疫苗接种。
  针对以上问题,会议建议:
  一是加大儿童免疫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儿童免疫已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是为民利民的事情,一定要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主动配合,才能确保接种率的大幅度提升。市政府一定要把儿童免疫工作放到与国家其他法律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宣传册、宣传栏、网络等形式,广泛深入和持之以恒的进行宣传,引导群众自觉接受免疫。
  二是增强部门协作,加强特殊人群儿童的管理。特殊人群儿童的免疫问题是免疫工作的薄弱环节,应加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落实工作职责。要克服接种任务重,人力不足的现象,与相关机构合作对流动儿童进行专项登记,形成多层面、多结构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模式,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特殊人群的适龄儿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接种。
  三是妥善处理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属于药品,接种时因个体差异难免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熟悉、理解接种免疫知识和重要性,自觉主动接受免疫。同时,各级疾控机构、接种门诊要严格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度,严格冷链运转和疫苗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力争把疫苗接种后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并妥善处理好发生的疫苗异常反应补偿问题。
  四是切实加强儿童免疫工作队伍建设。一方面,有计划地对基层防保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和进修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尤其是要加大儿科医疗知识,医疗技术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婴幼儿接种禁忌症和出现异常反应的紧急救治,努力建成一支完备的儿童免疫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落实好儿童免疫配套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同时,要增加基层防保人员的报酬,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保障新形势下儿童免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办理情况于3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4年4月28日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对市人民政府儿童免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4年4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工作组组长李宝洲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儿童免疫工作调查组的委托,向本次常委会作儿童免疫调查报告,请予审议。
  一、调查组开展的工作情况和主要调查意见
  (一)调查组开展的工作情况
  根据《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四月份对市政府儿童免疫工作情况开展调查,按照专项工作调查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我们对市政府儿童免疫工作开展了动员、调查、问卷等有关方面的工作。
  第一,成立了儿童免疫专项工作调查组。根据调查议题,调查组组长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宝洲担任,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为成员,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全面配合、协调组织这次调查工作。
  第二,3月份,调查组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县(市)、区发出儿童免疫工作调查的通知,制定了方案细则,要求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按照通知精神,精心组织好这次调查工作。
  第三,3月25日,调查组在市疾控中心七楼会议室召开了动员大会,市政府主管副市长王振清和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教工委主任和县(市)、区卫生局局长,业务科长,市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科级以上干部,市区八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等6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公布热线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向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截止目前,已接听各类电话20余次。
  第四,进行问卷调查。经过认真研究讨论,设计了《调查问卷表》,对我市当前防疫工作的满意度、预防传染病的方法、疫苗接种程序、补种情况、接种证的办理、免费疫苗等10项内容。通过动员会现场和卢氏县、湖滨区汇报会现场、实地查看乡、村卫生所台账、委托其他县市等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480份。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统计情况来看,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7.5%。其中,对我市儿童打防疫针工作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7.5%;有99%的人知道打防疫针是预防传染病的最好方法;能说出三种以上免费疫苗的占95.5%;有97.5%的人知道每种疫苗都有接种程序;知道小孩因发热或腹泻没按时打防疫针,病好以后应补种的占100%;有96%的人知道接种疫苗时需要携带预防接种证;知道打防疫针/吃“糖丸”对孩子有好处的占100%;有97%的人知道孩子打第一针疫苗后需要办理预防接种证;有99%的人知道孩子出生以后需要打防疫针;有97.5%的人知道孩子入托入学要检查接种证。从上述分析情况来看,10项调查内容的合格率全部达到了95%以上,说明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儿童免疫工作高度重视,措施到位,取得了可喜成效。同时,也说明儿童免疫的宣传和投入力度仍需加大。
  第五,认真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和召开座谈会。3月下旬,我们分别听取了三门峡市政府、卢氏县政府、湖滨区政府对儿童免疫工作的汇报,并与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各界群众、分管领导及被调查单位所属机关、基层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调查组还对卢氏县和湖滨区的四个乡镇卫生院、八个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机构调查,认真察看了预防接种信息资料、疫苗出入库登记记录等,详细了解当前儿童免疫政策落实、疫苗接种管理、信息化建设、群众满意度等情况,我们还委托义马市、渑池县、灵宝市、陕县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各界人士进行检查调查和问卷调查,并写出书面报告。
  (二)主要调查意见
  调查组通过听取报告、实地查看、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形式进行调查,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和综合分析,调查组成员一致认为:
  市政府对儿童免疫工作高度重视,措施有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不断持续加大儿童免疫工作力度。儿童免疫从手工录入、查询发展到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冷链系统逐步完善,管理规范严格,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有效控制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极大的保护了儿童身体健康,收到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干群的高度称赞。
  二、市政府对儿童免疫开展的主要工作
  市政府对儿童免疫开展的主要工作,可概括为“四个大力”和“四个注重”。
  (一)“四个大力”
  一是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市政府结合“4.25儿童免疫宣传日”活动,通过各级新闻媒体、三门峡电视台、三门峡日报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儿童免疫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在预防接种门诊处公示扩大国家儿童免疫疫苗的品种、程序、接种对象等内容,使广大群众了解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力支持儿童免疫工作。
  二是大力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儿童免疫工作主要依托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市政府投资83万元对全市所有乡级以上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按照一个行政村建一个卫生所的要求,每个行政村投入2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增添必需的医疗设备,在实施新医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先安排村医的劳务补偿经费,巩固了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建立了较高的免疫屏障。
  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水平。随着疫苗接种种类增加,判定适龄儿童是否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审核卡证册的工作量明显增大,为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工作质量,市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现了免疫工作信息化管理,产科接种点通过信息化建设,使每名儿童出生即建立预防接种信息化档案,为适龄儿童按时接种提供了方便。
  四是大力配合,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均建立了政府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财政部门每年为儿童免疫工作安排专项资金;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积极配合预防接种单位开展未接种和未全程接种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公安部门和计生部门及时向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本地出生儿童以及流动和暂住儿童底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强化疫苗质量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
  (二)“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质量。通过岗前培训,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强化监督管理,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操作规范、服务热情、家长满意的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打造了疾控机构服务的形象窗口。一些接种门诊,为减少孩子打针的恐惧心理,专门购置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图书、电视机、DVD播放动画片,张贴了活泼可爱的卡通漫画,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轻松温馨的环境,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二是注重提高疫苗接种率。全市所有接种门诊每年开展12次冷链运转,分别实行了日、周、旬接种,村级接种点实行了月运转,做到预防接种有计划、有方案、有接种底册、有领发疫苗记录、卡证册表填写真实、完整、规范一致。严格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对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儿童,由学校督促家长带领儿童到各接种点进行补种。建立接种率分析与预警通报机制,全面开展麻疹、脊灰等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提高了疫苗接种率。
  三是注重做好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按照国家相关监测方案,对AFP、麻疹、流脑等疫苗相关疾病进行了监测,及时掌握疾病疫情情况,疑似病例旬报表、主动监测月报表及个案表上报率达100%,及时率达95%以上。对预防用生物制品从采购供应、运输保存、配送、接种、安全评估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监控、全透明服务,确保疫苗质量。预防接种用疫苗实现了冷链运转全覆盖。认真开展AEFI(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科学和规范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四是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在渑池县英豪镇、灵宝市西闫乡召开儿童免疫现场会,组织观摩示范性预防接种门诊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儿童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不足
  市政府儿童免疫工作存在的不足可概括为两个“不”和两个“难”:
  (一)两个“不”
  一是宣传面不够广泛深入。由于儿童免疫工作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群众对儿童免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充分,特别是在偏远乡村、人员流动频繁地区比较薄弱,群众主动配合意识相对较差,“重治轻防”的观念依然仍在,影响了儿童免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基层防保队伍素质不高,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目前,从整体情况来看,全市儿童免疫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人员老化、待遇偏低的状况,特别是大多数村医无学历且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难以承担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加之他们的劳务报酬低、养老等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两个“难”
  一是配套经费难以及时落实到位。预防接种是公共卫生的一项最基本的卫生服务,作为国家新医改项目免费享有。调查中发现,个别地方由于财政紧张,儿童免疫配套经费不足,上级经费没有及时下拨到位,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劳务补助未能及时兑现,一些基础设施老化和人员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影响了儿童免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流动儿童管理难。一些家长流动性大,职业比较繁杂,住所不固定,获得信息的途径少且不准确,造成一些儿童未能及时接种或漏种。另有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长东躲西藏,害怕处罚,隐瞒实情,致使计划外出生儿童难以摸清,延误了儿童的及时接种,成为免疫空白人群。地区间接种日期不统一,也影响了儿童接种疫苗。
  四、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大儿童免疫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儿童免疫已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是为民利民的好事,一定要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主动配合,才能确保接种率的大幅度提升。一定要把儿童免疫工作和国家法律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宣传册、宣传栏、网络等途径,采取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法,广泛、深入、持之以恒的向群众宣传儿童免疫工作政策、疫苗针对疾病的传播途径与正确的预防方法,引导群众自觉接种疫苗。
  二是增强部门协作,加强特殊人群儿童的管理。特殊人群儿童的免疫问题是免疫工作的薄弱环节,应加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儿童免疫的密切配合,落实工作职责,做好流动儿童的管理工作,要克服接种任务重,人力不足的现象,与相关机构合作负责对流动儿童进行专项登记,从而形成多层面、多结构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模式,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特殊人群的适龄儿童得到及时有效接种。
  三是妥善处理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属于药品,在接种过程中,因个体差异难免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健康教育,使家长正确了解接种禁忌,理解并支持儿童免疫工作。要严格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力争把疫苗接种后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同时,各级疾控机构、接种门诊要严格冷链运转、疫苗管理,规范预防接种服务,妥善处理好疫苗异常反应补偿问题。
  四是切实加强儿童免疫工作队伍建设。第一,有计划地对基层防保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进修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儿童免疫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支完备的儿童免疫专业队伍。第二,加大对村级防保人员儿科医疗知识,医疗技术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婴幼儿接种禁忌症和出现异常反应的紧急救治。第三,各县(市)、区要落实好儿童免疫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高基层防保人员劳务补助待遇,增加乡村医生的报酬,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保障新形势下儿童免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儿童免疫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4年4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上
  
  市卫生局局长梁智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儿童免疫工作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报告,敬请审议。
  近年来,我市儿童免疫工作在市人大依法监督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较高的免疫屏障,有效地保护了儿童身体健康,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近年来儿童免疫工作开展情况和主要成绩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免疫工作,把儿童免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持续加大儿童免疫工作力度。一是每年把儿童免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并出台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意见》,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儿童免疫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市、县政府将儿童免疫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了儿童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落实措施,确保质量
  1、加大投入,巩固三级预防保健网。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大县疾控中心、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改善了县、乡、村卫生机构预防接种场所条件。在此基础上,投入83万元为全市乡级以上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儿童免疫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按照一个行政村建一个卫生所的要求,每所投入2万元改善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增添必需的医疗设备,为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实施新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40%资金用于村医的劳务补偿,有效巩固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
  2、落实措施,提高疫苗接种率。一是全市预防接种门诊每年开展12次冷链运转,分别实行了日、周、旬接种,村级接种点实行月运转。做到预防接种有计划,有方案、预防接种证、册、电子信息真实完整、规范一致。二是落实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对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儿童,由学校(幼儿园)督促家长带儿童就近补种。三是开展查漏补种,提高接种率。持续开展麻疹、脊灰等疫苗查漏补种,对没有适时接种的儿童和流动儿童坚持开展查漏补种。四是强化督导检查与评估。每季度逐级开展督导检查,进行接种率快速评估;每月运转结束后利用“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评价各县(市、区)和接种单位的接种率,对接种率低于95%的单位给予警示、通报,各接种单位及时查找原因并开展查漏补种。
  3、突出重点,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一是不断加大预防接种门诊软、硬件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操作规范、服务热情、家长满意的示范化和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些接种门诊为减少孩子打针的恐惧心理,专门购置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图书,电视机、DVD播放动画片,墙上张贴活泼可爱的卡通漫画,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轻松温馨的环境。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省级示范性预防接种门诊8家、市级规范门诊15家。二是加大岗前培训,实行“小讲课—实习操作—现场评价”的培训模式,切实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全市1944名预防接种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4、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水平。为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工作质量,我市将儿童免疫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市信息化平台为2005年以来出生的215839名儿童建立了电子档案,其中常住儿童209095人,流动儿童6744人;预防接种门诊实时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预约接种、查询登记、接种率统计等,实现了“一地建证、异地接种、全程跟踪”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全市69家产科接种点采用信息化手段,使每名儿童在出生时就建立预防接种信息化档案。采用手机短信方式通知儿童接种疫苗成为现实,很受家长欢迎。
  5、强化监测,切实做好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一是开展疾病监测。我市按照国家相关监测方案,对AFP、麻疹、流脑、百日咳、白喉、甲乙肝等疫苗相关疾病进行监测,掌握相关疾病发病情况。二是强化生物制品管理,确保疫苗质量。所有疫苗坚持省、市、县主渠道供货,逐级分发领取。疫苗从采购、贮存、运输、配送,从出库到接种门诊、接种点,整个过程实现了冷链运转全覆盖。生物制品管理连续五年在全省居第一位。三是妥善快速处置AEFI(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近年来,全市认真开展AEFI监测工作,科学规范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011年以来,共发生符合省财政补偿办法规定的5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严格按照《河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要求积极申请,为患儿争取补偿,目前4例已经补偿到位,1例正在补偿中,避免了纠纷和上访的发生。
  6、示范带动,推动儿童免疫工作开展。工作中,注重示范带动,先后在渑池县英豪镇、灵宝市西闫乡等地召开儿童免疫工作现场会,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马云飞、雷安星等近年来全市涌现出的26名爱岗敬业、基层防保工作做出优异成绩的乡村医生进行了表彰,并在市广播电台每周四“名医坐堂”栏目连续播出他们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村医向他们学习。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基层防保工作的开展。
  (三)明确职责,建立长效机制
  市卫生局、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免疫规划部门协调和督导检查长效工作机制的通知》。财政部门每年为儿童免疫工作安排专项资金,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儿童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积极配合预防接种单位开展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公安部门和计生部门及时向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本地出生儿童以及流动和暂住儿童底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强化疫苗质量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在全市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每年结合“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活动,在三门峡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预防接种知识专题片,在三门峡日报开辟了疾病预防控制专栏,大力宣传预防接种知识。二是在预防接种门诊(点)显著位置公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品种、预防的疾病、程序、接种对象、禁忌等内容,使群众了解国家政策、防病知识和接种要求。三是各级疾控机构经常深入到学校、广场、集市等人员集中地,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开展“面对面”宣传活动。
  近年来,我市的儿童免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已连续23年保持无脊灰状态,16年没有白喉报告病例。根据免疫效果评价,麻疹发病率较实施计划免疫前(1978年)下降了99.08%;2008年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后,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0%降至1%以下;流行性脑脊髓炎发病率由0.13/10万降至0.01/10万以下;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由0.52/10万降至0.09/10万以下。2013年下发疫苗77.78万剂次,疫苗接种率达到96%以上。儿童免疫工作从手工录入、查询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冷链系统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儿童免疫工作在全省处于前列。在2012年—2013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中,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被确定为“2012—2013年全市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市卫生局在43个政府部门中名列第6位,市疾控中心在28个公共服务行业中名列第1位,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及面临形势
  (一)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不容乐观
  一是虽然我市已23年保持无脊灰状态,但与我国接壤的部分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脊灰野病毒输入的危险依然存在,维持无脊灰工作面临挑战。二是国家将麻疹列为疫苗针对传染病消除目标,但我市麻疹发病与全国全省一样,忽高忽低,消除麻疹成为儿童免疫工作一大挑战。
  (二)学习和宣传《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河南省计划免疫条例》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在偏远乡村、人员流动频繁地区较为突出,少数群众思想上麻痹,对儿童预防接种重视不够。
  (三)流动儿童成为管理的难点、重点
  许多家长流动性大,住所不固定,获得接种疫苗信息的途径有限;地区间存在接种日期不统一,有相当一部分经常在相邻区间近距离流动,导致流动儿童未能及时接种。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长东躲西藏,致使计划外出生儿童没能及时接种。
  (四)“乙肝疫苗风波”给免疫接种带来新挑战
  2013年国内发生“乙肝疫苗风波”,经医学调查,接种疫苗后发生死亡婴儿均属偶合病例,与疫苗质量无关,但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部分群众担心接种疫苗造成孩子伤害,不愿接种疫苗,影响疫苗接种率。
  (五)儿童免疫工作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这支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年龄偏大、待遇偏低的状况,一定程度影响了儿童免疫工作的开展。难以承担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的公共卫生服务以及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等工作。加之村医养老及劳动报酬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影响到工作积极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长效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宣传册、宣传栏、网络等,广泛深入、持之以恒地向群众宣传儿童免疫工作政策及预防接种知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把为适龄儿童及时打防疫针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儿童免疫工作的领导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协作配合,落实部门职责。在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持续加大对儿童免疫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进一步强化儿童免疫工作队伍建设。以省卫生厅“534”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有计划地组织专业人员参加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学历培养,特别是对基层防保人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市委、市政府实施“崤函人才计划”为契机,不断加大全市儿童免疫工作专业机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卫生服务的科技含量。以全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理顺基本公共卫生考核监督机制,强化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完善县、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新进从事免疫工作人员严格培训,持证上岗。严把准入关。全面推进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改革,明晰产权,身份置换,保障待遇。建立健全65岁以上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和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准入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化乡村防保队伍。
  四是进一步做好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预警。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发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开展查漏补种,保持有效免疫屏障,保护广大儿童身心健康。
  五是妥善处理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加强疾控机构、接种门诊管理,严格冷链运转、疫苗管理,规范预防接种服务。一旦发生疑似异常反应,及时组织专家诊断确诊,对符合要求的积极向省级申报,进行政府补偿。多渠道并举,解决好疫苗异常反应补偿问题。
  六是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对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动态》上进行通报,跟踪问效,并采取“回头看”办法,督促整改意见落到实处。
  
  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水利重点项目
  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2014年4月23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31人,以22票赞成、4票反对、3票弃权、2票未按键表决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市政府及水利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抓住国家重视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从三门峡实际出发,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举措,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使得一批大中型水利项目在我市安家落户,有些项目已经建成发挥效益,有些正在加紧施工,这些水利项目的陆续建成,保障了城市供水,直接惠及“三农”,对促进我市水利事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会议认为,我市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水利工程招标程序过于繁琐。按照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水办〔2013〕46号)第十条的规定,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应当进行招标。“达不到这一规模的,根据工程建设难易程度,由建设单位合理确定承担企业。”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将一些标的额在三、五万的小型水利工程,也纳入招标范围,手续繁琐,既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又容易滋生串标、陪标、骗标等违法行为发生。
  二、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现象未得到有效改观。水利工程建成后,由于缺乏管护人员、资金不到位,导致有些工程无人管护,带病运行,年久失修,难以充分发挥效益。特别是集中水厂能否正常运行,关乎着城乡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大部分集中水厂靠收取水费用于日常运行和人员工资远远不够,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扶持,很难正常运行。
  三、财政、审计部门在评审、审计水利工程时存在人为压价和不能及时审结的现象。在财政评审环节中,第三方评审机构的收费通常与审减资金挂钩,即减得多、提成也多,造成评审结果“只减不增”,致使一些项目无法按设计标准完成,出现偷工减料、降低质量、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审计部门常常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对已经竣工的水利工程进行审计,造成工程不能按时交付使用。
  四、配套资金不到位。省里实行配套资金到位与项目资金批复挂钩的政策,由于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落实难,除了灵宝、义马市落实了部分资金外,卢氏、陕县、渑池和湖滨区的地方配套资金几乎落实不了,因此造成赔付不到位、开工晚、施工难、工程设计任务完不成,降低工程标准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增加了下一年度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会议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机制,规范招投标行为。按照中央、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招投标制度。对于标的额达到招标规模以上的水利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招标;对于标的额较小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议按照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水办〔2013〕4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采取灵活打包招标、议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由建设单位合理确定承担企业,事后以审计部门审计结果结算。
  二、加强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提高水利工程运行效益。探索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落实管护资金,加强对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管护人员,强化管护责任。上级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工作的监管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水利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三、提高评审、审计服务质量,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财政部门在进行评审时,应按照“不唯增、不唯减、只唯实”的评审理念,按照工程设计标准,在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做出评审结论。在选择第三方评审机构时,要严格把关,改变评审机构收益与审减资金挂钩的现象。审计部门要依法进行审计,严把审计关,克服各种困难,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根据工程实际,及时完成竣工审计,确保工程按期建成,及时交付使用,发挥效益。
  四、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合理安排配套资金。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水利工程项目的同时,合理安排地方配套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工程项目按期保质、保量顺利实施。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于3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4年5月9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2014年4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上
  
  市水利局局长段建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三门峡市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水利工程概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坚持项目引领,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治水实践,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升水利在防洪减灾安全、水资源调度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有水库173座(包括三门峡水库、龙脖水库),其中:大型2座,中型7座,小型164座,总库容101亿立方米;区域引调水工程5处,年供水能力2.5亿立方米;灌区41处,其中: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25处,小型灌区15处,灌溉面积68万亩;农村供水工程5.9万处,受益总人口159万人;水电站87座,装机容量46万千瓦;堤防总长度370公里,其中规模以上堤防200公里,搭建起了全市水资源调配控制体系的骨架,为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水利重点项目情况
  2011年以来,全市水利系统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按照全市水利“十二五”规划要求,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小农水重点县、水土保持等项目为重点,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共争取中央和省级水利资金12.6亿元,年均增加1亿元,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强力推进。全市81座病险水库全部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目前已下达投资计划76座,批复总投资4.6亿元,除灵宝观头等7座水库正在紧张施工外,其余全部完工。全国启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以来,我市沙洛河等19条河流的24个重点河段纳入国家规划。目前已下达投资计划19个,批复总投资4.4亿元,除陕县永昌河等5个河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外,其余全部建成,治理河道长度107公里;剩余5个河段争取今年下达投资计划。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任务大头落地,水库和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安全标准显著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显著提升。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持续加强。坚持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科学规划、规范建设,重点打造规模化供水工程,实现实时监测、安全预警、远程调控“三位一体”自动化管理。2011-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投入资金2.07亿元,其中:中央1.3亿元、省0.4亿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32处,解决农村43万多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涉及义马、渑池、湖滨、陕县、灵宝、卢氏和产业集聚区7个县(市、区),66个乡(镇),485个行政村,150所学校。一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成使用,有效地减少了多种疾病的发生,提高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减轻了取水的劳动强度,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受到普遍欢迎。
  (三)水源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针对我市水源条件较差,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坚持以水源工程建设为核心,科学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坚持以蓄为主、蓄引提调相结合,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一是全面加快烟草行业水源援建项目,白虎潭水库项目已获得国家烟草总局批复,确定援建资金1.47亿元;三门峡大石涧水库、陕县张家坡水库、灵宝小秦岭烟区引水工程、渑池东石门水库、卢氏麻地沟水库等5个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大石涧水库已于2月14日正式获准立项,可研报告及12个附件正在加紧编制,计划6月底前可研批复。二是启动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投资3亿元,建设25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三是完成山口水库复建、山口河治理工程,山口水库在去年抗旱期间已发挥效益,目前蓄水180万立方米;山口水库至青龙涧河输水渠道全线贯通,山口水库已经具备适时为青龙涧河市区段生态补水的条件。
  (四)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加强。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建设,立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11-2013年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9亿元,其中:中央1亿元、省5800万元,新增灌溉面积5.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农田水利灌溉状况有较大改善。一是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7个,投入资金1.7亿元,其中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2个、专项县建设项目5个。二是对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争取投资3100多万元,涉及陕县龙脖灌区、渑池仰韶灌区和灵宝沟水坡灌区。三是争取土地出让收益返还金用于农田水利项目5个,投入资金2000万元,项目区分布在义马、湖滨、陕县、灵宝和卢氏县,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5万亩。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先后建成陕县辛庄600亩、三元1000亩滴灌,沟南1000亩、石原3000亩微喷灌,二仙坡8000亩集管灌、滴灌、微喷为一体的综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陕县张湾乡1.25万亩防渗渠道灌溉工程;灵宝安头4200亩管道输水灌溉,东仓-乡观5000亩“塘坝+泵站+田间管网”灌溉系统等一批节水灌溉亮点工程。我市节水灌溉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水利部、省水利厅的高度关注,得到广泛好评。
  (五)水土保护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2011年以来,国家坡改梯综合试点工程、丹江口上游水保项目区、黄河流域国家重点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相继实施,水土保护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治理水土保持面积240多平方公里。一是实施湖滨区黄芦沟小流域坝系工程,完成投资447万元,建成中型淤地坝2座。二是实施渑池伊洛河项目区(二期)治理,完成投资883万元,建设中型淤地坝3座。三是实施卢氏县焦子河小流域坝系工程,完成投资224万元,建成骨干淤地坝1座。四是实施卢氏老灌河下游朱阳关项目区治理,下达投资162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平方公里。五是实施陕县张汴二仙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总投资1667万元,坡改梯1.67万亩。六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工程投资,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我市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1673万元,涉及卢氏、渑池、灵宝、陕县四个县(市),项目包括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卢氏县老灌河下游朱阳关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伊洛河流域渑池项目区(二期)和灵宝张家山东大峪坝、陕县韩沟坝、渑池鱼池坝除险加固,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8.7平方公里。
  (六)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我市移民总人口18.6万人,移民工作量大。近年来,按照新型、高效、科学、民主的社会管理模式和“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实现移民区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社会管理更加民主科学、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小浪底水库库周地质灾害复查、核查、确认和上报,受影响村组和群众879户3125人全部纳入搬迁处理范围。我市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作为全省唯一现场查勘评议项目,已通过水利部移民局组织的审查,计划投资1.26亿元,将灵宝市朱阳镇贾村、匣里村和豫灵镇杨家村的杨家组、李家组2665人整体搬迁,彻底改变项目区村民居住条件。
  (七)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全省领先。2010年底全面启动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以来,我市先后争取投资4150万元,建成市级防汛会商室1个,县级会商室6个,乡镇视频会商室61个,搭建网络平台,联通设备信号,在全省率先实现防汛视频会商系统乡镇全覆盖。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建成投用,大大提高了我市防汛指挥水平。据统计,三年来全市共发布预警信号78次,发送预警短信4.7万条,启动预警广播7800多次,转移群众33次3104人,有效防范了突如其来的山洪灾害。
  (八)项目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了确保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我市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在建项目,中央安排我市项目投资完成率全省第一,受到省厅多次表扬,并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一是狠抓节点,落实施工计划。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要求,统筹考虑招标、征地、施工等各个环节,及早部署,平行安排,压茬推进。二是多措并举,落实过程管理。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出台施工现场管理办法,以新开工的5个河道治理项目为样板,规范项目法人组建和考核,对参建人员实行指纹机考勤,督促参建各方规范施工组织和管理;强化教育培训,举办全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培训班,全面提升参见人员业务水平;强化质量监督,主动邀请省质监站开展工程质量巡检,积极开展工程实体质量检测,针对存在的质量隐患,责令整改,确保工程质量。三是狠抓责任,落实督导惩戒。坚持和完善水利项目建设责任制度,对水利项目建设管理滞后的县(市),约谈县(市、区)水利局领导班子,并对其非民生项目限批,直接取消年度“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评先资格。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我市水利重点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建设环境还有待优化,建后管护机制还待进一步建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有的是水利部门自身应克服困难尽快解决的,有的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协同解决,提请市人大给予关心和支持。
  (一)对全市水利建设规范化进行法律监督。监督全市各县(市、区)严格执行中央、省关于水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规定和河南省水利厅、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水【2013】46号),约束随意出台与上级规定有悖的地方规定的行为,规范水利项目招标投标市场和监管行为。
  (二)出台“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奖补办法。每年市及各县财政均拿出500-1000万元的预算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办法,撬动民营资本兴办“五小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河水、溪流、水库、塘、坝等零星水源发展农田水利,解决我市非粮食核心区中央不投资、农业灌溉发展滞后的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全市水利工作要牢固坚持项目引领,抢抓机遇,务实重干,进一步拓展“五大区域”引调水工程的辐射范围,着力编织以水库、泵站、塘坝为点,以管线、渠道、河流为线,以灌区、供水区为面,点、线、面一体的崤函水网,通过3至5年努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用水保障体系,显著提高基本农田灌溉保证率,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深化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当前,重点项目建设要在以下七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在项目资金争取上下工夫,落实责任和奖惩,实行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双控制,争取中央、省级更多水利资金投放我市;二是要在水源工程建设上下工夫,完成三门峡大石涧水库可研和初步设计审批,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项目前期,争取尽快启动实施;三是要在农村水利建设上下工夫,以新建、续建、改造灌区建设为重点,建设7个灌区和节水示范项目,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55万亩,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再解决不低于1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四是要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上下工夫,争取总投资6649万元的渑池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下达投资计划;五是要在移民综合安置和后期扶持上下工夫,争取总投资1.2亿元的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开工建设;六是要在水源保护上下功夫,确保三门峡市区及县乡饮用水水源地不受污染;七是要在全面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工夫,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加快“五小水利”建设步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水利。
  
  参阅件
  
  关于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4年4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此,3月26日至2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朝红带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这次调研主要了解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安全饮水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工程建设情况。调研组先后对卢氏县坝底河杜关段、管道口净化水厂,灵宝市阳店镇集中供水工程、坝底河川口段、白虎潭水库,陕县苍龙涧河贺家村段、张家河灌区、山口水库,义马市涧河霍村段,渑池县洪阳河洪阳段和仁村段、南昌水库、寨上水库等水利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又专门召开了由市水利局有关人员,各县(市、区)水利局长,部分乡(镇)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参加的座谈会,进一步听取意见,了解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坚持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共争取中央和省级水利资金12.6亿元,年均增加1亿元,水利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有水库173座(包括三门峡水库、龙脖水库),其中:大型2座,中型7座,小型164座,总库容101亿立方米;区域引调水工程5处,年供水能力2.5亿立方米;灌区41处,其中: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25处,小型灌区15处,灌溉面积68万亩;农村供水工程5.9万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2031处),受益总人口159万人;水电站87座,装机容量46万千瓦;堤防总长度370公里,其中规模以上堤防200公里,搭建起了全市水资源调配控制体系的骨架,为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市有81座水库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目前,已下达投资计划76座,批复总投资4.6亿元,除灵宝观头等7座水库正在紧张施工外,其余全部完工。
  (二)中小河流治理。全国启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以来,我市沙洛河等19条河流的24个重点河段纳入国家规划。目前已下达投资计划19个,批复总投资4.4亿元,除陕县永昌河等5个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的河段正在收尾外,其余全部建成,治理河道长度107公里,剩余5个河段有望今年下达投资计划。
  (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围绕保障城乡饮水和农业、工业用水需求,大力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山口水库、城市饮水工程、王官提水工程等一批引水项目建设;白虎潭水库正在紧张施工;三门峡大石涧水库、陕县张家坡水库、灵宝小秦岭烟区引水工程、渑池东石门水库、卢氏麻地沟水库等5个项目前期正在加快推进;大石涧水库、白虎潭水库共争取国家烟草局投资3.47亿资金;还投资3亿元,建成了25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山口水库至青龙涧河输水渠道全线贯通,山口水库已经具备随时为青龙涧河市区段生态补水的条件。
  (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1-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投入资金2.07亿元,其中:中央1.3亿元、省0.4亿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32处,集中水厂19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43万多人,涉及义马、渑池、湖滨、陕县、灵宝、卢氏和产业集聚区7个县(市、区),66个乡(镇),485个行政村,150所学校。
  (五)农田水利建设。2011-2013年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9亿元,其中:中央1亿元、省5800万元,新增灌溉面积5.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农田水利灌溉状况有较大改善。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7个,投入资金1.7亿元,其中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2个、专项县建设项目5个。对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争取投资3100多万元,涉及陕县龙脖灌区、渑池仰韶灌区和灵宝沟水坡灌区。争取土地出让收益返还金用于农田水利项目5个,投入资金2000万元,项目区分布在义马、湖滨、陕县、灵宝和卢氏县,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5万亩。
  特别是在节水灌溉的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先后建成陕县辛庄600亩、三元1000亩滴灌,沟南1000亩、石原3000亩微喷灌,二仙坡8000亩集管灌、滴灌、微喷为一体的综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陕县张湾乡1.25万亩防渗渠道灌溉工程;灵宝安头4200亩管道输水灌溉,东仓—乡观5000亩“塘坝+泵站+田间管网”灌溉系统等一批节水灌溉亮点工程。
  (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一是实施湖滨区黄芦沟小流域坝系工程,完成投资447万元,建成中型淤地坝2座。二是实施渑池伊洛河项目区(二期)治理,完成投资883万元,建设中型淤地坝3座。三是实施卢氏县焦子河小流域坝系工程,完成投资224万元,建成骨干淤地坝1座。四是实施卢氏老灌河下游朱阳关项目区治理,下达投资162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平方公里。五是实施陕县张汴二仙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总投资1667万元,坡改梯1.67万亩。六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工程投资,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我市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1673万元,涉及卢氏、渑池、灵宝、陕县四个县(市),项目包括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卢氏县老灌河下游朱阳关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伊洛河流域渑池项目区(二期)和灵宝张家山东大峪坝、陕县韩沟坝、渑池鱼池坝除险加固,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8.7平方公里。
  总的看,近年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市政府及水利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抓住国家重视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从三门峡实际出发,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举措,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使得一批大中型水利项目在我市安家落户,这些项目有些已经建成发挥效益,有些正在加紧施工,这些水利项目的陆续建成直接惠及“三农”,对促进我市水利事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利工程招标程序过于繁琐。按照《河南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水办〔2013〕46号)第十条的规定,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应当进行招标。达不到这以规模的,根据工程建设难易程度,由建设单位合理确定承担企业。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将一些标的额在3、5万的小型水利工程,也纳入招标范围,手续繁琐,既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又容易滋生串标、陪标、骗标等违法行为发生。
  (二)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现象未得到改观。水利工程建成后,由于缺乏管护人员、资金不到位,导致有些工程无人管护,带病运行,年久失修,难以充分发挥效益。特别是集中水厂能否正常运行,关乎着城乡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大部分集中水厂靠收取水费用于日常运行和人员工资远远不够,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扶持,很难正常运行。
  (三)财政、审计部门在评审、审计水利工程时存在人为压价和不能及时审结的现象。在财政评审环节中,第三方评审机构的收费通常与审减资金挂钩,即减得多、提成也多,造成评审结果“只减不增”,致使一些项目无法按设计标准完成,出现偷工减料、降低质量、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审计部门常常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对已经竣工的水利工程进行审计,造成工程不能按时交付使用。
  (四)配套资金不到位。由于省里实行配套资金到位与项目资金批复挂钩的政策,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落实难,除了灵宝、义马市落实了部分资金外,卢氏、陕县、渑池和湖滨区的地方配套资金几乎落实不了,因此造成赔付不到位、开工晚、施工难、工程设计任务完不成,降低工程标准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增加了下一年度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的难度。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机制,规范招投标行为。按照中央、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招投标制度。对于标的额达到招标规模以上的水利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招标;对于标的额较小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议按照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河南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水办〔2013〕4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采取灵活打包招标、议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由建设单位合理确定承担企业,事后以审计部门审计结果结算。
  (二)加强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提高水利工程运行效益。探索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落实管护资金,加强对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管护人员,强化管护责任。上级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工作的监管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水利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三)提高评审、审计服务质量,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财政部门在进行评审时,应按照“不唯增、不唯减、只唯实”的评审理念,按照工程设计标准,在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做出评审结论。在选择第三方评审机构时,要严格把关,改变评审机构收益与审减资金挂钩的现象。审计部门要依法进行审计,严把审计关,克服各种困难,根据工程实际,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及时完成竣工审计,确保工程按期建成,及时交付使用,发挥效益。
  (四)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合理安排配套资金。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水利工程项目的同时,合理安排地方配套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工程项目按期保质、保量顺利实施。
  (五)出台“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奖补办法,鼓励农民发展“五小水利”积极性。各级人民政府在重视抓好大中型水利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同时,注意发挥“五小水利”工程的补充作用,立足我市山丘区实际,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因地制宜,拿出奖补资金,鼓励单位、个人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各县(市、区)设立小农水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坚持“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通过“先建后补”、“定额补助”等办法,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建立起国家、社会和农民投资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加快“五小水利”设施建设的合力。
  
  
  关于提请崔保连等二位同志职务任免的议案
  
  ——2014年4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四十四条和《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第十三条之规定,现提请:
  免去崔保连三门峡市公安局局长职务;
  任命王峰为三门峡市公安局局长。
  请予审议。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赵海燕     
  2014年4月21日     
  
  关于提请任免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员职务的议案
  
  ——2014年4月23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十条、第十二条之规定,现提请免去曲军、刘俊阳、高建刚、栾明璐的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职务,任命董应超、茹凤梧、徐云层、王书平、苏云峰为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请予审议。
  
  检察长邱恺     
  2014年4月23日    
  
  在市人大常委会上的表态发言
  
  (2014年4月23日)
  
  王峰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天,组织提名我为三门峡市公安局长的拟任人选,我也将接受人民的挑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挑选。这是组织的信任,是我从警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此刻,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肩上使命的重大和责任的光荣。
  自3月6日从鹤壁到三门峡工作以来,我把全身心融入公安工作,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了“打击常态化、防范社会化、执法规范化”的思路,瞄准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命案必破,严打侵财犯罪。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我深入走访,虚心听取企业和群众意见,着力服务经济发展,受到群众称赞和好评。同时,我也深感公安机关更应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持续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和水平。在到三门峡工作的短短40多天里,我深切体会到豫西人民的淳朴善良,强烈感受到了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和我个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也为自己能有机会为三门峡这片热土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
  这次如果能得到任命,我将努力开拓创新,恪尽职守,以更加优良的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信赖和重托。坚持发展为先,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忠实履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职责,全力服务“四大一高”战略。坚持民生为本,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第一”理念,自觉把人民满意作为落脚点,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公安实际成效,回馈全市人民的信任、希望和重托。坚持务实高效,着力打造更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平安建设主力军作用,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三门峡建设,为我市争创全国综治优秀市“四连冠”、打造平安建设示范区作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坚持勤政廉洁,争做廉洁勤政的模范。始终心怀感恩,保持敬畏之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公正廉洁、干净做人,踏实做事,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团结奋进、创先争优的工作局面。
  如果没有得到任命,说明我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将发奋努力,查找不足,改进工作,勤政廉政,努力使人民满意。
  最后,请各位领导放心,我将忠实履行自己的承诺,尽职尽责,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人大常委会对我的期待,让党和政府更加满意,让230万三门峡人民更加放心!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
  
  (2014年4月23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决定免去:
  崔保连同志三门峡市公安局局长职务。
  决定任命:
  王峰同志为三门峡市公安局局长。
  免去:
  曲军、刘俊阳、高建刚、栾明璐同志的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职务。
  任命:
  董应超、茹凤梧、徐云层、王书平、苏云峰同志为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
  出、缺席人员名单
  
  出席人员
  主  任:王建勋
  副主任:孙宗会  肖群兰  张朝红  李宝洲  裴富平
  秘书长:杨治安
  委  员:上官卿  王永利  王永胜  卢夏慧  庆志英  严汉英  杜宗文  李怀国
  李述勇  杨岱平  宋海军  张  劲  张志鹏  张高山  张淑敏  张鹏飞
  陈治华  武跃峰  尚  正  赵节跃  钱随章  高九思  靳跃军  李瑞霞
  缺席人员
  副主任:吕均平
  委  员:宋中魁  张桂珠  赵跃进  钭正刚  叶  勇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
  列席人员名单
  
  王振清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明智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梁智斌  市卫生局局长
  段建民  市水利局局长
  李志增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邱恺市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常金科  卢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方建民  灵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介建新  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吕志江  湖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石美丽  渑池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拴军  义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玉宝  市人大代表
  卫立堂  市人大代表
  何宝林  市人大代表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干部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五次会议
  
  2014年6月26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国际文博城会展中心举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勋主持会议,副主任孙宗会、肖群兰、张朝红、李宝洲、裴富平和秘书长杨治安及22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学习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第一至二章;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并作出了决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经济转型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统贷统还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的议案,并作出了决议;商议通过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建议议程。
  市人民政府正市长级干部崔保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宋跃,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局局长王峰,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志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邱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列席了会议。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批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将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棚户区
  改造统贷统还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的决议
  
  (2014年6月26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通过)
  
  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将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统贷统还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三政文〔2014〕45号)及市政府所作的情况说明,决定批准这个议案。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4年6月27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将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统贷统还
  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
  
  市人大常委会: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决策部署,充分用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市政府决定利用省豫资公司统贷统还融资平台,实施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项目。该项目估算投资12.5亿元,申请贷款10亿元,贷款期限15年。由市财政局与省豫资公司签订投资协议,贷款用于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棚户区征地、拆迁、“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建安置房、货币补偿安置等,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请予审议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赵海燕
  2014年6月23日
  
  关于将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统贷统还
  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议案有关情况的汇报
  
  ——2014年6月26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
  
  市政府党组成员宋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汇报关于将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统贷统还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议案的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棚户区(含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今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向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筹资,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5日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更好运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我省超前谋划,2014年4月24日,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两批,893亿元的专项贷款,涉及我省16个省辖市(济源市和我市没有申请),5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批贷款申请,全省已申报48个项目,融资额761亿元。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我市拟将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纳入省棚户区改造统贷统还项目。
  一、国开行贷款支持棚户区改造情况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支持棚户区改造建设,是贯彻中央、国务院会议精神,改善民生、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出台了专门优惠政策。一是贷款额度大。国开行支持棚户区改造资金每年不少于1000亿元;二是使用期限长。贷款期限为15年的长期贷款;三是贷款利率低。贷款利率为5.895%,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执行;四是管理程序严。申请贷款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要求纳入省级平台统贷统还,采取“省豫资公司统贷统还、委托地方政府指定单位代建、地方政府统筹组织安排购买”的投融资模式进行,专项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由地方政府与省豫资公司签订《棚户区(含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投融资协议书》,并承诺未按期还款省财政通过上下级财政结算扣除。贷款项目自有资金(含中央及省级配套保障房专项资金)数额不低于总投资的20%。五是使用内容明。支持建设内容包括:棚户区改造涉及的“拆旧”和“建新”,包括原有棚户区的征地、拆迁、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建安置房、购置安置房、货币补偿安置等。
  二、利用好政策资金,加快我市棚改步伐
  近年来,随着我市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获得国务院审批,为我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活力,逐步确立了“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国家开发银行融资支持棚户区改造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利用好国开行贷款资金,将会对我市棚户区改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拉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三是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环境;四是有利于和谐拆迁,保障拆迁群众利益。
  三、上村棚户区改造项目情况
  湖滨区上村棚户区改造项目位于六峰北路以西,建工路以南,毗邻黄河公园。项目总占地面积879.47亩(不含道路113.9亩),涉及户数1045户,3800余人,改造拆迁26万平方米。项目采取就地安置的方式,规划安置用地170亩,总建筑面积374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2.5亿元,自筹2.5亿元,占20%,申请贷款10亿元,占80%。还款来源为拆迁安置后剩余土地出让净收益。项目拆迁后可出让土地709.47亩,参考临近地区土地价格,项目建设期土地不出让,第四年开始出让,出让时按每亩300万估算,每年按5%的增长率计算,项目土地出让净收益19.01亿元,减去12.5亿元拆迁安置费用,预计上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结余6.5亿元。项目本身具备还本付息能力。
  
  附:
  有关名词解释
  
  1、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批复:国务院于2014年3月31日批复(国函〔2014〕40号),国家发改委于2014年4月18日印发(发改地区〔2014〕742号)。
  3、三大战略定位: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4、四大一高: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建设和高新产业发展。
  5、一高两化:高新产业发展,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6、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黄金工业、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按照规划,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黄金工业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达到2700亿元,铝工业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达到1305亿元,煤化工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达到1351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达到1181亿元,新材料千亿元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达到1162亿元,使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7600亿元。
  7、“三纵四横”主交通构架:“三纵”即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国道209线;“四横”即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国道310线。
  8、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农民向城镇转移,是我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总要求。
  9、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学发展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
  10、一优带百通:省委三项重点工作(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优化发展环境“一优带百通”)之一。
  11、一基本两牵动: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牵动和学校牵动,是我省为解决目前存在的“不完全城镇化”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工作思路。
  12、两大三小:是我市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设计,即在中心城区,形成以湖滨城区、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为“一大”和以陕县县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为“一大”的“两大组团”;在各县城区,形成“以义渑城区、灵宝市区和卢氏县城为主体的“三小组团”。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4年6月26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通过)
  
  2014年6月26日,三门峡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会议同意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近几年来,市人民政府对打击经济犯罪是重视的,成效是显著的,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对非法集资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依法加强监管,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打击上做的不够。目前,存在着潜在危害和风险。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我市良好的经济秩序,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的工作力度,特作如下决议:
  (一)市人民政府要对非法集资问题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明确责任,积极稳妥地进行处理;(二)要摸清情况,分类施策;准确区分正常融资与非法集资的性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治理非法集资的关系;对恶性非法集资集中整治,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三)有关部门要统力协作,密切配合,坚决遏制和解决非法集资行为,消除非法集资对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危害;(四)要研究工作方法,讲究工作策略,内紧外松,妥善解决,保持社会稳定;(五)要加强宣传,教育群众,提高民众对非法集资的鉴别和防范能力;同时,通过打击,震慑犯罪,阻止非法集资蔓延和扩散;(六)要强化监管,防微杜渐,做到早发现,早治理;要建立健全处置非法集资预测监控机制,打防并举,切实解决非法集资问题;(七)对处理非法集资工作进展情况,要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及人大有关工作部门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4年6月27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4年6月26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
  
  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长王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1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打击经济犯罪整体情况及我市经济犯罪态势分析
  2012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大一高”战略和“三个战略定位”的工作大局,牢固树立民意警务、民生警务理念,以公安信息化建设为牵引,以专项打击为重点,严厉打击、积极防范各类经济犯罪活动,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立经济犯罪案件1061起,破案868起,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1688名,挽回经济损失8550余万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曾签发嘉奖令、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同志3次作出重要批示,公安部3次发贺电,省公安厅5次发贺电表扬我市打击经济犯罪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市社会经济安全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经济犯罪案件的打击和防范任务日益繁重。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犯罪总量高位运行。201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受理案件1089起,立案1061起,破案868起,涉案65041.6万元,经济犯罪发案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经济犯罪总量居高不下。二是经济犯罪影响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金融犯罪、涉税犯罪扰乱国家金融、税收秩序,特别是非法集资、传销、非法经营等涉众型犯罪涉案价值高、参与人员多、波及地域广、危害程度大,不仅破坏经济秩序,而且影响社会稳定。三是犯罪手段不断花样翻新。伴随着经济犯罪多样多发,犯罪手段也不断变化升级,有的以合法理财名义进行诈骗、集资、传销,有的以专卖、代理、加盟为诱饵,骗取群众钱财,有的利用互联网、QQ群售假,等等,犯罪手法的网络化、复合化、隐蔽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四是犯罪的科技化、智能化更加突出。在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施犯罪,经济犯罪高科技化、高智能化趋势越来越突出。五是民生领域经济犯罪案件屡打不绝。经济犯罪不仅危害经济安全,而且损害群众生命财产,特别是在涉及民生领域,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如有毒有害食品、伪劣日用品等假货打不胜打、屡打不绝,人民群众对此反响强烈、深恶痛绝。
  二、突出重点、强化主业,优化专业打击
  全市公安机关始终把“老百姓最痛恨什么犯罪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老百姓反映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作为依法履职的基本要求和底线原则,针对非法集资、制假售假、非法传销、制售假发票等违法犯罪适时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
  (一)维护稳定,积极稳妥处置非法集资问题。针对非法集资活动蔓延,案件多发、高发态势,市人民政府认真按照市委统一部署,从维护全市经济秩序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按照“积极、主动、稳妥”的原则,全力开展整治非法集资问题专项行动。一是积极对非法集资活动开展调研。摸排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健全管理机制;二是及时开展预警监测。政府统一领导,金融办、公安、工商、工信、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非法集资公司特别是存在资金链断裂苗头的公司,提前掌握法人动向、公司及主要人员资产、账户情况,做好重点监控,防止因资金链断裂,发生法人出逃和转移资金等问题。三是慎重采取刑事打击。严格执行立案逐级上报审核要求,不经省公安厅、市公安局批准不得擅自立案侦查。对已立案的案件,以群众切身利益为主要目标,全力追赃挽损,减少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四是落实维稳责任。按照《河南省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操作流程》规定,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公安机关对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线索、群众举报的有关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通报。同时,加强风险监控,密切掌握涉稳动态信息,认真落实属地维稳责任,坚决防止发生重大涉稳事件。201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侦破非法集资类案件1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4人,逮捕25人,起诉20人,扣押资金1765.88万元人民币,冻结银行账户1623.58万元,查封涉案房产、固定资产等约9495.3万元。2013年10月,沃泊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主犯张万学因资金链断裂,潜逃至菲律宾。由于该案涉及金额巨大、人员众多,影响社会稳定,市公安局党委对此案高度重视,列为督办案件,限期破案。今年4月4日,在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公安部经侦局、省厅经侦总队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长王峰同志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协调下,市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沛林带领民警远赴菲律宾马尼拉,成功抓获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逃犯张万学,并顺利押解回三门峡。这是我市公安机关近年来首次成功实施的跨国缉捕行动。2014年5月22日,按照市委领导指示精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主动出击、迅速行动、精确打击,成功侦破涉案金额达1.4亿元的三门峡恒盛实业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扣押现金52万元,冻结银行帐户24.18万元,查封房产7套、土地142.81亩等固定资产共计5400余万元。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二)忠诚履职,“破案会战”成效显著。2012年3月1日至8月31日,公安部、省公安厅部署开展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破案会战,在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下,全市公安机关按照“多破案、办大案、办好案”的总体目标,高点定位,科学统筹,强力推进,对各类经济犯罪进行全领域、全覆盖、全链条的猛烈打击,取得突出成效。破案会战期间,全市公安机关共立经济犯罪案件822起,破案438起,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1262人。其中,发起全国集群战役2起,破获公安部督办案件5起,破获省公安厅督办案件10起,破获千万元以上案件36起,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破案会战先进集体。破案会战启动之初,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成功侦破公安部督办案件高某向非国家人员行贿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带破案件4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00万元,打响了全省“破案会战”第一枪。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批示:打击经济犯罪,要有河南三门峡市的穷追不舍的精神。省公安厅陈志中副厅长批示:请印发《领导同志批示》。落实金国部长的重要批示,要有打击主流犯罪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维护经济安全的打击意识。6月9日,全市相继调集义马、灵宝、湖滨等4个县(市)、直属分局、刑侦、经侦、特警等5个警种的100多名警力,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四川和广东五省统一收网,一举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15名,成功侦破涉案金额过1亿元、涉及全国多省及港澳地区的特大非法经营犯罪集团,有力维护了国家彩票的经营秩序。此案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破案会战”十大精品案例。
  (三)保障民生,“打假行动”取得重大战果。2013年,全市公安机关以假冒侵权、伪劣日用品、有毒有害食品和假药、假汽配和消防器材、假农资“五类犯罪”为打击重点,以集群战役为主战模式,发起并主战了三门峡张某等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陕西卢宇宙生产销售假保健品案、三门峡“4.15”假冒品牌饮料案、渑池张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和三门峡李某生产销售假药案5起全国集群战役。同时,积极参与了其他省、市发起的19起全国集群战役,共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2个,涉案价值980余万元。行动期间,全市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侵权制假案件133起,其中,破获公安部督办案件1起,破获公安厅督办案件5起,打掉制假售假团伙103个,摧毁犯罪团伙86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73名,取得历史性重大战果。期间,湖滨公安分局对侦办的一起销售假冒品牌保健品案深挖扩线、追根溯源,打掉销售假冒保健品团伙1个,刑拘犯罪嫌疑人24人,收缴各类假保健品684件,价值30余万元。此案被公安部评为经典集群战役。
  (四)净化市场,整治传销行动战果突出。为全力遏制传销违法犯罪的反弹势头,开展创建无传销城市工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公安机关与工商部门紧密联系、高度配合,建立了晋陕豫金三角地区打击传销协作机制,规范了流动人员动态管理,联合开展了重点区域集中整治活动,掀起了全市打击传销违法犯罪的新高潮。201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破获涉及传销类案件15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人,教育、遣返(散)传销人员达2721人(次),捣毁传销组织窝点114间(次),解救122人,出动宣传车80辆(次),张贴标语2800条。2012年3月,我市一举端掉3个传销窝点,清理审查传销人员160余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2名,成功解救受骗群众25人,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对此批示:予以奖励。2013年6月4日,在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主要领导的亲自协调指挥下,公安机关会同工商、检察、民政、卫生等部门出动警力、人员600余人,集中开展打击传销“零点行动”,捣毁传销窝点49个,抓获传销人员171人,成功打响全国打传行动第一枪,公安部经侦局编发专题简报,对我市打传行动予以充分肯定。省公安厅吕宏跃副厅长对此批示:三门峡市局积极打响了我省“打传”第一枪,向同志们表示感谢和祝贺!并发贺电予以表彰。
  三、把握关键、强化主导,夯实专业基础
  全市公安机关以深化信息科技手段多维应用为引擎,坚持“信息主导警务、情报引导侦查、科技引领发展”,强化技侦、网侦、刑事技术和SIS系统、情报平台、信息系统的关联综合应用,有效提高信息战、情报战、科技战的整体运作水平,培育了打击经济犯罪效能新的增长点,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克难攻坚能力。一是健全外部执法协作机制。2012年5月3日,市公安局召集法院、检察院、工商局、人民银行等23个部门召开全市打击经济犯罪协调会商机制工作会议,初步形成了“信息共享、事先介入、联合行动、优势互补”的打击经济犯罪新格局。2013年,建成并开通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平台,及时有效地传递行政执法信息,拓展了经侦案件线索来源。二是建立重点大型企业联系和协作制度。立足打击经济犯罪实际,为大型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积极服务经济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累计与116家行政执法部门签订执法协作协议,采录行政处罚案件信息3878条,累计与25家大型企业、6家物流企业建立了协作机制。三是加强打击经济犯罪信息化手段建设。依托信息化、科技化的警情研判信息平台,提高信息采集质量,积极开展打击经济犯罪信息系统与大情报平台的对接工作,做到社会信息实时查询,服务侦查办案。201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录入打假黑名单库278人,打传黑名单库402人,发票黑名单库186人。四是情报导侦取得新成效。全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经济犯罪综合研判和专题研究,及时将原始信息转化为案件、逃犯、维稳等情报,提升实战效能。201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搜集涉及经济犯罪情报信息376条,发布经济犯罪预警信息92条,撰写专题研判分析30份,情报研判发挥作用122条,指导破案7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3人,避免经济损失528.2万元。2013年,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上报的《情报导侦深挖扩线积极发起集群战役——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局发起卢宇宙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战役体会》入选公安部经侦局全国集群战役情报导侦战术战法,并向全国推广。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当前打击经济犯罪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与经济犯罪活动加剧、犯罪案件整体高发的形势相比,公安机关经侦警力不足、侦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尚待提升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公安机关经侦部门与各职能监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效能尚未充分发挥,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有待加强,经侦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三是打击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手段需要创新,宣传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宣传实效有待增强,社会公众对经济犯罪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有待提升。
  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罪案件的打击防范工作,是当前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市人民政府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水平:
  (一)强化主业,优化模式,以打击常态化引领经侦工作实现新跃升。践行“打击常态化”理念,坚持整体作战、情报导侦,强力推进打击经济犯罪由传统的人海战术、人工作业向情报战、信息战、科技战的转变,始终将打击矛头指向损害国家形象、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等严重经济犯罪,将打击目标瞄准破坏社会诚信、影响和谐稳定的传销、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把打击锋芒对准威胁经济安全、破坏经济秩序的发票、金融等重大经济犯罪,自觉服从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大力加强经侦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推进基础情报信息、基础专业手段、基本侦查战术“三大建设”,重点打造“人员调查”、“资产调查”、“物证调查”三项专门手段。积极推进经侦工作向派出所延伸,明确派出所开展经侦基础工作的职能任务,指导派出所开展情报信息收集、经侦案件侦办和涉案资金查控等各项工作;加强与行政执法、纪检监察、经济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完善打击经济犯罪协调会商机制,强化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
  (三)强化沟通、密切协作,建立完善协作配合机制。公安机关经侦部门要主动强化与税务、工商、技术监督、审计、烟草、金融、房管等行政执法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沟通联系,树立“大侦查”、“大协作”观念,摆脱区域与区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职责与职责之间的束缚,加强联合,切实做好执法配合和案件移交,建立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横向执法协作机制,共同担负起查办经济案件、追缴赃款赃物和追逃的重任,形成整体打击格局,依法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效形成打击合力。
  (四)强化监督、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经侦工作执法水平。公安机关等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刑诉法的变化和要求,牢固树立人权保护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依法接受监督意识,尽快实现侦查模式“由人到证”向“由证到人”的转变,证据规格由“侦查标准”到“庭审标准”的转变;积极开展执法行为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要坚持服务群众、保障民生,牢固树立“追赃挽损和抓获犯罪嫌疑人同等重要”的理念,坚持破案、追逃、追赃并重,更好地保障经济发展,促进和谐警民关系;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现代媒体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真正起到“震慑犯罪、防范风险、教育公众、树立形象”的效能。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全力维护经济安全,是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人民政府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驱动、以昂扬的斗志、坚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强力的措施,积极推进全市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工作跨越式发展,为我市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阅件
  
  关于我市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4年6月26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安排,5月14—16日我们组织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在李宝洲副主任带领下,对市人民政府打击经济犯罪工作开展调研。调研组首先深入到灵宝市公安局,听取了灵宝市公安局工作汇报,并与灵宝市有关部门同志座谈;其次视察了市看守所、近年来打击经济犯罪成果展,最后听取了全市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汇报,进行了座谈,并查看了案件卷宗。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部门及工作总体情况
  2012年以来,全市经侦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大一高”战略和“三个战略定位”的工作大局,牢固树立民意警务、民生警务理念,以公安信息化建设为牵引,以专项打击为重点,严厉打击、积极防范各类经济犯罪活动,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几年来,我市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把“老百姓最痛恨什么犯罪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老百姓反映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作为依法履职的基本要求和底线原则,针对非法集资、制假售假、非法传销、制售假发票等违法犯罪适时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
  (一)维护稳定,积极稳妥处置非法集资问题。针对非法集资活动蔓延,案件多发、高发态势,我市公安机关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从维护全市经济秩序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按照“积极、主动、稳妥”的原则,全力开展整治非法集资问题专项行动。两年来,全市公安机关侦破市区非法集资类案件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人,刑拘21人,逮捕19人,起诉20人,扣押资金1386.48万元人民币,冻结银行账户1138.4万元,查封涉案房产、固定资产等约3995.3万元,扣押汽车12辆。
  (二)保障民生,“打假行动”取得重大战果。2013年,全市经侦部门以假冒侵权、伪劣日用品、有毒有害食品和假药、假汽配和消防器材、假农资“五类犯罪”为打击重点,以集群战役为主战模式,发起并主战了三门峡张某等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陕西卢宇宙生产销售假保健品案、三门峡“4.15”假冒品牌饮料案、渑池张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和三门峡李某生产销售假药案5起全国集群战役。同时,积极参与了其他省、市发起的19起全国战役,共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2个,涉案价值980余万元。全市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侵权制假案件133起,其中,破获公安部督办案件1起,破获公安厅督办案件5起,打掉制假售假团伙103个,摧毁犯罪团伙86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73名,取得历史性重大战果。
  (三)净化市场,整治传销行动战果突出。为全力遏制传销违法犯罪的反弹势头,开展创建无传销城市工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市公安机关与工商部门紧密联系、高度配合,建立了晋陕豫金三角地区打击传销协作机制,规范了流动人员动态管理,联合开展了重点区域集中整治活动,掀起了全市打击传销违法犯罪的新高潮。2012年以来,全市共破获涉及传销类案件15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人,教育、遣返(散)传销人员达2721人(次),捣毁传销组织窝点114间(次),解救122人,出动宣传车80辆(次),张贴标语2800条。
  (四)规范执法,强化保障,锻造专业队伍。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开展的坚实保障。两年来,公安经侦部门相继开展了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大讨论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形成了“众志成城、锐意创新、追求卓越、锲而不舍”的三门峡经侦精神,有力推动了整体经侦工作。按照中央反腐倡廉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扎实推进预防腐败体制建设,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省厅“五条铁规”和经侦系统“八个严禁”等规定,有效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市经侦民警没有发生违法违纪问题。
  我市经侦部门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紧围绕“听民意、排民忧,保平安、促规范”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爱民实践走访活动,相继开展了“三访三评”、“千名民警进企业走访商户”等一系列大走访活动。通过走访,积极指导、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经济犯罪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同时,有效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真正实现了警民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汇融,切实担负起促进和谐社会的重任。
  二、存在问题
  一是预防犯罪工作做得不深,宣传力度不够。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我市经侦部门虽然对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民群众对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经侦工作的职能仍不够了解,还未达到众所周知的程度。
  二是公安机关内部人员编制偏少,警力不足。目前,全市五个县(市)公安局均设置经侦大队。现全市经侦系统共有民警74人,其中,市局经侦支队27人。承担着《刑法》中规定的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危害税收征管、侵犯知识产权、扰乱市场秩序、侵犯财产等7大类89种罪名的案件侦办工作,警力严重不足。
  三是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一切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实现。因而一切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了可以转化为商品的内在动因,一旦时机成熟,它们都有可能现实地转化为商品,其标志即是权利交易或以权谋私。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来规范企业行为,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正常的市场行为往往受制于非正常的行政干涉,也为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创造了条件。司法实践中查处的大量的徇私枉法、徇私舞弊、渎职犯罪大多出于此种原因。
  四是法制观念淡薄。对经济犯罪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是犯罪产生的主观因素。渎职犯罪的产生既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与犯罪主体的主观认识和心态有关。近几年来,虽然普法工作日益加强,但仍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干部特别是企业领导干部工作较忙、应酬较多、加上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要企业效益好,一俊遮百丑,忽视了经常性的普法学习和教育,甚至有些领导干部受“工作失误,没有中饱私囊”等错误观点的影响,瞒案不报或出面活动,要求减轻或免除对犯罪分子的处罚,以致在打击和处理力度上不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五是道德问题。市场经济发展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沦丧、不顾廉耻、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件愈演愈烈,诸如毒豆芽、毒牛奶等等经济案件触目惊心。在当前情况下,不能因提依法治国,忘了道德建设,也不能因为提依德治国,忘记了依法行事,两者均不可缺。
  三、建议
  一要对打击经济犯罪工作高度重视。现今世界通过金融安全颠覆国家政权的事例已经不是新鲜事。近几年出现的国际金融诈骗,不仅仅是为了几个钱的事,而大部分都有政治目的,都是通过控制经济命脉而达到颠覆政权的目的,所以经济安全直接关系国家政权的稳固,我们一定要提高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思想认识,要高度重视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工作。
  二要对目前非法集资问题进行清理整顿,维护群众利益,保证社会稳定。
  三要加强经侦队伍建设。同经济犯罪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必须从长期斗争着眼,在公安改革中尽快建立起一只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同经济犯罪作斗争的专门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政治坚定,廉洁高效,又要懂得经济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办案能力。
  四要加强协作。既要加强经侦机关内部协作,又要加强经侦与金融、通信等部门及厂矿企业的协作。要树立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冲破各自为战,画地为牢的束缚,打破地域界限。要坚决克服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目光短浅的“利益驱动”,加强与经济业内人士的协作,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情报线索,提高破案效率。
  五要加强预防,减少犯罪。运用各种预防机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引发犯罪的各种可能性,将犯罪的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针对经济犯罪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亡羊补牢”。采取重点预防与普遍预防相结合方式,将重点放在党政机关及税务、工商、海关、商检、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加强重点单位的教育预防工作。
  六要加强道德建设。这是根本,只有提高人们的道德思想意识,筑牢道德底线,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导致经济犯罪的思想根源。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关于经济转型发展和
  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人民政府:
  2014年6月26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经济转型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29人,以26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和资源环境压力,针对我市资源型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际,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持续推进“一高两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转型升级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转型的效果逐步显现,重点项目建设整体进展较好。
  会议认为,经济转型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产业集中度还偏低,产业发展层次还不是很高。大项目带动作用不是很强,尚未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群体,缺少对经济发展全局与未来有重大牵动作用的产业和项目。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投入还不够,企业创新缺乏人才智力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三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土地、资金、人才、发展环境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会议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的步伐和力度。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人才引进等举措来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转型升级。从实际出发,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来促进主导产业提升和产业链的形成,着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入驻,促使产业链上下游项目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继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新产品;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企业从业主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
  三是强力推进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为方向,着力推进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重大工业项目的推进协调力度,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四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继续开展政、银、企对接合作活动,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城区综合配套和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的执行力建设,强化对工作实施的监督;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请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于3个月内送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提出书面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2014年6月30日
  
  关于我市经济转型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4年6月26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
  
  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会林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三门峡市经济转型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经济转型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的成效和做法
  2008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抢抓全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机遇,围绕我市“三大战略定位”,坚持以“四大一高”引领经济转型,持续推进“一高两化”,转型成效逐步显现。三门峡的转型实践,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报道,并被中央党校列入科学发展案例,被誉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
  (一)主要成效
  一是发展方式明显改变。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05亿元,是2008年的1.8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84亿元,是2008年的1.64倍;而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37.3%和69.95%,一升一降标志着三门峡转型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也说明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是总体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至2013年6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保持了年均12.8%、18.6%和28%的高速增长。2013年,全市人均GDP分别达到全国、全省的1.27和1.75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8亿元,增长19.2%,是2008年的2.2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1亿元,增长22.8%,是2008年的2.86倍。
  三是投资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以来,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82亿元,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撑。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8年的4.5:66:29.5到2013年的6.6:56.3:36.1,今年一季度,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9.4:48.7:41.9,显现出良好的调整态势。
  四是工业产业不断升级。2008年以来,全市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12.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增长1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2013年总量是2009年的3.21倍。工业由“傻、大、笨、粗”向“高、精、特、优”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五是落后产能大幅淘汰。2008年以来,我市先后关停小冶炼厂600多家,关停小火电机组91.2万千瓦,淘汰了30万吨电解铝、180万吨小水泥、30万吨醋酸、45万吨小刚玉、500万吨小煤窑,据测算,仅关停企业的增加值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下拉因素每年都在3个百分点以上。我市的经济增长是在弥补了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形成的亏欠之上的增长,也是优化了结构、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增长。
  六是产业集群逐步壮大。2013年,全市七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467亿元,是2009年的5.2倍;完成税收收入25.6亿元,是2009年的3.5倍;建成区面积达53平方公里,比2009年初增加25平方公里。集聚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2013年,黄金工业、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527亿元、445亿元、463亿元、174亿元、152亿元,成为带动和支撑三门峡转型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七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8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1%,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的43.8%,解决了75.9%的新增劳动力就业。
  八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成立了14个省级院士工作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9家。全市专利申请数达到643件,是2007年专利申请数的30.6倍;其中7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
  九是发展优势正在形成。“四大一高”战略推进以来,实施了一大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总投资328亿元的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总投资350亿元的义煤综能煤化工产业园、总投资252亿元的同人铝业铝精深加工产业园、总投资102亿元的速达纯电动汽车产业园、总投资98亿元的河南能化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龙头型项目相继落地。在此基础上,谋划了黄金工业、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根据规划,初步安排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使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7600亿元。
  十是民生改善效果明显。2008年以来,三门峡共实施民生改善亿元以上项目300多个,多项民生指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2013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5%;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8742套,全面完成10个新农村建设任务;连续3届12年获得“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地市”,在全省率先夺得“长安杯”。初步实现了“转型为了人民、转型依靠人民、转型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
  (二)主要做法
  以“四大一高”引领经济转型,三门峡初步走出了一条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特色科学发展之路。2008年以来,全市实施“四大一高”重点项目1151个,总投资7621.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39.6亿元。其中,产业转型升级项目655个,总投资4480.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69.8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是加快“大通关”建设,以扩大对外开放带动经济转型。把“大通关”建设作为扩大开放、加快转型的“助推器”和“活力源”,积极构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先后建成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国家果品与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通关机构,以通关机制带动出口额增加和出口结构的优化,招商引资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加快“大交通”建设,以改善基础条件助推经济转型。抢抓国家支持三门峡改造提升地区性交通枢纽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连霍高速改扩建、蒙西铁路、三淅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三纵四横”主交通构架逐步完善。蒙西铁路晋豫指挥部正式落户三门峡,同时,经协商争取,蒙西铁路公司同意对黄河公铁两用桥按照景观桥梁进行设计,建成后将成为黄河上又一条“靓丽风景线”。扎实推进辖区内国道、省道干线路网改造,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县乡公路等级,初步实现了市域内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
  三是加快“大商贸”建设,以调优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积极发展会展产业,三门峡被确定为中国特博会永久会址,已成功举办两届特博会,共实现现场销售额7亿元,综合拉动相关产业增收40亿元以上,达成贸易采购合同152.3亿元,签约经济合作项目96个,总额647.3亿元。商贸项目进展顺利,丹尼斯百货、义乌商贸城、渑池万洋国际商贸城一期等大型商贸项目强势入驻,天鹅湖环球金融中心等商务中心区项目和宏江步行街、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等特色商业区项目快速推进。现代商贸业发展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是加快“大旅游”建设,以培育支柱产业加速经济转型。着力打造“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城市品牌,成功举办第二十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85个,投资总额407.46亿元,横渡母亲河、万人帐篷节等特色活动极大提升了我市的对外影响力。黄河丹峡、汉山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与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联合创建5A级景区工作全面启动。倡导建立了中部六省与沿黄九省(区)合作开发的“6+9”大黄河之旅联盟,三门峡正日益成为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黄河旅游核心城市和河南省旅游经济强市。
  五是发展高新产业,以提升“两化”水平引领经济转型。坚持把高新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举措,围绕“一高两化”,编制了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重点实施了中金集团中原黄金冶炼厂整体搬迁升级改造、金源矿业公司年产1万吨压延铜箔、河南同人铝业有限公司铝合金铸造及深加工、开祥化工2×10万吨PBT、速达公司年产20万辆纯电动汽车、义腾新能源公司年产3600万平方米锂电池隔膜等项目,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正日益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六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构建载体支撑经济转型。按照“四集一转”总要求,强化“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坚持“一优带百通”,加强土地收储、资金、创新、人力资源培训等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水电路气暖网等配套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式招商;按照“一基本两牵动”的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促就业转移。2009年以来,全市7个产业集聚区实施亿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项目360余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7.2亿元,年均增长34.5%;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245.2亿元,年均增长40.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科学转型之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升级的任务仍然艰巨
  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窄、难度大;工业中仍有超过一半的产业属于低技术、低效益、高污染的资源原材料初级加工型,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核心竞争能力弱;扩大内需与消费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三产比重仍然较低。
  (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人才相对缺乏
  三门峡是河南省6个没有本科院校的省辖市之一,大专院校只有一所。由于产业的偏重,人才多局限于煤炭、黄金等相关的行业中,且多处于采掘和初加工业,新兴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十分匮乏。
  (三)推进转型的投入明显不足
  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准备,但是资源型城市流动资金明显短缺,外部资金的吸纳也缺少渠道。近三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维持在0.5%左右,明显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四)承载项目的空间有待突破
  三门峡市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众多工业项目落地,也需要大量土地。可以预见,今后土地制约因素将更加突出。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看,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还较多,经济下行压力还较大,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给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从微观上看,我市转型中需要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依然很多,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的任务依然繁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从趋势上看,我市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时间来对内“消化”落后产能,对外“吸收”接替产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转型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以“四大一高”建设为引领,促进经济增量转型
  一是持续完善大通关。加快综合保税区申报;抢抓三门峡地处亚欧大陆桥核心地段优势和郑欧集装箱班列持续密集开通机遇,积极谋划建设陆港物流中心。二是持续推进大交通。加快推进连霍高速改扩建、三淅高速卢氏至西坪段、渑垣高速、运宝高速、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桥及引线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蒙西铁路尽快开工建设。三是持续繁荣大商贸。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载体,积极引进城市综合体等大型商务商贸项目;强力推进天鹅湖环球金融中心、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四是持续发展大旅游。积极规划建设特色旅游商业街区和大型旅游综合体;突出温泉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打造高铁沿线和黄河沿线旅游客源市场。五是持续加快高新产业发展。重点抓好速达纯电动汽车、康平高科年产1600万片导电玻璃等重大项目;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为目标,加强工程实验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实现我市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
  (二)以“一高两化”为方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持续发展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经济升级版。积极推进产业延链、补链,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抓好中金黄金产业园、同人铝业铝合金铸件及深加工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重点抓好骏通车辆1万辆起重专用车和1万辆多轮驱动矿用车、中原黄金机械加工、精密量仪企业整合等项目,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特种专用车、精密量仪、数控机床等产业链终端、高端产品,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调整存量。实施黄金、煤化工、铝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技改提升工程,提升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强化管理和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扩大增量。重点抓好金源朝辉铜业年产1万吨压延铜箔等项目,积极参与全省打造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电子信息、高档铜箔、酶制剂、医药等产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培育转型发展新动力
  做大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打造1-2个省级物流示范园区;依托三门峡海关、检验检疫等通关机制,加快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及功能提升。发展养老、健康、社区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多样化的养老、健康服务体系;采用公建民营、民营公管的形式,大力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会展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市布点;引进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充分利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等会展平台,办好特博会等龙头活动,加快培育我市会展品牌,加大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四)以增收富民为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打造转型发展新亮点
  提升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继续发展无公害优质苹果等特色果品和专用果品,果品总产20亿公斤,优质烟叶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均达到30万亩。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打造2—3个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争取进入下一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名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年内新发展家庭农场90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20家以上。
  (五)以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增强转型发展后劲
  抓好项目储备。抓住中央下放审批权限的重大机遇,围绕国家支持的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力争谋划储备80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实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在交通、能源、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向社会推介,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水、电、暖、污水处理等设施保障到位。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严格土地、环境等准入门槛,促进提质增效。完善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坚持集约发展,严格产业、环境、土地等准入条件,加快建立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六)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转型发展新引擎
  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商务中心区项目进度,年内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积极引进城市综合体,培育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中介和总部经济等项目。强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两大”融合,以“两大”促“三小”,加快推进湖滨城区、商务中心区和陕县城区、产业集聚区之间的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抓好310和209国道沿线33个小城镇发展,统筹建设有传承文化、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庄,打造69个“美丽乡村”。
  (七)坚持民生优先,构建转型为民新体系
  就业创业为民。继续实施“崤函创业扶持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深入实施“崤函人才计划”,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社会保障利民。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探索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衔接,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强社会保险与国有商业保险合作,抓好乡镇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教育文化惠民。统筹抓好学前教育,解决好幼儿园“大班额”问题。加快推进职教攻坚二期工程,抓好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建设。统筹安排好进城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平等接受教育。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工建设庙底沟遗址文化公园。推进政府采购百场戏、数字化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医疗改革便民。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雾霾天气治理力度,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市创建工作,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抢抓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获批机遇,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转型步伐,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好态势,为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阅件
  
  关于经济转型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4年6月26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
  
  为了解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为常委会审议报告作好准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裴富平带领调研组于5月14-16日深入渑池、陕县和开发区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部门和相关项目单位的汇报和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速达交通等企业,召开了发改委、统计局、商务局等政府相关单位和企业座谈会,了解了我市经济转型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调研之后,调研组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和资源环境压力,针对我市资源型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际,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持续推进“一高两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转型升级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转型的效果逐步显现,重点项目建设整体进展较好。一是发展方式明显改变。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2008年相比翻了一番,而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9.97%和69.95%。标志着三门峡转型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科学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形成;二是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市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8年的4.5:66:29.5到2013年的6.6:56.3:36.1,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10%,一、三产业投资比重加大,三次产业布局日渐合理,显现良好调整态势。三是工业产业不断升级。2013年,全市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2008年下降12.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较2008年增长1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3%。四是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2008年至2013年,全市实施“四大一高”重点建设项目1151个,总投资7621.284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39.5681亿元,共建成项目496个。其中,产业转型升级项目655个,总投资4480.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69.8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产业集中度还偏低,产业发展层次还不是很高。大项目带动作用不是很强,尚未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群体,缺少对经济发展全局与未来有重大牵动作用的产业和项目。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投入还不够,企业创新缺乏人才智力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三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土地、资金、人才、发展环境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的步伐和力度。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人才引进等举措来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转型升级。从实际出发,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来促进主导产业提升和产业链的形成,着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入驻,促使产业链上下游项目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二)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继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新产品;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企业从业主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
  (三)强力推进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为方向,着力推进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重大工业项目的推进协调力度,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继续开展政、银、企对接合作活动,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城区综合配套和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的执行力建设,强化对工作实施的监督;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出、缺席人员名单
  
  出席人员
  主  任:王建勋
  副主任:孙宗会  肖群兰  张朝红  李宝洲  裴富平
  秘书长:杨治安
  委  员:上官卿  王永胜  卢夏慧  严汉英  杜宗文  李怀国  李述勇  李瑞霞
  杨岱平  宋中魁  宋海军  张  劲  张志鹏  张高山  张淑敏  张桂珠
  张鹏飞  武跃峰  赵节跃  赵跃进  钱随章  靳跃军
  缺席人员
  副主任:吕均平
  委  员:王永利  庆志英  尚  正  陈治华   高九思  钭正刚  叶  勇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列席人员名单
  
  崔保连  市人民政府正市长级干部
  宋跃市  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王  峰  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局局长
  刘会林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郭旭昌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李志增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邱恺市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郭英辉  卢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东风  灵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金庄  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贾建强  湖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拴军  义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樊秋红  市人大代表
  齐世方  市人大代表
  王电吉  市人大代表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县级干部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